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经营中心频道>艺术>焦点>

用画笔相机讲述深圳故事

用画笔相机讲述深圳故事

分享

本报摄影记者施平摄影作品《世界最美的机场——深圳T3航站楼“飞鱼”展翅》展览吸引了众多摄影、绘画界及媒体界人士到场参观。”  深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潘喜良则说:“冯明来到深圳20多年来,一笔一画速写了深圳,画了深圳百景,坚持20多年不间断。

深圳晚报记者冯明素描作品《深圳书城中心城》

本报摄影记者施平摄影作品《世界最美的机场——深圳T3航站楼“飞鱼”展翅》

展览吸引了众多摄影、绘画界及媒体界人士到场参观。(主办方供图)

深南大道、华强北、东门商业街、晶都酒店……一幅幅深圳地标性建筑的新旧对比照片,清晰呈现了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时代变迁。8月26日,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8年的日子,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传播交流推广项目《深圳千影绘画摄影作品巡展》全国首展深圳站在深圳大学3号艺栈美术馆开幕。

展览以深圳晚报首席摄影记者冯明、深圳商报资深摄影记者施平为主创团队,知名文化学者梁二平策展而成,一共450幅摄影及绘画作品集中展现了城市的变化,解读深圳的快速发展。两位深圳报业集团记者用摄影作品与绘画作品,深情记录了深圳的过往瞬间,让美好的记忆成为永恒。

用相机和画笔记录深圳光影

本次展览由国家艺术基金主办,深圳市海洋文化艺术研究会、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深圳市小兵过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

改革开放四十年,创新是深圳写给世界的一张名片,这个国际化大都市也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年轻、拼搏、革新、快节奏,已成为世人对深圳的印象。

冯明是深圳晚报资深的摄影记者,同时拥有“相机”和“画笔”两样武器。现场展出的深圳建筑新老照片,有深南大道、大鹏坝光、华强北、东门、晶都酒店、上海宾馆、华侨城、深圳湾畔、香蜜湖片区等地,通过新旧对比,直观地反映了1993—2018年间深圳的巨大变迁。而《鹏城百景》系列速写作品,则汇聚了深圳报业集团大厦、深圳戏院、地王大厦、赛格广场、华强商业街、政协办公楼、招商银行、深圳威尼斯酒店等地,用钢笔画的形式讲述“深圳故事”。

深圳商报资深摄影记者施平的摄影作品则记录了深圳的地标和建设这些地标的普通建设者。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铸造了深圳的筋骨与血脉,成就了它的现代与繁荣。而胼手胝足,将此一切变为现实的建筑工人们,将血汗与生命融入这座城市成长的时间里,值得人们关注。在施平的照片里,楼宇、脚架、机械、吊臂、船舶、缆锁……而他们在这座钢铁躯体上终年劳作,不计寒暑。冷静的影像无不让观者用心触摸那些普通而真实的灵魂。

新闻工作者一直守望社会

当天的展览吸引了众多摄影、绘画界及媒体界人士到场参观。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丁时照在致辞中,首先代表深圳商报对展览开幕表示真诚祝贺。其次作为普通观众,他对冯明、施平两位老新闻工作者表示深深致敬,“新闻工作者一直都是守望社会,冯明、施平是我们眼前的榜样,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楷模,因为他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断前进。”

他感慨道:“8月26日是值得纪念的日子,深圳今天38周岁,《深圳商报》头版标题是‘尖兵颂’,意思是在深圳,不仅仅来了都是深圳人,更是来了个个都当‘尖兵’。今天的展览开幕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深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潘喜良则说:“冯明来到深圳20多年来,一笔一画速写了深圳,画了深圳百景,坚持20多年不间断。冯明也是老摄影工作者,他父亲去世17年了,他用手中的速写笔和相机,一心完成老父亲未完成的事业,如今,他做到了。”

时代对自己努力的馈赠

冯明在现场谈到创作缘起时告诉记者,自己的老父亲是中国第一代新闻工作者,上世纪80年代末,离休的父亲南下来到深圳,受聘于刚刚创刊的深圳商报担任顾问,成为深圳创建初期最年长打工者之一。他回忆说,自己刚到深圳时,正值深圳经济特区成立15周年,父亲当时对自己说:“你是个新闻工作者,又擅长绘画,何不用你手中的画笔描绘深圳,用你的拿手速写去记录飞速发展的深圳呢?”从那年开始,职业的本能和父亲的嘱托,让冯明开始用画笔和相机记录深圳。

冯明说,目前图片统计竟达数十万张,翻看这些沉甸甸的照片,心情很不平静,追忆当年自己从步行、脚踏车、骑着三轮摩托又换成了四轮,遍跑了深圳经济特区内外去画去拍。今天看来,如此厚重的资源积累是时代对自己努力的一笔馈赠。

展览期间还举办了由深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潘喜良作为学术主持的《“鹏城改革开放”艺术发展变迁论坛》,众嘉宾就改革开放以来深圳艺术领域的变化进行交流。

据悉,展览在深圳展出后,将赴哈尔滨和喀什巡展,使深圳故事让更多人知道。本次展览将持续到9月2日。(深圳商报记者 杜翔翔)

[责任编辑:李慕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