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家银行,萌发于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深圳,与时代共生。
有这样一家银行,拥有3万多名自然人和210多家社区企业股东,脚踏实地扎根深圳,与特区共进。
有这样一家银行,沐浴着新时代的光辉,坚守初心奋勇向前。
她的历史很长,可以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初期刚刚建国的时候,足足66年。她的历史也很短,2005年改制成商业银行至今,也不过13年的光景。
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岁月中,在深圳这座被历史选中的城市里,发于微末,终成参天。她的发展,融入了深圳经济社会的成长;她的成就,印证了改革开放的辉煌。她用孜孜不倦的努力、以淳朴的赤子心,做历史的见证者,时代的引领者,发展的先行军。
她就是深圳农村商业银行。
历史的长度:在时代浪潮里坚守奋斗、历久弥新。
万物生长
时间倒回到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的上世纪50年代,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国家设立了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1952年,深圳的第一家信用社,在当时的宝安县西乡固戍试点成立,这是深圳农村商业银行最初的模样。
1984年4月16日,信用社迎来第一次体制变革——执行1983国务院第105号文件,成立宝安县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1987年12月,位于原特区内的6家农信社网点联合成立了当年的深圳发展银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可以说是信用社变动最多的十年,也时值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中孕育希望,与时代脉搏同步,历经大大小小的七次变革,锤炼了信用社朴实顽强的精神特质,在不断的探索和改革中,也慢慢积淀出实力与担当。
投身到时代赋予的机遇中,去开拓未来,去创造历史。
1992年11月16日,在时任农行领导的支持下,具有丰富业务经验的深圳农商行原监事长被委派组织筹备深圳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他回忆,筹备期间每天吃住都在办公室,同事们开始了又一次“创业”。
1993年2月8日,人民银行特区分行正式批复同意成立深圳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简称市联社。“我就坐在人民银行的办公室门口,等这个文件出来,就像等待自己要出生的孩子一样激动。”史料表明,这也是全国农信系统里较早设立的市联社,深圳勇当先。
1993年底,市联社成立四个二级联社,宝安联社、龙岗联社、布吉联社和龙华联社,下辖18个信用社。在管理与组织上,归属农业银行,在业务及财务上,实行自主运作。
直到1996年5月,国务院一纸文件下达,正式批复全国信用社全部从农行脱钩,史称“行社脱钩”。市联社就此成为了独立法人,正式全面独立自主运营。“就好像孩子终于18岁,不再受命于父母”,原监事长做了一个有趣的比喻。
至此,历经44年沧海桑田的信用社,正式以“自我”之身登上历史舞台。
这一年,深圳农商行现任董事长负责市联社的人事部工作,参与了深圳市政府组织的,在深圳体育馆举办的大型应届毕业生招聘会。彼时的深圳进入高速发展期,拥有知识和学历的年轻人大量涌入,各单位求贤若渴,他回忆当时的招聘场景,“整个深圳体育馆人声鼎沸,大概4-5万人前来应聘,现场离得很近也只能大声说话才听得见,有的单位的展台都被挤歪了。”为了吸引人才,当时还打出了“今天的农信社,明天的商业银行”这样的招牌。
这份“广告的智慧”,却成为了一种别样的预言。
光辉岁月
迎着1997年1月1日太阳的升起,市联社以全新面貌开始全新“人生”。彼时,也正是深圳发展之擎高速运作之际,新的明天,新的机遇在向新的市联社招手。
市联社迎来了可以自己“当家作主”的激情岁月。老监事长回忆,当时的银行业有一种有趣的比喻,“商业银行是穿皮鞋的、穿胶鞋的,我们信用社是穿草鞋的,是走村串户的‘挎包银行’。”
1996年末“分家”时,弱势的市联社可谓满目疮痍,“不良率超过25%。”不怕困难,不惧挑战。“我们穿草鞋的要做的比穿皮鞋胶鞋的还要好。”秉承这样质朴的理念,市联社人风风火火干起来。
