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经营中心频道>艺术>焦点>

来深圳博物馆 看首博馆藏佛造像

来深圳博物馆 看首博馆藏佛造像

分享

最近,“观照自在——中国古代观音造像艺术展”正在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举行,展览将持续至2月28日结束。

 

▲南宋景德镇白釉瓷塑观音菩萨像。

元末明初铜漆金观音菩萨像。

 

▲明鎏金铜莲花手菩萨像。

 

最近,“观照自在——中国古代观音造像艺术展”正在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举行,展览将持续至2月28日结束。期间,参观者众,好评相传,成为近来市民感受佛教艺术、学习传统文化的好去处。其实,观音造像能有如此好的接受度倒也不算惊奇。有评论称,自2006年以来,拍卖市场中的佛教艺术品,尤其是藏传佛教艺术品就风声渐起,并一跃成为当前市场的新宠之一,无论是拍卖的数量还是价位,都较以前有大幅度的提升。如果把视野再推而远之,不仅是中国嘉德,海外佳士得、苏富比近几季的拍卖都表明佛造像的市场正处于上升期。佛造像与传统文化之间有怎样的因缘?为何越来越受国内收藏圈的青睐?这些问题令很多读者都大为好奇。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业界多位专家学者。

佛造像艺术与文化因缘极深

记者看到,如今正在举行的“观照自在——中国古代观音造像艺术展”展出中国汉藏两大佛教体系中观音及其化身、本尊、眷属等相关造像共计百余件,包括铜造像、绘画、瓷塑以及木雕等多种质地,均为首都博物馆所藏,艺术文化价值极高。由此亦可见首都博物馆所藏佛教文物非常丰富。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展览海报上呈现的“景德镇白釉瓷塑观音菩萨像”,产于南宋时期,整尊瓷塑构思既简约又精巧,以粗线条捏塑形体与衣纹,胸前璎珞精致,人物形象传神,充分展现了宋代瓷塑艺术的审美意韵与高超技艺。令人啧啧称赞的还有明中晚期的“铜观音菩萨像”。此像采用暹罗国(今泰国)所贡优质风磨铜铸造,工艺精细,抚之如婴儿肌肤,嵌银丝,背后银丝镶嵌方章铭款“石叟”二字,当出自石叟本人之手。据了解,石叟为明代晚期铸铜塑像名匠,僧人身份,现存中晚明观音铜像中尚有部分“石叟”款,真品珍贵稀罕。

事实上,中国与佛教文化因缘极深。据深圳博物馆副馆长郭学雷介绍,观音是中国佛教乃至世界佛教中流传最广泛、影响最深远也最受尊崇的菩萨,又名“观世音”“观自在”。

具体来说,观音造像艺术在中国具有非常丰富的发展与演变历程。首都博物馆馆长韩战明向记者指出,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汉地,吐蕃王朝时期传入中国藏族地区,观音菩萨信仰也于初传之际便先后进入汉藏地区。观音信仰与汉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艺术风格逐渐民族化,最终演变成为中国影响最广、家喻户晓的佛教尊神,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观音文化与艺术体系,包含雕塑、绘画以及各类经典等多种形式。观音信仰也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此次展出的清代“铜送子观音像”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据《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记载:“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此像游戏坐姿,左手抱婴儿,右手握摩尼宝珠。整体形象似中年贵妇,具有浓郁的世俗情味。“送子观音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结晶,明清时期最为流行。”

韩战明指出,汉地传统文化对观音信仰也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不仅在艺术形式上为观音菩萨烙上了汉民族鲜明的审美印记,而且在内在精神上也注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新鲜血液,赋予了传统儒家审美、思想和道德观念。由唐玄奘翻译的观音经典《心经》代表大乘佛教般若思想,并与《孝经》《道德经》成为历代政治家、文人士大夫融合儒释道三教的核心经典。唐宋以降汉地女性化观音形象广为传播,浙江舟山群岛上的普陀山成为观音菩萨在中国的新道场,同时影响了东亚佛教文明与艺术的发展。

 

▲清中期鎏金铜西方三圣像。

清铜送子观音像。

明中晚期铜观音菩萨像。

各大拍卖场频传千万成交价

中国与佛教文化的联系,在生活上,在文化上,在思想上,近年来在艺术品拍卖场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仅就2017年,春秋大拍期间各大拍卖场上就频频传出佛造像拍卖过千万乃至亿元的喜讯。2017年3月15日,在佳士得纽约亚洲艺术周“宗器宝绘-藤田美术馆藏中国古代艺术珍品”拍卖场上,北魏孝昌二年(公元526年) 比丘法兴造释迦三尊黄花石像以584.75万美元成交。6月7日,北京保利2017春拍“自在菩提-中国金铜佛造像、唐卡”专场上,14-15世纪大随求佛母以3000万元落槌,加佣金以3450万元成交。2017年6月8日,北京东正2017年春拍“皇家长物”专场上,清乾隆紫金璃玛无量寿佛坐像以3400万元落槌,加佣金3910万元成交;而在“波若-佛教艺术”专场上,十四世纪铜鎏金白度母像以2300万元成交。6月20日晚,在中国嘉德2017春拍“旃檀林-佛教艺术集萃”专场上,西藏11-12世纪合金铜释迦牟尼佛站像以5100万元落槌,加佣金以5865万元成交。

2017年10月2日,在保利香港五周年庆典拍卖会的“清净广严-重要藏家珍藏永乐宫廷造像”专场上,明永乐铜鎏金大威德金刚以4000万港元起拍,最终以1.12亿港元落槌,加佣金1.3216亿港元成交;同场的明永乐铜鎏金胜乐金刚以5300万港元落槌,加佣金6254万港元成交;明永乐铜鎏金吉祥喜金刚则以4700万港元落槌,加佣金5546万港元成交。10月3日,苏富比香港2017秋拍“密慧禅心:菩萨道珍藏及其他佛教艺术精品”专场上,明宣德鎏金铜四面八臂金刚瑜伽女立像以1700万港元起拍,2500万港元落槌;元至明洪武鎏金铜弥勒佛立像以1400万港元起拍,2000万港元落槌。同日,香港邦瀚斯的“诚虔韵映:喜马拉雅艺术”专场上,西藏15世纪铜鎏金阿閦佛像则拍出了1806万港元。

为何这些年来有关佛造像拍卖专场的拍卖成绩都十分显眼,佛造像的收藏持续升温?谈及原因,深圳望野博物馆馆长阎焰认为,这归根于近期宗教美术收藏热引发的热潮。收藏家和市场是在宗教信仰新时代下有了文化认知的新理解,加上对这类特别题材的艺术品有特别审美需求,故而引发价格的飙升。阎焰说,“宗教艺术品,为今人之所好,很多也是人生哲学的再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佛造像艺术品已经成为当前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重要板块。阎焰介绍,宋以后佛教世俗化日重,及明清宫廷佛像也仅是工艺之华美艳丽而已。然而宋以前的佛造像更多具有国家层面和哲学思想境界的审美,无数庙宇的建设、石窟的开凿、造像的影塑铸造,具费倾国之力,自是后世无法比拟。“然而如果就目前的佛造像艺术品拍卖价格看,明清宫廷佛教艺术品的商业成交价格却比较高。”阎焰说,虽然如此,但在整个宗教美术品领域,宋以前的唐代、隋代、北齐、北周、北魏、南朝这类佛造像艺术品才是最珍贵的,无论艺术和文化价值,都非明清佛造像可比,而这类早期佛造像艺术品在市场上也出现甚少。

[责任编辑:陈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