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们在饶有兴致地观看常秀峰的画作。
常秀峰画作《劳作图》(1948年)
9月28日下午,“求道天竺——常秀峰艺术展”在深圳美术馆开幕。展览通过130余件作品呈现现代中国画家、艺术教育家常秀峰的艺术人生,旨在让观众从中得到良好的视觉体验、获取有益的知识财富。深圳市委外宣办主任韩望喜、深圳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吴忠出席活动。据了解,本次展览由深圳美术馆、宋文治艺术研究中心主办,安徽博物院、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协办。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14日结束。
为现当代中国画发展提供稀有路径
据了解,常秀峰1915年出生于安徽,有着深厚而博学的传统文化功底。他曾入国立艺专学习,蒙受徐悲鸿、丰子恺、溥心畲、潘天寿、傅抱石、郭沫若、张大千等艺术名家指点,在诗词书画各方面均有很高造诣。常秀峰曾为了艺术两度离开故土,终因思乡心切而叶落归根,在深圳度过了隐居的晚年生活。
记者看到,本次展览分为负笈雪泥、天竺求道、鸿雁归来三个部分,展出常秀峰创作的中国画、印度画、素描写生、工艺设计稿、书法等共计130余件作品。同时还展出常秀峰与其叔父——东方艺术史学家常任侠的往来书信。可以说,“求道天竺——常秀峰艺术展”在深圳美术馆的展出,是让一段被史家遗漏的历史篇章,清晰地呈现于今天人们的视界之中。
开幕式上,深圳美术馆馆长张燕方致辞表示,全国美术名家汇聚深圳是非常值得重视和研究的艺术现象。92岁高龄的常秀峰2006年来到深圳,这是目前已知年龄最大的艺术名家留驻深圳。张燕方介绍,常秀峰还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少有的留学印度的美术生,他在系统学习印度绘画艺术基础上对传统中国画进行探索,为现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一条稀有路径。同时,他的从艺历程对于研究二十世纪美术留学史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也有着特殊意义。当天,常任侠遗孀郭淑芬、常秀峰遗孀饶欢英等常家亲友出席开幕式。郭淑芬代表常家家属致辞,对展览的举办表示感激。
中国驻印度大使馆为展览发来贺词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驻印度大使馆为本次展览发来贺词。贺词写道:“常秀峰先生是中国知名的艺术大家,也是中印两国友好交往的一座桥梁。”“常先生为中印艺术教育交流作出杰出贡献。1956年曾担任印度噶伦堡中华中学校长,为推动中国艺术文化在印度的传播倾注了大量心血。归国后继续关注中印关系发展,积极致力于推动中印友好交流。我们不会忘记他为两国文化、艺术领域交流合作作出的重要贡献。”
作为本次展览学术顾问,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刘继潮对常秀峰的艺术探索经历和艺术成就进行了介绍。刘继潮认为,常秀峰自觉选择中印美术融合的个体路径,寻求中国画现代转型的常秀峰式的解决方案,既继承五代荆浩创建的中国写意绘画“图真”传统,又吸纳印度绘画多样性与多元性的经验,以专业性绘画技巧,将异域风情创造性地融合到画家的作品之中。在他看来,常秀峰的艺术实践与探索,有其独特的学术价值和史学意义,将成为研究另一种类型中外绘画融合路径的精彩个案。常秀峰求道天竺的画家个案,值得史论界的关注与研究。刘继潮说:“梳理、发掘与整理,让近现代中印美术交流的历史与画家个案,以视觉形式重现于当代,有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意义。”
谈及常秀峰的艺术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印度ICCR“杰出印度学家”奖获得者郁龙余认为,这种地位不仅仅在于常秀峰曾经留学印度师从名师;也不仅仅在于他多年在印度工作,在绘画题材、技艺上对印度艺术多有消化吸收;更主要的是在于他对印度绘画艺术的理论精髓有所领悟并化为自己的艺术实践。“这说明,常秀峰在印度学到了真经,为中外文化交流史树立了一个艺术典范,丰富了中印文化交流史的内涵。”郁龙余说。
此外,当天下午还围绕本次展览举办了座谈会,对常秀峰的从艺经历、作品价值及地位进一步展开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记者 魏沛娜/文 韩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