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信银行对外发布了2016年半年度业绩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该行实现净利润236亿元,同比增长4.49%;实现营业收入782.05亿元,同比增长11.66%;拨备前利润551.65亿元,同比增长17.85%。中信银行集团不良贷款余额385.2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6.85%;不良率为1.40%,比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呈现逆势下降。
根据银监会对外披露2016年二季度主要监管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较上季末增加452亿元,不良率为1.75%。
中信银行行长孙德顺在正式上任后首次对媒体表示,近年来中信银行主要通过四项举措提高资产质量:一是中信银行较早主动披露和处置了部分不良资产,在不良资产的处置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二是针对不良资产的出现进一步加强风险管控力度;三是持续优化信贷结构,重点投向“三大一高”(大行业、大客户、大项目和高端客户为主体的客户营销体系)客户;四是全面开展风险文化建设,提升全员风险合规意识。
孙德顺此前曾表示,争取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升”变“单升”。2016年上半年,这个目标成为了现实。孙德顺认为,这得益于中信银行多项风险管理举措的实施。“在信贷结构调整方面,首先,我们压缩了批发零售业贷款的占比;其次,对制造业的信贷投放进行调整,传统制造业或低端制造业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必然会被淘汰;另外,加大了对区域不良的控制,使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不良产生得到了有效控制。”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上半年,我国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集中暴露,对银行经营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为此,中信银行设立了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和西南5个票据中心,进一步实施票据业务集中管理。截至报告期末,中信银行票据资产余额6652.2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74%;其中票据直贴直融业务发生额4275.57亿元,同比增长17.65%;电票占比79.65%,比上年末增长15.12个百分点。
记者在业绩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中信银行公司、零售及金融市场三大板块并驾齐驱,业务转型成果显著,收入结构更加优化。在公司银行业务方面,上半年,中信银行公司银行业务实现营业收入435.25亿元,同比增长5.35%,占该行营业收入的56.36%。其中,本外币对公存款余额27697.6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9.51%,对公存款余额和增量在股份制银行中排名第一。零售银行业务以建设“客户最佳体验银行”为目标,持续推进二次转型,做大资产业务、管理资产、收单市场三方面重点业务。上半年,中信银行零售银行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91.97亿元,同比增长27.48%,占该行营业收入的24.86%;零售非利息净收入115.47亿元,同比增长49.01%。中信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坚持轻型发展,业务模式不断优化。其中,外汇业务即期做市、国际收支、公募债承销规模均位居股份制银行前列;并购贷款业务快速发展,成功牵头筹组中国化工集团收购先正达项目127亿美元跨境并购银团贷款,成为业界标杆;“一带一路”基金创设规模达到611亿元,实际投放规模为286亿元。(通讯员 蔡奕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