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岁月
迎着1997年1月1日太阳的升起,市联社以全新面貌开始全新“人生”。彼时,也正是深圳发展之擎高速运作之际,新的明天,新的机遇在向新的市联社招手。
市联社迎来了可以自己“当家作主”的激情岁月。老监事长回忆,当时的银行业有一种有趣的比喻,“商业银行是穿皮鞋的、穿胶鞋的,我们信用社是穿草鞋的,是走村串户的‘挎包银行’。”
1996年末“分家”时,弱势的市联社可谓满目疮痍,“不良率超过25%。”不怕困难,不惧挑战。“我们穿草鞋的要做的比穿皮鞋胶鞋的还要好。”秉承这样质朴的理念,市联社人风风火火干起来。
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市场意识和商业意识春风拂面般吹来。市联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其实从92年底市联社筹建以来,这种改革发展意识就在逐步转化成行动。独立后的市联社首先做了两件大事,买大楼和搞电脑,大楼是形象,电脑是工具,这两件卓有远见的大事为日后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96年开始,市联社用了7年的时间将历史遗留问题全部解决,包袱全部甩掉,并在发展的进程中得到众多宝贵经验,也在深圳改革开放的时代里,意识到成立商业银行的重要性,有意识地朝着现代商业银行的轨迹迈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7年后的2003年,国务院下发文件,明确了农信社的重大改革,凡是农村信用社资产质量达到成立农商行、合作银行监管标准的,可改为农商行、合作银行。深圳市农村信用社是全国唯一一家符合改制农商行监管标准的“自费改制、溢价发行”的信用社。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成果背后,是市联社凭借敢想敢为的特区精神奋发图强和自力更生,不仅是第一家成功“自费改制”的信用社,为特区精神添彩,更在当时深圳市政府的主导和支持下,深圳农商行改制成为一家由自然人、社区企业和民营企业股东组成的具有本土特色的纯民营银行,并从广东省联社脱离出来,走“自我发展”“自主经营”“自担风险”和“自负盈亏”的独立发展模式。紧随国家层面的信用社改制步调,继北京上海后,2005年深圳农村商业银行正式挂牌成立。
“今天的农信社,明天的商业银行”,梦想成真。
发展的厚度:拥抱脚下的土地,抓住改革的机遇。
激情燃烧
翻开历史,以前的银行只有信用社的网点设在村里,很多网点只有一个信用社干部,信用社干部经常带上一把算盘和一个跨包上门服务,这种现象深圳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在深圳城市化过程中,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演变为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到现在深圳农商行仍有较多网点设在社区里。原监事长表示,这也是深圳农商行定位“社区零售银行”、在社区里面有着根深蒂固影响力的一个历史渊源。改制后,深圳农商行不忘初心,夯实以“社区零售”银行为宗旨的定位。
40年的改革开放政策带给深圳农商行黄金发展机遇,深圳农商行也不辱使命,创造了全国农信系统多项第一——第一个电脑联网结算、第一个开展国际业务、第一个溢价发行股份,也是唯一一个自费改制农村商业银行的信用社。
全面上线计算机系统为深圳农商行紧跟时代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董事长回忆,“第一代综合业务处理系统1998年1月1日上线,我们联合联想一起开发设计,当时在全国农信系统里属于领先,这也是深圳特区敢为天下先的一个侧面体现,成功上线后迅速成为范例,并在同业中推广,先后卖给北京、重庆、东莞等地的农信社,把来自特区的先进金融科技成功输出。”
时值1997年-1998年,深圳金融需求强劲有力,当时平均每个柜员每天可以做180笔业务,最高峰达到300笔,从早上8:30上班到下午5:30下班,全天不停,快手柜员平均1.5分钟一个客户。计算机系统上线后,迅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刚上线时,做到全行日均2万笔存取款业务,当时对计算机系统的预设是日均20万笔的容量,高达十倍的冗余。2-3年打破冗余,增加主机,达到双倍40万笔。2年后,又打破。”基于计算机系统的应用,市联社又在全国农信系统率先推出借记卡,2年后,借记卡突破100万张。