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市场意识和商业意识春风拂面般吹来。市联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其实从92年底市联社筹建以来,这种改革发展意识就在逐步转化成行动。独立后的市联社首先做了两件大事,买大楼和搞电脑,大楼是形象,电脑是工具,这两件卓有远见的大事为日后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96年开始,市联社用了7年的时间将历史遗留问题全部解决,包袱全部甩掉,并在发展的进程中得到众多宝贵经验,也在深圳改革开放的时代里,意识到成立商业银行的重要性,有意识地朝着现代商业银行的轨迹迈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7年后的2003年,国务院下发文件,明确了农信社的重大改革,凡是农村信用社资产质量达到成立农商行、合作银行监管标准的,可改为农商行、合作银行。深圳市农村信用社是全国唯一一家符合改制农商行监管标准的“自费改制、溢价发行”的信用社。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成果背后,是市联社凭借敢想敢为的特区精神奋发图强和自力更生,不仅是第一家成功“自费改制”的信用社,为特区精神添彩,更在当时深圳市政府的主导和支持下,深圳农商行改制成为一家由自然人、社区企业和民营企业股东组成的具有本土特色的纯民营银行,并从广东省联社脱离出来,走“自我发展”“自主经营”“自担风险”和“自负盈亏”的独立发展模式。紧随国家层面的信用社改制步调,继北京上海后,2005年深圳农村商业银行正式挂牌成立。
“今天的农信社,明天的商业银行”,梦想成真。
发展的厚度:拥抱脚下的土地,抓住改革的机遇。
激情燃烧
翻开历史,以前的银行只有信用社的网点设在村里,很多网点只有一个信用社干部,信用社干部经常带上一把算盘和一个跨包上门服务,这种现象深圳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在深圳城市化过程中,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演变为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到现在深圳农商行仍有较多网点设在社区里。原监事长表示,这也是深圳农商行定位“社区零售银行”、在社区里面有着根深蒂固影响力的一个历史渊源。改制后,深圳农商行不忘初心,夯实以“社区零售”银行为宗旨的定位。
40年的改革开放政策带给深圳农商行黄金发展机遇,深圳农商行也不辱使命,创造了全国农信系统多项第一——第一个电脑联网结算、第一个开展国际业务、第一个溢价发行股份,也是唯一一个自费改制农村商业银行的信用社。
全面上线计算机系统为深圳农商行紧跟时代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董事长回忆,“第一代综合业务处理系统1998年1月1日上线,我们联合联想一起开发设计,当时在全国农信系统里属于领先,这也是深圳特区敢为天下先的一个侧面体现,成功上线后迅速成为范例,并在同业中推广,先后卖给北京、重庆、东莞等地的农信社,把来自特区的先进金融科技成功输出。”
时值1997年-1998年,深圳金融需求强劲有力,当时平均每个柜员每天可以做180笔业务,最高峰达到300笔,从早上8:30上班到下午5:30下班,全天不停,快手柜员平均1.5分钟一个客户。计算机系统上线后,迅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刚上线时,做到全行日均2万笔存取款业务,当时对计算机系统的预设是日均20万笔的容量,高达十倍的冗余。2-3年打破冗余,增加主机,达到双倍40万笔。2年后,又打破。”基于计算机系统的应用,市联社又在全国农信系统率先推出借记卡,2年后,借记卡突破100万张。
上世纪90年代适时上线计算机系统,迎接爆棚的业务,正是看到了当时大量涌入深圳寻梦的年轻人所带来的机遇,抓住了上世纪90年代深圳作为出口加工区定位的机遇。政府鼓励社区建立产业园区,招商引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如那部红极一时的电视剧《外来妹》所描述,大批年轻的劳动力蜂拥而至,同时,衍生了一批生活配套服务,做小生意的人群也日益庞大,这些都是当时市联社瞄准的零售客户,第一代计算机系统的上线,成为做好金融服务的有力武器之一。
市联社的网点主要分布在特区原关外,与当地社区股份公司有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关系,凭借天然优势,抓住时下机遇,支持“三来一补”(玩具,成衣,五金件等加工)产业,支持社区企业发展壮大,支持当时深圳经济发展的重头,为特区原关外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也正是基于此,1999年,市联社提出“零售银行”的口号,董事长说:“抓住当下机遇,跟上时代快车。要看准自己脚下的土地。土地里长出什么花,我们就浇什么水。”这也是深圳地区首家提出该口号的金融机构,明确了自己的经营定位。
不忘初心
2005年以后,深圳农商行进入了现代企业管理下的高速发展期。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迁,深圳农商行人始终不忘初心,围绕早期的农村和社区主体,坚守服务社区居民、来深务工者和草根阶层,一直将“成长于深圳本土,坚守服务本土社区”这颗初心牢牢捧在手心,成为社区居民、来深务工者、小微商户的首选银行和身边的银行。
继1999年提出“零售银行”定位后,2005年又加上“社区”两个字。再一次明确了“扎根社区服务社区”是深圳农商行不变的宗旨。这里有最熟悉的基层企业,有最熟悉的邻里乡亲,凝练出了深圳农商行的“草根银行”情结。
