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版“蝴蝶装”《晦庵先生文集:朱文公易说》。
翻刻于明永乐年间的《诗传》。
深圳博物馆自开馆以来的首个“古籍善本展”——深圳博物馆藏经部古籍善本展目前正在该馆二楼展厅展出。自开展以来,穿越千年的宋版、明清版、民国版古籍珍品50余部悉数亮相在观众面前。日前,记者来到展览现场,感受卷帙浩繁的古籍带给我们的千古余韵。
“古籍是记录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这样的展览为深圳观众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便利的窗口。”深圳博物馆副馆长蔡惠尧表示,脆弱而珍贵的古籍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浸透着时代、地域和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烙印,让人心生敬畏。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副研究员关万维表示,深圳博物馆新入藏的这批古籍,从目前展出的这一组经学典籍来看,是很有质量的。少数宋刻、明刻,主要是清刻为主,但是这些清刻本中不乏重要的作品,很多是武英殿本,也有多个著名的丛书本,曾经轰动一时的古逸丛书也有数种。从收藏图章看,有清代最有影响力的藏书家傅增湘印章,有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等人的藏印,也有清宫的图章如乾隆(太上皇帝之宝)、雍正等印章,可见部分图书的流传渠道非常显赫。《十三经注疏》是武英殿的,目前流行的是阮刻本,深圳能入藏武英殿本,算是一个很不错的补充。
命运跌宕的古籍至宝
策展人、深圳博物馆的陈嘉雯所学专业是史前考古,自被抽调至“积翠园典藏部”以来,每日沉醉在古籍宝典之中。陈嘉雯表示,中国古籍在流传的过程中,屡遭厄运,“可以说,凡有动乱必会毁坏书籍。中国古籍在历史上遭到的重大厄运有‘十厄’:秦始皇焚书、王莽之乱、董卓之祸、西晋八王之乱、侯景之乱和周师入郢、隋末混战、唐安史之乱、唐末战乱、北宋靖康之灾、南宋绍兴之祸。‘十厄’之后,明清散亡更为严重。著名的私人藏书楼如钱谦益的‘绛云楼’、莫友芝的‘影山草堂’、莫伯骥的‘五十万卷楼’或毁于火灾、或毁于外侵。古籍能保存至今,殊为不易。”
“书是文化的载体,一部部现存于世的古籍饱含了历代藏书人的爱书、惜书之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从古至今的传承。”蔡惠尧表示,展览希望观众通过古籍承载的历史信息,忆及历史沧桑,看见岁月留痕,留住文化根脉,这是“传承之道”——深圳博物馆藏经部古籍善本展所想表达的核心。
古籍保存不易公展难得
“中国历代古籍记载和证实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历史,传承着中华优秀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随着世代更迭、岁月沧桑,古籍历经浩劫磨难,留存至今的古籍善本价值益发凸显,各收藏单位视若珍宝。”蔡惠尧告诉记者,深圳博物馆为了更好地保存、保管馆藏古籍,做了很多努力。
“古籍这一类纸质文物在保存、展览上的硬件要求,比陶瓷类文物更高。深圳气候比较炎热、潮湿,而古籍对温湿度变化非常敏感。深圳博物馆特地安排了四个恒温恒湿文物库房,严格把控古籍库房的安保、温湿度、光照等条件;还从各部门抽调业务骨干,在很短时间内组织起了一支专业队伍,负责古籍的保管、整理和研究;深博还邀请了古籍研究的专家,作为古籍整理和展览大纲的顾问。”蔡惠尧说。
古代藏书家们惜书如命,收藏的珍品多藏于秘库,如非该版本影刻重印,旁人很少能观其全貌。而现存的古籍,则大多保存在博物馆库房、图书馆特藏部,公开展览的机会不多。蔡惠尧表示,为了“让文物活起来”,深圳博物馆在展览硬件上下了很大功夫,严格把控展厅温湿度和光照条件,在保证古籍状态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将馆藏经部古籍善本向观众集中展示,此次展览实属难得。
首推宋版“蝴蝶装”
宋版“蝴蝶装”《晦庵先生文集:朱文公易说》、朝鲜翻刻于明永乐年间的《诗传》二十卷……每一部典藏都让人惊叹古人的艺术功力及审美。
陈嘉雯告诉记者,此次展出的古籍涵盖宋元明清、民国时期的珍品。其中,最为人所称道的是宋版“蝴蝶装”《晦庵先生文集:朱文公易说》、明刻本《周礼郑氏注》十二卷、公元15世纪朝鲜翻刻本《诗传》二十卷、日本东京刊刻本《古逸丛书》二百卷和清康熙武英殿刻本《康熙字典》四十二卷。
陈嘉雯介绍说,首推当是宋版“蝴蝶装”《晦庵先生文集:朱文公易说》,“此文集现存一卷,纸张采用黄麻纸,为宋刻本。《晦庵先生文集:朱文公易说》为后人整理朱熹(1130-1200年)所注解《易》书的文章、问答、语录等编写而成。此为宋刻本残本,书中的‘墨钉’为雕版印刷的一种特征;其装订形式为宋本书籍常用的‘蝴蝶装’;版心有刻工姓名‘张昇’,此人可考为南宋淳祐间刻印《晦庵先生文集》者。”
明刻本《周礼郑氏注》十二卷本中有项墨林“天籁阁”及王世贞等名家藏印,被称为整个展览的“眼睛”。陈嘉雯表示,书上众多大藏书家的藏书印尤为醒目。此书历经多人之手,传承有序,但历经各家却仍洁白如新,可见藏书人对此书之悉心爱护,“书上还有一枚‘肖像章’,可以想见藏书人爱书之切以至要将本人形象钤印书上,人与书同历时光流转而一直‘共存’。”
“此外,《诗传》二十卷是朝鲜翻刻的明永乐年间的《五经大全》之一,开本刻字与明司礼监刊印的经厂本相同;日本东京刊刻本《古逸丛书》集合了26种共200多卷各种古籍,其中包括了众多经部古籍,为清代黎庶昌出使日本期间,搜罗古籍,亲自校勘而成;清康熙武英殿刻本《康熙字典》四十二卷为清代张玉书、陈廷敬等奉敕编纂,不仅收字众多,而且涉及大量历代典籍,是集前代字书、韵书的大成之作。”陈嘉雯说。
(深圳商报记者 聂灿/文 韩墨/图)
◆记者手记
古籍收藏:从鉴赏入门
如何收藏、鉴藏、保存古籍?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副研究员关万维告诉记者,收藏古籍可谓门槛至高,即使寻到几册宝典,如何保存也是极为头疼的事情。他建议,可以从鉴赏入门。
据了解,古籍收藏与其他收藏不同,它要求收藏者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现在古籍收藏很热,但是同时,门槛也已经非常高。收藏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一定要喜欢,古籍也是,喜欢才去接触、选购,宋刻一页难求,元刻明刻也行情日升,清刻和民国初期各种刻本印本相对好找一点,有些也是颇有价值的。
近些年来,几家专业古籍出版社都有在重印各种古籍,较早的如国家有关单位牵头出版的再造古籍善本丛书,原样复制了一大批珍贵古籍,在学界影响很大,价格很高,现在也已经不容易找到。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以小开本灰度缩印以国家图书馆藏宋本为主的一大批古籍,价格不高,是了解和学习古籍版本非常好的资料。此外,多家出版社也有零散线装仿古出版多种优秀古籍,这些都是学习收藏古籍最理想的工具。从价格低的影印本去了解古刻本的面貌、特点与风采,既能增长版本知识,也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好途径。(深圳商报记者 聂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