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救急24万人次!深圳5家医院美小护,变身广东护理“超强战队”!
2021-05-12 16:44 来源:健康深圳
有人说,护士的一生是从青苹果到红苹果、黄苹果、烂苹果的过程。
因为这样,很多人对护士的印象,都只有2个字:辛苦。
图片来源:“协和深圳医院”微信公众号
但在护士看来,辛苦并不是他们的代名词,专业才是。
因为专业,让他们感受到工作的价值,找到了继续坚持的理由。
因为专业,大家开始尊重这些善良努力的白衣天使——他们平凡、发着微弱的光,渺小却生生不息。
在深圳,就有这么一群护士,用“专业”感动了我们。
5月11日,广东省召开2021年国际护士节庆祝活动暨“广东省优秀护士和优秀护理集体”表彰大会,当中有5个深圳护理集体被全省点赞。
▽
他们都有啥“料到”?一起来看看!
01
深圳市人民医院
急诊科护理团队
这个149人的护理团队,是深圳市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护理团队,是全市救治各类危重症最多的护理团队。近年来,我们每年救治急诊患者24万人次,抢救患者2万多人次。
在特殊的2020年,我们分诊、护理发热患者3万余人;抢救疑似新冠危重患者30余人;院前转运新冠患者119人。从1月23日(大年二十九)至2月8日(正月十五),因为疫情控制,医院门诊部、住院部都关闭,急诊科支撑着这家深圳历史最悠久的“三甲”医院运作。从2月初到9月,急诊护理团队在超负荷工作强度下,还承担了全院核酸采集任务,共完成核酸采集16万4千余人次。
能力越强,责任越重,在深圳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总少不了我们。2019年,超强台风山竹肆虐,为了确保安全,急诊科白班护士连轴转了24小时,救治了全市60%伤员,12例重症伤员经过救治,全部转危为安。在全市抽调人手支援市三医院新冠重症监护病房时,我们又派出了2名护理骨干。
在女性占大多数的护理界,我们还有一项特别的纪录。
我们是全深圳最早一批有“男丁格尔”的,2005年我们就招收了第一批男护士。现在我们还拥有全深圳护理团队中最旺盛的男性荷尔蒙,男护士达56名。2020年,我们的男护士桃花旺旺,有3名男护士领了结婚证,却没有一个人休婚假,大家看到科室这么忙都决定要把蜜月缓一缓。
可其中一位“新郎官”孙奇峰最近却要休假20天,还是被护士长“强迫”休假。原来他配型成功,4月14日捐献造血干细胞。4月10日起,他要连续4天注射动员剂,让造血干细胞分裂增殖。这个90公斤的大汉,一天要打两针动员剂,是普通人的2倍,他估计接受他的造血干细胞的人应该也很壮。对于这次能换个方式救人,这个东北小伙觉得也挺酷。
02
深圳市中医院
骨伤科二病区护理团队
18年前, 电视剧《大长今》风靡中韩两国。女主刻苦钻研中医药的故事,当时掀起一阵中医热。在我们身上,其实也经常能看到这种“矢志奋斗”的精神,为的就是在广袤中医世界找到新发现。
曾有一位47岁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手术后腹胀,5天没排便、靠肛管排气,经诊断是肠梗阻。我们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包括灌肠、胃肠减压、肛管排气,穴位按摩、皮内针、中药敷贴……效果甚微。见此,这位患者绝望地喊道:“真不想活了!”我们听着很不是滋味,也正是这种时候,大家开始越挫越勇,“死磕”新的治疗方案。
“有没有患者和他一样的情况,最后却好起来了呢?”以模仿创新开路,我们查阅大量文献,请教专家、和同事反复研究求证、结合病人体质辨证,创新出一种中药脐敷疗法。果然,患者治疗2天后,效果就出来了。
我们永远记得,那天他穿着“盔甲”走到护士站,给我们表达感谢时哽咽到几乎落泪的场景。
都说“伤筋动骨一百天”,但作为全院患者最多的科室,患者住4-6天就出院了。这是因为我们从患者入院开始,就告诉他们治疗和康复同步进行,才能好得更快。
住院期间,我们不仅靠嘴,还得“动手”让患者更快康复。如“种草”五音疗法配合功能锻炼、中药熏洗、循经低频治疗等特色护理,对于术后卧床的患者,我们很多90后姑娘还会帮他们洗头、刷牙、剪头发,很多患者最深的感谢,都会提到这些照料上的细节。
03
深圳市儿童医院
手术室护理团队
我们的患者都是些可爱的“小不点”,最轻的只有600克多一点。他们都不太会表达,只会哭闹。为了稳定他们的情绪,我们没少想办法。
术前,我们利用3D投影技术打造了“动漫的海底世界”诱导室,孩子们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一进去就会沉浸在奇幻的海洋世界,可爱的小丑鱼尼莫在海葵中穿行,憨厚的海獭在海藻林中寻找红海胆……护士姐姐们会让他们带着甜甜的故事“睡”去。
术后,当孩子们推进卡通的复苏室,他们的爸爸妈妈早已等候在那里,睁开眼他们就能看到墙壁上各种各样的动漫人物和爸爸妈妈亲切的面孔。
与情绪舒缓相比,孩子们比大人们更容易面对的一种手术中的并发症就是“术中低体温”,数据显示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为45.5%,而孩子,尤其是新生儿发生率更高。
之所以会关注这个问题,还跟我们护士长赵宏波2019年的一次髋关节手术经历有关,她对手术的记忆就是“特别冷”。由于麻醉诱导导致血管扩张会使体温下降,还有冲洗等操作也会让患者感觉“冷”。
成年人能通过打寒战来产生热量,但中枢神经系统和皮肤发育不完善的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就可能因为“术中低体温”导致其他更严重的并发症。
为了最大限度降低“术中低体温”的发生,我们从转运入手,采用了配有蓄电功能的多功能转运温箱,这种暖箱模拟母体子宫的环境,可保证患儿转运途中身体也是温暖的。到了手术室后,转运温箱的保温罩升了起来,又变身为“手术台+辐射台”为一体的辐射操作台,全程温暖呵护“小不点”们,避免了低体温的发生。同时,我们还有吹气温毯,可持续让“小不点”们在术中保暖。
04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
重症医学科护理团队
有时候,决定生死的不是医生护士,而是时间!