在特区原关外还没有银行的时期,原市联社一百多家网点是原关外居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将网点开到社区,把ATM机布设在工业园区,同时加大人力投入多开人工窗口,极大地缓解了客户特别是来深务工者在银行办业务的排队问题。时下,面对深圳东部偏远地区金融需求不旺盛的情境,很多银行的营业网点逐步撤离,深圳农商行仍然坚守当地,不撤网点,目前在大鹏新区仍设有13家网点。有社区的地方就有深圳农商行,有工厂的地方就有深圳农商行的ATM机,“深圳人自己的本土银行”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在商业银行蜂拥争夺高端客户时,深圳农商行仍然坚守和提升对来深建设者的金融服务,让他们也同样享有便利、快捷的现代金融服务。为解决来深务工人员经常往老家农信社汇生活费而要在网点排长队的问题,深圳农商行利用农信银的清算优势,2013年,在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上线了“农信快存”业务,来深建设者往老家农信社汇款不用再填单排队,不仅一秒到账,而且免收手续费。
这些也正是深圳农商行的特殊性所在。它生于斯长于斯,并且生得久长得好。
积极传导诚信诚恳的文化,也是深圳农商行服务本土的自信和底气所在。在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的今天,深圳农商行依然坚守自我,审慎经营,“要想着客户,要对得起客户多年的信任,不能让客户受到损失,这是我们职责所在,既是长久的经营之道,也是对金融本源的守护,更是以推己及人之心维系的关系。”
秉承初心,奉行稳健经营、质量优先,不求一时回报,不盲目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协调发展,追求效益,是深圳农商行不变的经营之道。董事长谈到,“我们很看重资本回报率和资产回报率这两个反应效益的指标。看重股东的回报,看重股东关系,3万多名自然人和200多家社区股份公司既是股东又是客户。我们要对他们负责,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冒进也不停滞,要稳稳地发展。”2005年改制至今,深圳农商行资产规模年平均增长10-15%左右,资产质量保持平稳。
同时,深圳农商行搭建了现代化的公司治理架构,成熟健全的管理体系。股东会选举产生了董事会、监事会,董事会任命了经营班子,企业法人治理的边界逐渐清晰,董事会负责战略规划,负责银行发展方向重大决策的把握,经营班子负责执行,把董事会的要求、目标分解下来,推动落实。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其纯民营股份,没有国有资本,由众多分散小股东构成的特质,公司治理以平衡和民主为原则,无论大小都充分尊重股东们的权利,充分发挥股东对银行的经营管理治理的权利。通过定期举办董事及股东的培训班,让他们更有参与感,提升主人翁意识。决策民主、流程规范,权力受到制衡、风险得到控制,形成了良性的治理机制。
未来的高度:朝气蓬勃共襄盛世,奋进新时代。
扎根本土
从最初的支持农村经济,到80年代初“三来一补”等加工企业,到90年代及本世纪初全力配合深圳市的制造业等第二产业的发展,到近十年来跟随深圳市产业升级的步伐,又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发展科技金融。深圳农商行始终紧跟深圳发展步伐,以诚信服务为本,坚持服务实体经济,以现代化的企业治理、创新型思维和良好的风控能力,成长为一家经营稳健、客户信赖、股东满意,既具有浓厚的深圳特色、又具备出众的金融运营能力的现代化商业银行。如同深圳这座城市用40年创造的奇迹,闯、创、干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智慧与机遇。
零售业务,是各大银行眼中的香饽饽,但是,零售银行面对的是广大市民、个人群体,需求不一、琐碎繁杂,业务拓展难度较大。深圳农商行却在深圳特区建设前前后后的经济浪潮中,历经数十年,初心不改,始终坚持服务草根和中小微客户。
几组数据,可以看出深圳农商行的用心:体量不大,总资产不到3000亿元,但是在深圳地区拥有200家营业网点,居深圳银行业前列;柜台窗口超过1000个,实现深圳街道全覆盖;积极布设智能柜台、智慧银行和轻型网点,提高金融服务的便利和效率,目前已在189家网点布设563台智能柜台。
坚持“社区零售银行”定位,零售业务基础不断夯实,零售客群增长快速,个人活跃客户超500万,储蓄存款占深圳市场份额近11%。
自2015年推出信用卡以来,信用卡种类、卡功能不断丰富完善,截至10月末,发卡量超20万张,激活率达85%,高于市场同业平均水平。
扎根本土,服务社区,还意味着要与地方经济共同面对转型的挑战。近年来,深圳农商行瞄准新兴产业的发展,为新兴产业定制金融服务,特别是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服务。深圳农商行提出了“3年2000户200亿授信额度”服务科技型企业的战略目标,依托深圳市和各区科创局等政府平台,以周到的金融服务方案,服务科创企业,赢得科技型企业的认同。截至10月末,科技型企业贷款户数1624户,贷款余额141.10亿元,占全行对公贷款的15%。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区原关外的社区开始逐步升级改造,社区是深圳农商行的“大本营”,所以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区改造、城市更新的“战场”上去,社区在改造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新的金融需求,要做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综合金融服务供应商。
