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经营中心频道>艺术>焦点>

来深圳博物馆 看首博馆藏佛造像

来深圳博物馆 看首博馆藏佛造像

分享

最近,“观照自在——中国古代观音造像艺术展”正在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举行,展览将持续至2月28日结束。

 

▲南宋景德镇白釉瓷塑观音菩萨像。

元末明初铜漆金观音菩萨像。

 

▲明鎏金铜莲花手菩萨像。

 

最近,“观照自在——中国古代观音造像艺术展”正在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举行,展览将持续至2月28日结束。期间,参观者众,好评相传,成为近来市民感受佛教艺术、学习传统文化的好去处。其实,观音造像能有如此好的接受度倒也不算惊奇。有评论称,自2006年以来,拍卖市场中的佛教艺术品,尤其是藏传佛教艺术品就风声渐起,并一跃成为当前市场的新宠之一,无论是拍卖的数量还是价位,都较以前有大幅度的提升。如果把视野再推而远之,不仅是中国嘉德,海外佳士得、苏富比近几季的拍卖都表明佛造像的市场正处于上升期。佛造像与传统文化之间有怎样的因缘?为何越来越受国内收藏圈的青睐?这些问题令很多读者都大为好奇。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业界多位专家学者。

佛造像艺术与文化因缘极深

记者看到,如今正在举行的“观照自在——中国古代观音造像艺术展”展出中国汉藏两大佛教体系中观音及其化身、本尊、眷属等相关造像共计百余件,包括铜造像、绘画、瓷塑以及木雕等多种质地,均为首都博物馆所藏,艺术文化价值极高。由此亦可见首都博物馆所藏佛教文物非常丰富。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展览海报上呈现的“景德镇白釉瓷塑观音菩萨像”,产于南宋时期,整尊瓷塑构思既简约又精巧,以粗线条捏塑形体与衣纹,胸前璎珞精致,人物形象传神,充分展现了宋代瓷塑艺术的审美意韵与高超技艺。令人啧啧称赞的还有明中晚期的“铜观音菩萨像”。此像采用暹罗国(今泰国)所贡优质风磨铜铸造,工艺精细,抚之如婴儿肌肤,嵌银丝,背后银丝镶嵌方章铭款“石叟”二字,当出自石叟本人之手。据了解,石叟为明代晚期铸铜塑像名匠,僧人身份,现存中晚明观音铜像中尚有部分“石叟”款,真品珍贵稀罕。

事实上,中国与佛教文化因缘极深。据深圳博物馆副馆长郭学雷介绍,观音是中国佛教乃至世界佛教中流传最广泛、影响最深远也最受尊崇的菩萨,又名“观世音”“观自在”。

具体来说,观音造像艺术在中国具有非常丰富的发展与演变历程。首都博物馆馆长韩战明向记者指出,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汉地,吐蕃王朝时期传入中国藏族地区,观音菩萨信仰也于初传之际便先后进入汉藏地区。观音信仰与汉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艺术风格逐渐民族化,最终演变成为中国影响最广、家喻户晓的佛教尊神,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观音文化与艺术体系,包含雕塑、绘画以及各类经典等多种形式。观音信仰也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此次展出的清代“铜送子观音像”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据《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记载:“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此像游戏坐姿,左手抱婴儿,右手握摩尼宝珠。整体形象似中年贵妇,具有浓郁的世俗情味。“送子观音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结晶,明清时期最为流行。”

韩战明指出,汉地传统文化对观音信仰也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不仅在艺术形式上为观音菩萨烙上了汉民族鲜明的审美印记,而且在内在精神上也注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新鲜血液,赋予了传统儒家审美、思想和道德观念。由唐玄奘翻译的观音经典《心经》代表大乘佛教般若思想,并与《孝经》《道德经》成为历代政治家、文人士大夫融合儒释道三教的核心经典。唐宋以降汉地女性化观音形象广为传播,浙江舟山群岛上的普陀山成为观音菩萨在中国的新道场,同时影响了东亚佛教文明与艺术的发展。

[责任编辑:陈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