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 打开边界,用 AI 重建学校教育新生态
2021-04-19 16:40 来源:南方教育时报
人工智能朗读:

编者按
互联网时代,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赋能教育是常议常新的话题。2020年,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国教育经历了一场大规模的线上教学实践。总结这场特殊试验的得失,对构建教育的新生态无疑有重大意义。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是深圳市福田区政府和腾讯慈善公益基金会合作举办的教育综合改革示范校,建校以来一直在教育改革与信息化方面走在全市前列。该校校长鲁江结合自身多年教育实践和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经验,对信息化背景下教育发展前景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 鲁江
—
“
打开校园边界,建设无围墙学校
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校园、教室、教材、教师、实验室、图书馆等是学校发挥作用的必备要素,构成了教育教学的物理空间,形成了实体学校的教育生态,教与学发生在上课期间以及学校围墙内。但考量学生的日常,放学后、节假日等不在校的时间占到全年 2/3 强,公共危机事件导致的停课及学生因个体原因停学,也不断冲击着实体学校的堤坝。离开了校园,常规的学校教育生态立刻就被打破了,学校的教育功能大大弱化。如何打破实体学校的时空局限,突破传统学校教育的边界,重构学校的教育生态,是学校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技术的整体性突破,使生产生活的很多领域正在突破实体形态的束缚,发生巨大的变化。对学校而言,如果能充分利用云、网、端一体化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就可摆脱对校园、场地、教室等方面的依赖,突破校园围墙对教育的阻隔,将实体学校的手臂不断延伸,教育功效不断放大。
以深圳明德实验学校为例。近年来,我们积极引入腾讯全球领先的互联网技术及丰富的教育资源,推动互联网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学校建成了虚拟学校“海豚学院”,建成 2 个专业在线课程直播室及 4 个声学静音录课室,组织老师们录制微课,微课资源覆盖 1-12年级各主要学科。学校还针对教学六个关键环节,对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评价进行系统设计,加大互联网技术的融入,全面提升教学效能。这些优质的线上教学资源,使得疫情期间学校在线教学能够从容应对,也为学校在疫情之后继续推进教育改革提供了支持。
去年春天的在线教学,是一次全国规模的教育信息化实战演练,对推进教育现代化和重构学校教育新生态具有革命性意义。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得到大规模、高效率的培训,教师信息化水平获得了大面积提升。事实证明,利用互联网技术,我们可以打开学校边界,建设无围墙学校,聚合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方式,构建一个实体学校与虚拟学校互为补充的学校教育新生态。
—
“
打开课堂边界,开展无时限学习
常规状态下的实体学校以师生面对面教学为主要形式,具有较强的人文性、情感性、交互性、实践性,对学生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具有线上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这种面对面的教学受时空限制严重,上课时间、教学场地、听课人数几乎都是固定的。这些方面,恰恰是线上教学的优势所在:
开放化——基于互联网技术,线上教学可实现教学过程的跨时空传送,将课堂由教室和实验室延伸到互联网覆盖的任何场所,学习更方便,自由度更高,拓展了教育时空。
自主化——教学内容可随时播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加强薄弱方面,解决了线下教学不可重复的缺点;答疑辅导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实现师生实时互动,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学习更加个性化及自主化。
效能化——听课人数没有限制,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与资源的共享,促进教育公平。我校在疫情延期开学期间,将海豚学院在线学习平台上的 3 千多节微课免费向全国开放,课程总访问量达到 20 万多人次,这是实体学校不可想象的。
安全化——避免了人员聚集,确保了停课不停学,使公共卫生问题和其他突发问题对教学的影响降到最低。
当然,去年的在线教学实践中也暴露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或者反映了在线教学先天的不足,或者反映了其发展薄弱的方面,需要我们总结教训,以利改进。
首先,教与学的时空分离和场域割裂,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大大降低,缺乏学习过程必要的思想交锋和碰撞,使学生无法获得校园文化、校园集体学习生活的熏陶与影响。
同时,线上教学发生在虚拟的学习空间里,对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如时间管理能力、健康管理能力、情绪管理能力、抗干扰能力等有更高的要求。这些方面对学生成长很重要,但却是当前教育的薄弱点。长期以来,学生过度依赖学校、老师及家长的教育和监督,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学习从线下转场线上,各种约束条件弱化,对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影响会比较大。个别学生会沉溺于网络,有的因忽视了现实生活的交往和朋友间真切的情感交流,易产生孤独感,形成心理问题。
另外,长时间在线上学习也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视力。
对比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可以说,两种模式各有优劣。线上学习不可能取代线下教学,线下教学也不应排斥线上教学,就如同主食与副食、电视和电影一样。我们应从未来教育的高度,以积极的心态去探索一个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新模式,让教学在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中协同发挥作用。
—
“
打开学科边界,开发无边界课程
世界是充满联系的,但学校中常规的学科教学却常常是彼此孤立的。我们现在的课程体系建立在工业革命基础上,以知识传播为主要目的,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的格局相当稳定。人们更在乎目标而忽视过程,更注重任务而忽视生活,教育的工具理性被放大,价值理性被淡化,学科之间存在着坚固的壁垒,学科脱离生活的现象非常严重,德智体美劳彼此独立并相互割裂。这些东西不变,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是无法登场的。打造互联网背景下新的学校教育模式,我们需要突破教育的时空限制,将教育的边界打开,实现社会化资源协同,开发无边界课程,重建学校教育新生态。
1.将学科与生活融合。我们要将学科与社会生活打通,既关照学科的独立价值,也要关照学科与家庭、社会、自然的融通,把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生活作为最好的教科书,以真实问题为支点,向社会要资源,向生活要资源,将“教材是学生的全部世界”,变为“世界是学生的全部教材”。让教育内容关照生活,让教育方法贴近生活,让教育活动成为生活,实现教育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有机统一。
2.将学科与学科融合。传统的分科教学,是按学科框架设计和实施的,但认知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没有哪一项认知活动是单靠一门学科知识就能完成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创新思维、广阔视野,也需要我们加强学科融合。学校是知识传播与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应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跨学科、超学科的学科思想,聚合各类课程资源和课程要素,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以有效探究问题为出发点,以有效解决问题为目的,以多学科渗透和相互支撑的主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及特色主题活动为牵引,模糊学科界限,积极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有效途径。
3.将学科与五育融合。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存在着“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美、缺于劳”的五育失衡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打破五育的边界壁垒,打通内在联系,让五育的理想和目标渗透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这样才最有生命力,也最为持久。
教育是要面向未来的,未来的教育一定是基于信息化、A智能的崭新形态。这需要我们加快探索,颠覆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模式,变革传统的教与学方式,促进实体学校与虚拟学校相互交融,促进线上线下学习相互补充,最终造就无围墙学校、无时限学习、无边界课程的学校教育新样态。
作 者 介 绍
鲁江
腾讯教育顾问,
广东省南粤专家型校长,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导师,
深圳市政府督学,
深圳市十佳校长,
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
深圳市十佳青年教师,
深圳鹏城青年成才勋章获得者。
编辑 | 武堂明
新媒体编辑 | 黄秋碧
每天更新教育资讯
了解更多教育相关话题
-扫码下载深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