普惠金融也是深圳农商行的特色之一。2009年深圳农商行成立小微金融部,开始探索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是同业中着手较早的银行。为进一步拓宽小微企业的服务广度和深度,2018年10月,小微金融部升级为“普惠金融部”,在互联网时代,运用现代新技术,夯实传统优势,拓宽普惠面,关注小微企业发展,关注个人成长,把普惠做成一个品牌。
行长表示,将继续“守社区、拓零售、做中小,坚持走普惠金融之路”,新增网点则以小型化、智能化为方向,为深圳24万公司客户和1800万个人客户提供全方位、综合化的金融服务。
稳健发展
虽然面对的是大量草根客户,深圳农商行提供的服务水准却丝毫没有降低。秘诀之一就是“科技立行”,创新服务,紧跟时代的趋势,保持金融服务的高效,早在2012年,深圳农商行上线的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曾荣获“深圳市金融创新奖一等奖”。“市民或企业不会因为你是农商行而降低自己的需求标准,我们也从不因为自己是农商行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和服务的标准。”行长表示,深圳农商行虽为区域性中小银行,但多年来的发展一直对标同业的先进银行,朝着科技先进型银行迈进。深圳农商行一直将科技作为业务引领和核心动力,对于核心系统大量投入,不落伍不掉队,不降低技术要求,手机银行等在农商行系统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目前,在深圳农商行的人力资源中,IT人才占全部员工的7%,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敞开大门。近年来大力发展线上业务,包括手机银行APP、微信小程序及微信公众平台,相继推出了AR银行、人脸识别、云证书及各类线上信贷产品,实现了主流三方支付渠道的全覆盖,提升了客户使用体验。据中国电子银行网8月最新数据显示,深圳农商行手机端在10家应用市场下载量超1600万次,居农商行前列。
行长表示,科技的进步把柜员从繁琐的服务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精力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升客户的服务体验,银行也可以集中精力做“做差异化发展的价值银行”,宁愿牺牲规模,也要保证质量,为客户提供有温情的高效服务。
40年很长,多少精彩乐章都在历史的过往里余音绕梁。40年很短,有如白驹过隙,转瞬进入新时代。时代的浪潮不断向前,面对未来,需要迎着潮水的方向,搏击潮头,让时代变得生动,让自己变得不凡。
不贪大求快、无高强度的压力、无倍增计划,这让深圳农商行看起来像个“另类”,但却获得了许多经济学家、业内人士的好评。合规发展、稳健经营是深圳农商行传承多年的企业文化,从高管层到基层员工,自上而下培养了深厚的合规根基和合规意识。
深圳农商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在风险防控方面,充分发挥合规的三道防线功能,主动开展合规检查,加强员工合规意识和知识的培训。在业务发展中坚持“合规第一,风险第二,效益第三”的理念,不追求一时的发展,而是拉长看业绩,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实现打造“百年老店”的目标。“我们的发展不求一时回报,而是追求以良好持久的金融服务赢得客户、社区和来深务工者的认同。”
从2005年改制成立至2017年,深圳农商行总资产增长了6倍,净资产增长逾10倍,年均净资产回报率达20%以上,实现了名副其实的稳健发展。
在企业文化方面,建立了成熟健全的人才培养、晋升和管理机制,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员工关怀氛围;以容错机制,鼓励激励员工积极向上,不断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并以良好的企业文化、福利待遇和员工关怀,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满意度。
让“客户满意、股东满意、员工满意、监管满意、社会满意”,深圳农商行以行动诠释了如何实现“五个满意”,数十年如一日地砥砺奋进,为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谱写了美丽华章。未来,深圳农村商业银行带着本土基因与深圳自信,迎潮而上,奔向下一个40年,60年,100年,不愧美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