在ICU,看过太多的人躺着进来,躺着出去,很多时候就因为一个原因——抢救慢半拍。特别是一些车祸、坠楼的严重外伤患者,以前我们极力抢救,人还是走了,就是因为会诊、检查、输血等前期工作,错过了1小时的黄金救命时间。
为此,我们从美国“搬”了一套救命姿势回来——在患者到达医院前,我们就已经准备好抢救工作,等他们到了马上就能救命。
为了学习更专业的经验,我们还出动了8名护士到美国进修,其中3位还拿到了创伤护士资格证,死亡率在我们这,从42%降到了12%。
但除了“急着救命”,我们更多时间却花在帮助患者的预后生活上,这是一件需要“慢性子”才能做好的事情。例如困难撤机,我们护士特别在行,甚至组建了华南地区首个专业呼吸治疗队伍。
曾有一位77岁的老奶奶,因为中风住进了ICU,很长一段时间,只能靠呼吸机活着。这对她和家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无尽头的压力。于是,我们开始让奶奶尝试脱机。
从一开始的10分钟、20分钟,到1小时...加上功能锻炼,渐渐地奶奶脱机了,不久后走出了ICU,转到了老年医学科。前不久,她还戴着墨镜,神采飞扬地来看我们。
为了救死扶伤,我们不得不牺牲了很多和家人共处的快乐。曾经在抢救一位爆发型心肌炎患者时,我们一直守候在床边,和死神正面交锋了127次,一位同事因此错过一通家里打来的电话,就此和自己的奶奶永别。
05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肾内科护理团队
很多人对尿毒症谈虎色变,认为它是“不治之症”。
10年前,刚遭遇离婚、独自带着年幼女儿的C女士刚发现患上尿毒症时,简直觉得天都塌下来了。当时,她连1000元的住院押金都要借款支付。万念俱灰的她无数次在莲花山的湖畔徘徊,很想一跳了之。
了解到她的情况后,我们一直很关注她的心理变化,根据她的身体条件和实际情况为她选择了腹膜透析治疗。
经过培训,她可以在家为自己透析,这样还能照顾年幼的女儿和家庭。
通过QQ群、24小时热线,后来还有了“漫步人生”App,只要她的病情有变化第一时间就能找到我们咨询。在护士的鼓励下,以及肾友会肾友们的榜样力量,身体状况平稳后,C女士走上了电商创业之路,实现了人生的逆袭。现在她事业有成,搬入新居,女儿也已留学归来,成为了肾友会的“明星肾友”,是激励肾友们的榜样。
2002年,我们开设了腹透护理门诊,随着患者的增加开设了深圳第一条腹透热线电话,到现在已建档管理过像C女士这样的患者1100多例,目前随访的患者中有50%的人可边透析边工作。
腹透患者每天进行4次透析,对操作环境要求高,稍有不慎很容易引发腹膜炎。旅游或出差,成了腹透患者迈不过的槛。
怎么让他们更好地回归社会?
我们发挥了集体智慧,2017年研发了“便携可折叠式腹膜透析清洁操作箱”。这个透明小箱子叠起来还不到一本笔记本电脑大小,配有微型臭氧消毒器,箱子可擦拭可冲洗,还能看到自己如何操作,非常方便。
有了这个神器,C女士可到处出差,还能陪着女儿旅游,生意越做越大,生活越来越精彩。
这个神器已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并在2020年荣获了第三届中华护理学会创新发明奖二等奖,我们现在正在推广操作箱的使用,让越来越多腹透患者受惠。
图片来源:“协和深圳医院”微信公众号
除了他们
深圳还有4.6万护理人员
一直在默默耕耘自己的一片天
在疫情期间
深圳的援鄂医疗队
有一半人都是他们
今天是5·12国际护士节
我们想再次真诚地和他们说一句
谢谢你们!
你们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End-
「喜欢就点赞」
信息来源:深圳卫健委医政处
喜欢就奖励深小卫一个“”和“在看”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