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日前发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对人民币汇率政策有了最新的定调和表态。央行表示,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并在必要时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相比上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措辞,该表述去掉了“加大市场决定汇率的力度”,而增加了“并在必要时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措辞的微变与当下的外汇市场环境十分契合,也向市场传递了央行在汇率出现超调时稳汇率的决心和意图。
我国实行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一表述一方面表明我国汇率形成机制的基础是“市场供求”,另一方面表明我国汇率制度并非完全浮动,而是“有管理”。换句话说,我国的汇率形成机制既要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也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笔者认为,在某一个具体时点上,这两只手的力量对比,与具体的金融市场环境密切相关,也考验货币当局的智慧。而在当下,央行更为强调“稳汇率”有其内在原因。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汇率超调可能引发市场情绪的急剧变化,从而对金融体系乃至中国经济造成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自2015年“811”二次汇改以来,伴随着人民币汇率的上下波动,市场主体对于市场汇率的预期相较之前已经更加趋于理性,单边的贬值预期已经相较三年前有所弱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市场对人民币的贬值预期并未完全消散,且这种预期在临近“7”这样的关键心理点位时表现得尤为突出。
从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来看,10月银行结售汇逆差已经环比大幅收窄80%以上,外汇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但与此同时,市场情绪依然不稳定,最近多个交易日的人民币对美元收盘价仍处于中间价下方。
不少市场人士认为,一旦汇率下行到“7”下方,市场情绪有发生跳跃性变化的可能,引发外汇市场超调,并对金融体系和经济基本面造成不可逆的冲击。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造成严重后果,“在必要时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截至目前,央行已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包括加强与市场沟通、重启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政策等。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行也基于各自对市场情况的判断,陆续重启了中间价报价“逆周期因子”。最近,央行还通过香港金管局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CMU)债券投标平台,以利率招标方式发行了100亿元3个月期和100亿元1年期两期央票以上这些措施均释放了积极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