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

南方教育时报

家校 | 陪孩子写作业,你会“破防”吗?

2021-02-18 16:14 来源:南方教育时报

人工智能朗读:

本期作者:赵蕊

如何辅导孩子学习,一直是家长们聊不完的话题,由作业引发的“亲子大战”,更是家庭里的常见现象。不知有多少家长因此情绪崩溃,多少孩子感到委屈和害怕。为什么我们总是忍不住吼孩子?

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有个一年级孩子被诊断为智力发育迟缓,学习成绩很差,行为习惯也不好。妈妈每晚都因辅导作业崩溃。虽然她嘴上说“只要孩子健康长大就行”,但每个周末和寒暑假还是为孩子报满了辅导班。孩子连连叫苦:“我根本听不懂,我也不想学。”

父母在跟孩子沟通时,立场不一样。成年人倾向于成人自我、父母自我,而很少用儿童自我跟孩子沟通,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需求和能力。加拿大著名的心理学家伯恩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包括三个部分:成人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父母自我”来自于隐形传递,在孩童时期,父母与我们沟通常用的方式和内容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内化为我们人格的一部分,日后与自己的孩子相处时,就会不自觉地复制父母的语言和行为。“成人自我”来自于自身的成长经验,受年龄、学习经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能更为理智和客观地思考问题,更自律。“儿童自我”来自于幼年时期,反映了每个人在童年时的情感记忆,例如逆反或回避冲突。

有多少父母能做到蹲下身子跟孩子平等对话呢?我们很难跟孩子有共情,而共情是有效沟通的一扇门,沟通是建立关系的必要途径,建立良好关系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换位思考一下,孩子熬夜写作业的心情,是不是跟我们加班时的心情类似呢?为什么只允许自己发牢骚,却不允许孩子说不呢?

你太累了

A同学的母亲离异后,日子过得很辛苦,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收入,最近开始自主创业,白天工作忙得团团转,晚上回家还要给儿子做饭。儿子休息后,她还要继续加班。她一直想做个完美的妈妈,但最近与儿子发生了矛盾,孩子出现了不如她愿的行为,让她彻底崩溃了,不仅当着孩子的面大哭,甚至大吼:“你就像个累赘!”

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心理能量”,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来自心理的内部力量,它可以控制人的情绪和情感状态。心能跟体能一样,被消耗后需要得到补充,但是心能的消耗,不太容易被察觉。它被消耗到一定程度时,会表现为:易怒、没耐心、注意力涣散、莫名其妙的疲惫等。

“标签”的影响

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学生,上课时会有活泼好动、爱说话、不能专心听讲、在课堂上随意走动等现象,这些都是该年龄段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有些家长接到班主任老师的投诉,再回想起孩子在写作业时确实没法集中注意力,便胡思乱想:“我这孩子会不会是多动症啊?”一旦贴上了这个标签,家长就会开始不自觉地收集生活中可以佐证孩子多动的行为。病急乱投医,家长往往急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例如惩罚、不恰当的奖励、说教等等。尝试了一遍下来,发现不仅没有改观,问题反而加重了。

一个很正常的行为问题,家长轻易把它贴上“标签”,甚至将它联系到孩子未来的人生发展,就会把问题放大。我们为孩子贴的标签还少吗?“多动”“专注力差”“感统不协调”……当父母说出这些词的时候,带孩子去做过专业的医学诊断吗?当我们一遍遍强调“问题”行为时,孩子的表现或许会越来越像被贴上的“标签”。

因比较产生焦虑

家长群里,一位妈妈发来女儿全程用英语讲故事的视频,其他家长纷纷跳出来点赞,还不忘问这位妈妈是在哪里报的培训班。之后一段时间,班上很多孩子也开始报此类英语培训班。家长往往担心:别人家的孩子学习了什么,而我的孩子却没有学。关注点是别的孩子可以做到什么,自家孩子做不到什么。

中国家长总喜欢拿自家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可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鼓励和陪伴对于孩子的意义,远大于苛求和责难。

□ 赵蕊 (深圳市坪山实验学校心理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硕士)

征稿启事

本报《家校》《心理》栏目长期面向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征稿,如有关于家庭教育或学生心理相关的经验或思考,可私信后台回复“投稿”获取投稿邮箱,期待您的来稿。

编辑 | 黄秋碧

每天更新教育资讯

了解更多教育相关话题

-扫码下载深学-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