上世纪90年代适时上线计算机系统,迎接爆棚的业务,正是看到了当时大量涌入深圳寻梦的年轻人所带来的机遇,抓住了上世纪90年代深圳作为出口加工区定位的机遇。政府鼓励社区建立产业园区,招商引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如那部红极一时的电视剧《外来妹》所描述,大批年轻的劳动力蜂拥而至,同时,衍生了一批生活配套服务,做小生意的人群也日益庞大,这些都是当时市联社瞄准的零售客户,第一代计算机系统的上线,成为做好金融服务的有力武器之一。
市联社的网点主要分布在特区原关外,与当地社区股份公司有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关系,凭借天然优势,抓住时下机遇,支持“三来一补”(玩具,成衣,五金件等加工)产业,支持社区企业发展壮大,支持当时深圳经济发展的重头,为特区原关外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也正是基于此,1999年,市联社提出“零售银行”的口号,董事长说:“抓住当下机遇,跟上时代快车。要看准自己脚下的土地。土地里长出什么花,我们就浇什么水。”这也是深圳地区首家提出该口号的金融机构,明确了自己的经营定位。
不忘初心
2005年以后,深圳农商行进入了现代企业管理下的高速发展期。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迁,深圳农商行人始终不忘初心,围绕早期的农村和社区主体,坚守服务社区居民、来深务工者和草根阶层,一直将“成长于深圳本土,坚守服务本土社区”这颗初心牢牢捧在手心,成为社区居民、来深务工者、小微商户的首选银行和身边的银行。
继1999年提出“零售银行”定位后,2005年又加上“社区”两个字。再一次明确了“扎根社区服务社区”是深圳农商行不变的宗旨。这里有最熟悉的基层企业,有最熟悉的邻里乡亲,凝练出了深圳农商行的“草根银行”情结。
在特区原关外还没有银行的时期,原市联社一百多家网点是原关外居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将网点开到社区,把ATM机布设在工业园区,同时加大人力投入多开人工窗口,极大地缓解了客户特别是来深务工者在银行办业务的排队问题。时下,面对深圳东部偏远地区金融需求不旺盛的情境,很多银行的营业网点逐步撤离,深圳农商行仍然坚守当地,不撤网点,目前在大鹏新区仍设有13家网点。有社区的地方就有深圳农商行,有工厂的地方就有深圳农商行的ATM机,“深圳人自己的本土银行”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在商业银行蜂拥争夺高端客户时,深圳农商行仍然坚守和提升对来深建设者的金融服务,让他们也同样享有便利、快捷的现代金融服务。为解决来深务工人员经常往老家农信社汇生活费而要在网点排长队的问题,深圳农商行利用农信银的清算优势,2013年,在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上线了“农信快存”业务,来深建设者往老家农信社汇款不用再填单排队,不仅一秒到账,而且免收手续费。
这些也正是深圳农商行的特殊性所在。它生于斯长于斯,并且生得久长得好。
积极传导诚信诚恳的文化,也是深圳农商行服务本土的自信和底气所在。在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的今天,深圳农商行依然坚守自我,审慎经营,“要想着客户,要对得起客户多年的信任,不能让客户受到损失,这是我们职责所在,既是长久的经营之道,也是对金融本源的守护,更是以推己及人之心维系的关系。”
秉承初心,奉行稳健经营、质量优先,不求一时回报,不盲目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协调发展,追求效益,是深圳农商行不变的经营之道。董事长谈到,“我们很看重资本回报率和资产回报率这两个反应效益的指标。看重股东的回报,看重股东关系,3万多名自然人和200多家社区股份公司既是股东又是客户。我们要对他们负责,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冒进也不停滞,要稳稳地发展。”2005年改制至今,深圳农商行资产规模年平均增长10-15%左右,资产质量保持平稳。
同时,深圳农商行搭建了现代化的公司治理架构,成熟健全的管理体系。股东会选举产生了董事会、监事会,董事会任命了经营班子,企业法人治理的边界逐渐清晰,董事会负责战略规划,负责银行发展方向重大决策的把握,经营班子负责执行,把董事会的要求、目标分解下来,推动落实。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其纯民营股份,没有国有资本,由众多分散小股东构成的特质,公司治理以平衡和民主为原则,无论大小都充分尊重股东们的权利,充分发挥股东对银行的经营管理治理的权利。通过定期举办董事及股东的培训班,让他们更有参与感,提升主人翁意识。决策民主、流程规范,权力受到制衡、风险得到控制,形成了良性的治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