铭文书体形成了书法的行文规范
除了青铜器外壁的纹饰,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在许多青铜器的内壁竟然也刻着许多既似文字又似图画的图案。这就是青铜器的铭文。青铜器铭文又被称为金文,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从西周以来,金文书体渐渐脱离甲骨文的影响,字体趋于规范;书体端庄凝重。随着周人大量书写长篇铭文,金文的整体布局日渐整齐,形成了中国人从右至左、自上而下的行文纵势,被中国书法界沿用了三千多年。由于铭文的字体、布局、内容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所以铭文也是青铜器断代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此次展出的青铜器中,有一部分是仅铭有族氏铭文的,即家族的名号,以表示是该物品的所属人。代表族徽的铭文,象形的程度会比较高,主要用作礼器。比如展出的鸟父甲鼎,内里的铭文就是自上而下三个字,其中“鸟”字则几乎完全是鸟的象形,这个鸟就是鸟族的族徽,鸟族族群在当时十分庞大。而后面两个字就是“日名”,日名是指古人对逝人的称谓,一般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前加上受祭者的辈分格式出现。这种礼器又叫做日名器,既点明了受祭者,又表明了作器者和受祭者的关系。
而有些青铜器上,只标记铜器的作者,如“户”“万”等,没有祭祀对象。这类器物用途可以是祭器,也可以是生活日用品。
一个洗手壶因何成为青铜法典
如果说刻有族氏铭文的青铜器较为常见,那么本次来深展出最具震撼力的当属有着数百字长篇铭文的珍贵文物。比如,内腹部有长段铭文的四十二年逨鼎。这件物品是2003年在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杨家村出土。铭文铸于内壁,共计25行,约280字,至今清晰如初,记述了逨及其父亲因伐戎有功,受到周王室册封、奖励之事。此铭文年、月、干支、月相俱全,为研究西周历法提供了新的资料。
更有趣的是,该物金光灿灿、色泽鲜亮,并不是我们一贯见到的青铜绿色。原来眉县杨家村乃是窖藏,当时在这里一口气挖到27件,并非墓葬出土,铜器的表面和底子并未受到土壤锈蚀,因此保留了青铜本来的颜色。
而于1975年在陕西岐山董家村窖藏出土的卫簋,则是西周中期贵族裘卫所作,在这件温酒器中,裘卫也用铭文记录了与贵族矩伯进行土地交换的全过程。铭文十二行132字详细记录了矩伯向裘卫借取衣物玉器,并将自己的田地转让抵押之事。从铭文中还可以读到,当时两位当事人还邀请了数位“公证员”来“公证”田地移交仪式,可谓事无巨细,让人得以窥探当年的社会生活。
外有纹饰、内有铭文的鸟父甲鼎
此外,展出的公式匜形制很特别,它其实是一个用于沃盥之礼,为客人洗手的礼器,因为其铭文内容记录了我国目前所见最早、最完整的民告官之诉讼案件,因此被称为“青铜法典”。这个铭文记录了两个奴隶主为争夺五名奴隶的所有权而进行的一场诉讼,但因为是小贵族控告大贵族,违反了宗法等级制度,构成了诬告罪。铭文甚至能看到,败诉方还多次发誓,不再上告、不再为难法官。结案之后,公式就特意做了这个匜来纪念自己的胜诉。
如今再看到这些青铜铭文,不禁让人感慨,数千年过去了,当事人早就烟消云散,而这些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却让当年的纠纷恩怨留存了几千年,被后世一代代人所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