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数据显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报6.8513,较前一交易日的6.8322下调191基点,为去年5月31日以来新低。当天在岸人民币开盘小幅升值,随后转升为贬,截至晚间18时左右报6.8447,贬值177个基点;离岸人民币报6.8579,贬值179个基点;两岸汇差超过百点。
上周五,离岸人民币一度突破6.90关口,不过随后急升逾500基点。当天晚间央行宣布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零调整为20%,以支撑人民币汇率。这也是2015年汇改后央行使用过的汇率维稳工具。时隔近三年,央行再度启用外汇风险准备金,虽然会潜在增进企业远期购汇成本,但业内认为其“信号”意义大于实际影响,预计央行将会对人民币中间价报价模型中的“逆周期系数”进行调整,也不排除会有更进一步的措施出台。总体来看,监管层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容忍度在提高,市场也更趋理性。
投沙子遏制短期投资
这是我国第二次征收外汇风险准备金。首次征收是在2015年“8·11”汇改后,人民币面临持续的贬值压力,当年10月15日起对金融机构远期售汇业务收取20%的外汇风险准备金。2017年9月,在美元指数走弱、人民币持续升值三个季度后,央行将20%的远期售汇业务外汇风险准备金调为0。
何为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呢?联讯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指出,当企业或者个人在未来某个时间有外汇需求时,他们可以现在买入外汇,也可以和金融机构签订一个远期执行的协议,锁定汇率风险。对金融机构而言,这个就是远期售汇业务。
李奇霖指出,对银行来说,这笔上缴的外汇风险准备金无论是从外部拆借,还是自有资金,都要面临机会成本的损失。这部分成本,最终会转移给签署远期购汇合约的企业客户。
知名外汇专家韩会师也指出,外汇风险准备金重启事实上提高了企业远期购汇的成本。对远期售汇征收准备金只是提高了企业的远期购汇成本,实际上并没有限制企业的远期购汇行为,20%的准备金转嫁到与企业身上之后,在目前的利率水平下,实际结果是将远期售汇价格提高400-500个基点。
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央行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调整至20%,这一机制本质上是一种“托宾税”,通过“往飞速运转的国际金融市场这一车轮中投掷沙子”,缓解短期投机性资金急剧膨胀造成的汇率不稳定。
衍生金融工具套保最稳妥
尽管理论上征收外汇风险准备金增加了企业成本,不过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向记者指出,实际上是很难说的事情。一方面,未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水平很难预测。另一方面,企业锁定或者规避汇率风险的汇率位置同样难以预测。
知名外汇专家韩会师指出,投资者的选择如何,现在不好判断。因为根据历史经验,在快速贬值过程中,面对监管当局增加的管理手段,大量投资者可能会将其看作监管当局对恶劣形势的官方确认。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是最稳妥的。有能力的,可以匹配进出口币种,尽量避免货币错配。
需要注意的是,监管当局对于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容忍度在提高。“尽管人民币快速贬值了,但是资本外流规模仍然小。”韩会师表示,对于监管当局而言,汇率点位其实并不重要,结售汇逆差是否过大,是否威胁到外汇储备和国际收支基本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管理层贬值容忍度上升
调整银行远期售汇业务外汇风险准备金率早已成为央行外汇市场工具之一。中信证券固收分析师明明指出,在人民币大幅贬值的背景下,提高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率相当于在外汇市场提准,占用银行资金、提高远期售汇成本,降低人民币汇率“羊群效应”下贬值预期。
相比之下,逆周期因子的引入是对人民币中间价更为主动的调控方式,后续也可能加入到工具列表中。远期售汇业务政策调整后人民币汇率回涨不仅仅在于外汇风险准备金率的上调,更在于传递出稳定汇率的信号。
对于人民币汇率未来走势,联讯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认为,未来需要注意外部风险,通过经常账户给人民币汇率施加压力。这次重新收取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更为重要的在于信号意义,当前汇率水平可能超过央行认为的合适区间。
“一般来讲,央行可能在人民币市场出手干预汇率。可以通过压低远期人民币汇率价格,增厚套利空间。还有是通过离岸市场,抬高人民币做空成本,来干预人民币汇率。再有就是资本管制等等。”李奇霖向记者表示,目前来看,市场并不会像之前那样单一的赌人民币贬值,而是通过多样化的工具手段,市场本身更趋理性,套保的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