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

南方教育时报

行思 | 我的老师端木先生

2021-01-29 16:55 来源:南方教育时报

人工智能朗读:

木老师

在深圳初语界,人们谈起端木老师总是充满敬意,这和老师一贯的做人、做事风格分不开。不过这些都是我在很久以后,在与端木老师的日日相处中才渐渐领悟的。

初见端木老师,只觉得亲切。亲切的笑容、随和的话语,让我“勇敢”地挑了最靠近她的位置坐下来听课,内心的距离在我的悄悄观察中逐渐拉近。红、黑两种颜色的笔,满满两页听课笔记,课本上反复的圈点勾画,让我一边有感于老师的专注,一边惭愧于自己的分神。下了课,我站在一旁傻傻地等端木老师先走,没想到她却先蹲下来捡起了地上的一团垃圾,随即与身边的学生们即兴交流起来:“听懂了吗?”“哪里觉得理解上有些吃力?”“复习没有盲目刷题吧?”……关切的询问打开了同学们的心扉,也让端木老师一点一点走进了我的心里。后面评课的内容我早已不记得了,但“生本”“文本”的观念却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老师是这样强调的,也一直是这样坚守的。

“北溟,要记住,永远不要对学生敲黑板、拍桌子。”“北溟,不管是什么问题,都不要挑学生,要从我们自身找原因。”“北溟,齐读是提神提气的,要让学生在文本中找答案。”“北溟,一节课,要想好你的起点和落点放在哪里。”……及至后来参加比赛,幸运地得到了老师更多的指点,我才在一节课、一节课的磨砺和陪伴中,逐渐揣摩老师话语的深意。

刚上班时,浅读了几年诗书的我对于文章似乎总有抒发不尽的思考和感慨,因此总爱把“人文性”作为教学重点。现在回忆起来,自己当时实在是聪明过分。“对于学生一望便知的东西,我们可以省略不讲;而对于学生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的东西,我们应该在自己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深挖细嚼,师生一起细细品味。”端木老师切实地践行着这句话。她的课深深地植根在学生之中,她的“生本观”“文本观”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细究每一个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每一次学生活动、落实每一个教学环节、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扎实有效的训练,这是我现在每一天、每一节课所努力做的事。

不仅重视学生和课堂,对于青年教师,老师也是那样地无私帮助和倾情培养。记不清多少个清晨,老师带着我前往不同的学校磨课学习,又伴着醉人的夕阳,一路欢乐地满载而归。学习是那么的快乐,不会开车的我更是在快乐之余,诚惶诚恐地“享受”着那份被老师接送的感动。印象深刻的教育是一场持之以恒的示范。老师总比约定的时间早到,于是后来再约定7:30,我总会准时在7:15坐进老师的车里。

直属赛、市赛、省赛、圣陶杯全国比赛、名师课堂展示,一路走来,我深深地体会到,端木老师所付出的远比我自己所做的多了太多。从文本解读、学情分析开始,我们一起细读每一个字句、细推每一个环节,从幻灯片上的标点符号到教案上的间距空格,再到试讲时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表述、每一个细节处理,端木老师都给我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真诚的建议。请专家、组智囊、搭平台、创机会,每一个细节端木老师都默默考虑周全。一句“北溟,过来,这是xx老师,你要认真学习”,是叮咛,更是敲打,让我脚踏着最扎实的土地,一点一点笨拙地努力。在浙江桐乡刚上完《周亚夫军细柳》的竞赛课,我立马拨通了老师的电话。熟悉温暖的笑声顺着电波从千里之外传来,望着眼前的蔷薇花摇啊摇,我对幸福和幸运开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我总爱引用古希腊卡瓦菲斯的《伊萨卡岛》:“当你启程前往伊萨卡,但愿你的道路漫长,充满奇迹,充满发现。”这首诗好像一直是属于我的。在我的人生路上,有幸遇到了端木老师,她带我开启了一段全新又丰富的旅程,我们一路行走,一路发现。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我的幸运。知悉老师提前退休的消息后,我很想把这首《伊萨卡岛》转送给老师。请收下我此刻忐忑无依却又无尽不舍的祝福吧!

□ 樊北溟 (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教师)

编辑 | 吴淼鑫

新媒体编辑 | 黄秋碧

每天更新教育资讯

了解更多教育相关话题

-扫码下载深学-

责任编辑:
特别声明:本文来自@深圳自媒体平台,仅代表@深圳自媒体观点。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发布。如涉版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