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商代历史框架的遗址
妇好和妇好鴞尊的故事,都离不开商王朝。而商王朝历史的构建,离不开唐际根长期工作的安阳殷墟,更得益于他和考古队无意中发现的洹北商城。
司马迁的《史记》用3600多个字简单记录了商王朝的历史轮廓。司马迁之后的两千余年,人们对这个伟大王朝的了解知之甚少。截止到上世纪70年代,考古界提出了有关商王朝历史的编年框架。这个框架中,安阳殷墟等同于商代晚期,而略晚于安阳殷墟发现的郑州商城遗址被定为商代早期。这一编年框架曾经被学术界广泛采纳,但年纪轻轻的唐际根居然以一篇硕士论文对这一编年框架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考古学界描述的“商代早期”和“商代晚期”并未囊括全部的商王朝历史,在这两个阶段之间应该还有一个“商代中期”。而商代中期的考古遗存,应该到“豫北冀南”去寻找。
为验证自己的理论,上世纪90年代,唐际根带领一支考古队,在河南安阳和河北邯郸一带进行田野调查。他们常常从一个村步行到另一个村,提着编织袋,一路捡陶片,同时用洛阳铲进行钻探。1999年,一位同事按照唐际根的设定路线,领着探工去安阳市西北郊钻探,结果载人的汽车半路没油了。趁司机提着油壶去找油期间,几个技师闲得无聊,就在停车的地方随意拿洛阳铲打了几铲,意外打到商代的城墙上。临时到北京送人的唐际根听到消息,赶紧坐夜里的卧铺车赶回安阳,下车时兴奋又急切,居然一只脚错穿了别人的鞋。
沿着发现的城墙线索,唐际根的考古队追加了两个月的勘探,终于在隆冬降临之前,把埋藏在地下的整座商代城址的轮廓找出来了——这便是后来被称为“洹北商城”的商中期都邑。洹北商城的发现,证实了唐际根的理论,把过去商王朝早、晚两期的框架,变成了早中晚三期的框架。
一辈子能发掘出一座古城,已是考古学家梦寐以求的事,但唐际根并未止步于此。洹北商城与殷墟紧密相连,略有重叠,都是商王朝留给后人的珍贵文化遗产。为了保护这份文化遗产,唐际根随后开始推动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同时主持了殷墟博物苑的筹建,并促成了珍藏在国家博物馆与妇好同时代的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重回安阳展出。2006年,殷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南下继续开展文物保护事业
今年53岁的唐际根,人生的一半时间花在安阳,但是2017年8月,他却南下深圳,加盟了南方科技大学社科中心,成了南方科技大学的讲座教授。
在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多年来唐际根所做的,正是这样的工作。他从地底下挖掘出的一件件文物,丰富着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不管是授课、讲座,还是策划展览、上节目,唐际根亲身讲述,都尽可能让三千多年前的商王朝“活”起来。对他来说,文物就是知识的源泉,但是,他也有遗憾。这些年,考古队挖掘出来的马车,一辆辆都出了问题;商代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器,许多也长出了粉状锈。粉状锈对于青铜器来说,犹如人类的癌症,“患病”的青铜器似乎注定要锈蚀成粉末,永远消失在这个世上。所以他意识到,发掘虽然很重要,但是文物、遗址如何保存、如何再利用也同等重要。
唐际根选择南科大,正是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他说,南科大具有三大优势,即观念创新优势,学科配置优势和实验设备优势。他希望利用这些优势,选择社会需求迫切、科研难度大的文物保护课题,与南科大其他优秀科学家一道攻关,为文物保护事业出力。
此次南下,唐际根带来了一辆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马车,作为科研标本存放于“南方科技大学文化遗产实验室”。当年的妇好,正是乘坐同样结构的马车出行的。
这辆还带着黄土的马车距今已经3200年,当年作为陪葬品被埋于地下。马车两轮之间轨距为2.4米,前后长度在3.6米左右,每个车轮有18根幅条,约有1.6米高。黄土中可清晰看见两匹马和一名陪葬人的完整骨骼。唐际根介绍,这辆马车的主人是商王朝的贵族,地位相当于当时的族长或更高。在将马车上的青铜器替换后,这辆马车被分割成三块打包,经过两天两夜从安阳运到了深圳。随车前来的还有唐际根准备的50包埋藏马车的黄土,他需要用这些黄土进行大量实验,找到一个加固马车的方法,将它从黄土中剥离。他还希望召集对此感兴趣的师生对两匹马和陪葬人进行研究,比如找到保护骨骼的方法,并通过对马骨的DNA研究判定马的颜色。除了这辆马车之外,唐际根还设计了多个文物研究课题。
如果说,唐际根前半生的工作是将文物挖出来,那现在的工作就是要让文物“活”过来,而且“活”得更好更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