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创造幸福 实干成就伟业
2022-04-28 08:52
来源: 人民网
人工智能朗读:

劳动创造幸福 实干成就伟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

当下,在神州大地上,广大劳动者勤勤恳恳付出、斗志昂扬奋进,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劳动光荣的良好风尚,全体人民的劳动热情进一步焕发,创造潜能进一步释放。

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本报采访了几位劳动能手。他们的实践证明,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勤天下无难事”。一切劳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就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

孟凡东

练就平均每刀0.003毫米的“肌肉记忆”

画线、钻孔、排料……额头沁出的细细汗珠就快流入眼中,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调试钳工孟凡东无暇顾及,只能要求自己快一点,再快一点。

“我这辈子都忘不掉那种快脱力的感觉。”回想起2021年10月16日的场景,孟凡东至今仍很激动。那天,在第七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决赛赛场上,历经6个小时,凭借娴熟的实操技能,这位“00后”参赛选手一举夺魁。

“学习技能没有捷径,唯有靠日复一日的积累和苦练。”2015年,孟凡东进入徐州工程机械技师学院学习。每每想到今后吊装风电的起重机很可能是自己参与制造的,他的职业规划就愈发清晰:要想把这些“庞然大物”制造精密,首先得从“操控”自己开始。

入学后,孟凡东利用一切闲暇时间进行与钳工相关的训练。在实训车间里,他弯着腰、弓着背,天天跟“铁家伙”打交道,一站就是四五个小时。一次盲配件训练,已经满足课堂要求的作品一次次被他否定。直到凌晨两点,他才制作出一个令自己勉强“看得上”的工件。

2020年,孟凡东从学校毕业后,顺利进入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当得知公司要进行第七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选手选拔时,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与高手过招才能突破我的技能瓶颈。”去年3月起,孟凡东正式开始备战。为了夯实钳工基础,他搜集来往届比赛的试题,日复一日进行练习。早晨5点,是他起床背书的时间;7点,开始实操训练;10点到下午4点,是和比赛节奏一致的临场实测。“为了保证精力高度集中,我吃、住都在钳工工作室里。”他回忆道,下午6点半至深夜,又进入到了理论知识复习阶段。

为了训练锉削时双手的敏感度,他对每一刀切削都用明确的数据指标衡量——锉刀精加工锉削3次,切屑量控制在0.01毫米。这意味着,他必须练成平均每刀0.003毫米的“肌肉记忆”。

“集训4个月,光是锉刀就练废了三四十把,整整有一纸箱。”孟凡东说,每天上万次的锉削推拉,他的手掌心磨出了拇指大的水泡,顶破、流血,然后忍痛贴上创可贴接着练,新伤老茧一茬接着一茬。从料峭春寒到炎炎夏日,那方不到两米的钳工操作台见证了冠军之路的艰辛。

在比赛之外,孟凡东秉持着“再努力一点,就会离成功更近一点”的理念,力求在工作中做到每台经手调试的车辆都零故障。

大吨位起重机结构复杂,调试极其困难,但他从不畏惧,总是一个工况一个工况地试、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看。根据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易错点,他总结制作出10余套试卷,为大吨位调试新进人员培养提供了详实的训练模板。

如今,年仅22岁的孟凡东已是省级“李戈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骨干成员。2021年9月,他荣获江苏省五一创新能手称号,同年10月,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作为‘00后’,我的钳工之路还有很长时间要走。”孟凡东说,未来,希望能够不断磨砺技能、突破自己,继续朝着“大国工匠”目标矢志前行!

陈小兰

把“建昌帮”传统中药技艺传承光大

4月22日,江西省抚州市建昌帮药业传统炮制车间内,身穿蓝色工作服的陈小兰一手用“槟榔榉”固定好拇指大小的槟榔籽,一手紧握铡刀,快速切制着。108片切片眨眼而成,薄厚均匀,形如飘羽。

今年47岁的陈小兰,是企业的生产操作员。因技艺精湛,她在行业竞赛中屡获大奖,多次被评为生产标兵,去年4月荣获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

少为人知的是,这位技术能手,5年前还是一名彻头彻尾的“门外汉”。

老家在抚州市南城县龙湖镇竺由村的陈小兰,原本是名地地道道的农家妇女。2013年,她举家搬进了县城,看着整日早出晚归为家奔忙的丈夫,她决定找一份容易上手的工作。她先是去了一家服装厂,后经朋友介绍,她“跳槽”来到建昌帮药业有限公司。

“当时决定从服装厂转到药厂,就是觉得药厂的技术含量高、前景好。”陈小兰没想到的是,一开始企业让她做技术含量低的包装工。几周后,她主动找到领导,要求调岗。

“切药、炒药,跟我平时在家做菜相差不多,肯定没问题。”陈小兰小试一手,博得“满堂彩”。“切制速度快,切片均匀,炒制火候把握到位,是一个搞炮制的好苗子。”董事长易斌对陈小兰竖起大拇指,同意了她的转岗请求。

“其实,当初家里人都反对我学习中药炮制,让我别瞎折腾,安心赚点苦力钱。”陈小兰说,“我觉得只要肯下功夫,没有什么学不会。”为尽快掌握传统中药技艺精髓,她每天跟在老员工后面,眼睛不眨地盯着他们操作,哪里看不明白就上前请教,听不懂的就记下来回家思考,消化琢磨。

由于文化底子浅,陈小兰起初在理解炮制工艺要求上很是吃力。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熟悉流程要领。周末,别人去休闲娱乐,她却忙着钻进车间,反复练手。碰上三伏天,车间又闷又热,她一站几个小时,每次练完都是汗流浃背。

中药提取、饮片炮制来不得半点虚功,操作细节上稍有差池,结果就会谬之千里。陈小兰告诫自己,作为一名药工,最重要就是要讲良心做好药。切、浸、煎、滤,每一步都一丝不苟。她的耐心和责任心,感染了身边许多同事。

“她身上最优秀的品质就是不怕困难、做事痴迷。”易斌说,随着时间积累,陈小兰的切药操作水平和识药辨药能力都大有长进。在2018年公司举行的技术“比武”中,她技压群雄,在“切药”“炒药”等单项中斩获桂冠。

“建昌帮”是中国南方古药帮和中药炮制的重要流派之一,有上千年传承历史。几年接触下来,陈小兰爱上了这一传统技艺。她说,传承保护好“建昌帮”就是要让这一领域后继有人、薪火相传。

“没有活水,再好的技艺也流动不起来,传承的关键是长江后浪推前浪。”2021年,陈小兰主动请缨承担起对6名青年员工的“传帮带”教学,“传经送宝”,企业内形成了争创“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职工的氛围。

“现在医药行业讲究团队作战、互相配合。只有让更多人熟练掌握传统中药技艺要领,传承发扬光大,中医药才能走得更远。”陈小兰说。

杨德军

当好“福荣海”轮船的“大家长”

在辽渔集团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福荣海”轮上,船长杨德军最喜欢的地方是驾驶室。不仅因为这是他的主要办公地,还因为透过这里的一圈大舷窗,他能看到不一般的风景。

在驶向南极的路途中,杨德军见过天高云阔,也看到过惊涛骇浪。无论何时,这位51岁的航海人始终瞄准前方,一往无前。

1993年,杨德军大学毕业,分配到辽渔集团。近30年来,他一直与渔船为伴,奋战在远洋捕捞生产一线。加工员、水手、二副……船上几乎每个岗位,他都干过。靠着执著认真的劲头,他迅速成长为业务尖子。

2012年,杨德军率领“福荣海”轮奔赴南极进行南极磷虾资源调查及商业捕捞。此前一年,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南极磷虾快速分离与深加工关键技术”正式启动。

“说实话,关于南极磷虾我之前是一点儿也不了解,甚至连有多大都不知道。”杨德军说,“但国家有科研需求,即便再难,我也要去。”

西风带是南极航路上的最大拦路虎。这条气象带变幻莫测、险象环生。风高浪急时,船体倾斜的单边摇度甚至达到25度。进入西风带的那一刻,杨德军总是精神高度紧张,密切观察着船头和海浪的夹角,最大程度避开正面冲击。

“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要把大家安安全全带到目的地。”杨德军说,几年跑下来,自己越来越有经验,也更有信心。

磷虾密度、下网速度、虾群位置……初入南极渔场,一切都是未知。由于缺乏经验,捕捞量并不理想,经常是下网一小时,收获还不到一吨。

面对挑战,杨德军迅速行动:查资料、分析磷虾浮沉规律、进行定位……半个月时间里,他基本是日夜坚守在驾驶室。外文资料,他逐字逐句翻译,一字字啃;拿不定下网速度,他反复修正实验,一点点调……

终于,杨德军找到了效果最佳的捕捞方案。“利用卫星遥感数据,结合渔场实际水文情况,我们最终确定了磷虾的一般迁移路线。”同时,在生产过程中,为降低南极磷虾破损率,“福荣海”轮采取缩短拖网时间、降低网产、增加网次等方法,不但确保磷虾质量,捕捞量也得到保证。

捕虾的挑战就像海里的朵朵浪花,层出不穷。因为南极磷虾一尾仅有四五厘米长,且水分占比约80%,一旦出水很快就会变质,需在船上立即进行加工处理。针对这一难题,杨德军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朝着冷冻食用磷虾、脱壳磷虾肉、食用磷虾粉等多向发力,这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统计,9年来,“福荣海”轮共创利2.5亿余元。

远洋捕捞生产远离基地港口,长期漂泊在大洋深处,船员们与家人聚少离多,加上船上生产任务繁重、休息时间少,易产生急躁情绪。作为船长,杨德军经常组织船员学习业务知识,开展象棋比赛等活动,努力舒缓船员情绪。

“杨船长就像铁人一样,始终孜孜不倦地忙碌着。”在全船人员心中,杨德军就是这条船的“大家长”,是大家的“主心骨”。

桅杆上系着梦想,甲板上书写人生。近年来,杨德军先后获得大连市五一劳动奖章、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还成立了“杨德军劳模创新工作室”。如今,他带出的一大批技术人员,走上了核心工作岗位。

“作为我国远洋捕捞事业的参与者、见证者,能够为此贡献一份力量,感到非常自豪,我将继续追求卓越。”杨德军说。

[编辑:周浩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