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ALK建谈·专访 | 刘珩:重新梳理、思考、定位后再出发
2021-09-08 19:18 来源:深圳工务署
人工智能朗读:

『A+TALK建谈·专访』第一辑
邀请业内专家
围绕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等项目的
“国际招标及竞赛”等话题
开展访谈
碰撞火花、点燃灵感、激发创意
本期,我们采访了
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
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深圳大学特聘教授
中国建筑学会会员
英国皇家特许注册建筑师(RIBA)
哈佛大学设计博士
刘珩
主要代表作品:深圳盐田大梅沙村改造提升、深圳福田婚礼堂、深圳万科设计公社B3、A4地块、南沙蕉门河南部滨水角城市/建筑设计、深圳市坪山区文化活动中心建筑设计、深圳市软件产业基地第二标段、万科雄安展示中心、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整体规划及一期工程、深圳南山美术馆、南沙科学展览中心、南沙书城、南京珍珠泉艺术家工作室、广州时代美术馆、连州国际摄影展馆和中荷北京回龙观保障房。
主要学术活动:曾在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任教,负责研究生的建筑和城市设计课程。2015-2016年应邀担任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建筑学院(ETH)客席教授,是ETH建筑学院有史以来第一位在此任教的中国教授。2019年秋季,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弗瑞德曼教席实践教授。2020年9月起任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特聘教授,并主持「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设计实验室」。
主要策展:2018年德国柏林AEDES《深圳-ness:空间衍异》展览总策展人、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盐田分展场建筑策展人、2015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的总策展人、2014第14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香港馆的联合策展人。
听听她
对新一批文化设施建设的建议
A+TALK建谈:您是设计师(运动员),参加过多场招标和竞赛评审会(又是裁判员),也是研究者,您对深圳招标和竞赛有哪些想法或建议?
刘珩:我觉得未来,如果竞赛里有更多使用方、运营方一开始就能参与任务书的书写工作;一些关键项目方案的特点、设计的重点,也许可能还有技术的难点,能够一开始就作为设计竞赛方案的内容,设计师就可以针对性地主导这个方案应该会更精准,这是我当时其中一个感受。因为有些使用方或经营方在后来加入时会说中标方案与他们的运营理念不一样,但那时再修改已经来不及了,设计单位会花很多时间调整方案,使方案失去了很多原来的特点。
我实际上更大的感受是,设计招标或竞赛除了选出好方案或好的方案单位,我觉得在制度上也许也可以做一些突破,有时制度的改革也会给很多方案带来惊喜。当一个项目规模较大,既要有城市设计,又要有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时,一家单位要把这么大规模、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项目拿下来,一般情况下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制度上有时会鼓励“1+N”,就是一个主导的城市设计单位或景观设计单位,加上一系列独立的小型事务所,主张设计多样组合,我觉得这种游戏规则往往会有一些很惊喜的方案呈现。例如之前婚礼堂的竞赛,一家景观单位中标了,但它联合的建筑单位不一定中标,所以它不得不交叉地跟其他中标方案的小型建筑事务所合作,就会产生很多火花和未知。
另一个角度,因为工务署在原则上是拥有城市大量的空间资源与项目资源的,实际上在竞赛之前,我认为还是需要对这些项目进行分类。一开始根据方案的定位与目标、按重要等级进行分类,每一个分类可能有它对应的游戏规则,这对针对性地提出竞赛过程中的目标会更加明确。深圳作为设计之都已很多年,它的一个重要优势可能就在于我们所说的设计生态的多样性,就是鼓励不管从大院到独立的小型事务所,它应该是一种多元的组合,而不是垄断或独大,这样才会让深圳设计始终保持一个可持续的创新局面。
A+TALK建谈:2019年及之前,您也参与了建筑设计竞赛,那时您更多地从运动员的角度去思考和创新;2019至2021年可能更多地以裁判员的视角去看;现在,特别是招标和竞赛较密集的这几年,您对竞赛的理解或想法有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
刘珩:我觉得很多东西是可以开放探讨的。在深圳,我们谈建筑设计的创新不一定是特指一种物质空间,可能更多的是我们对于这种类型,对于空间的一种当下的重新解读,或者说互联网时代的空间对物质实体空间会不会有一定的挑战性,我们如何把新的空间认知整合在未来文化建筑里,我觉得这才是我们当下的话题。
还有更深刻的话题,就是全球暖化的事情,气候变化对我们的建筑有什么影响,我们的建筑如何应对这种灾难性时刻,我们会对材料做什么样的选择,我们是否鼓励一种更加简单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耗能的。我觉得工务署站在这样的高度上,应该提倡一种新的价值观,一种文化价值观或建筑价值观,而且是一个引领性的,我觉得这才是我们要提给建筑师的一些问题,现在我们提出的问题更多是一种功能性或规模性的。
实际上绿色是什么?怎么证明这个东西是碳中和?我觉得好像没有一种依据或技术手段去支撑。如果绿色生态应对全球暖化,我的建筑物要做一定的回应,专家里面确实是需要有一些多元的组合。团队里面就必须要有环境学家、人类学家、水利专家、植物专家、动物学家也好,我觉得都应该开放一点,这样对于一个类型或具体的项目会有更加多角度的评判认可,可能在招投标里会作为一个重点要求提给设计单位。我觉得当下是改革开放40年,最开始10年的问题与我们当下5年甚至过去2年所面临的问题都不一样的情况下,我们的项目是否会做相应的调整与导向。
实际上对于建筑师来说,我觉得前提条件越精准,用方案去解决这种前置问题的精确度会更高。因为以设计师的能力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但是TA的理想方案不一定能够解决后置再出现的一些核心问题。当时我们探讨国际招标的时候,会发现很多日本的设计竞标都是一个综合性的标,像奥林匹克运动场或歌剧院这种大项目,一般采用EP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模式,就是连施工单位都一块招,对于复杂类型的项目,它会鼓励一开始就要从建构着手,从落地倒推方案,所以最后不一定是特别出彩的方案,但至少从经济性、建造方面来看,至少知道这是一个可靠合理的方案。
A+TALK建谈:政府工程要落地,有一批项目面临着要去解决学位的缺口、床位数的缺口等问题,它的功能性要求会很高,建造速度会非常快,建造时间非常短。您认为政府公共工程是否更多地是一种实操,而不是一种实验?
刘珩: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好。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工务署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落地,又达到那种质量,同时又能够满足经济与时间的要求,实际上对团队的要求非常高,所以对团队的选择就会有更多指标去界定,要选什么团队才能拿得下来,是需要对团队或其组织方式有足够的了解和研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用有限的费用必须完成项目,设计团队需要拿出很多证据和支撑,这就不一定只凭方案能中标了。这确实是一个团队导向的项目,像口碑、公信力、研究能力、以往的合作业绩可能真的比方案更重要。所以我觉得一开始要对项目进行分类,不同分类有不同评定标准和要求。
第一个阶段选择这个团队是因为方案好,但是第二阶段,在3家或5家团队里面,可能就要加上这些很现实的维度。终跑者能不能在这个时间段用这些费用去完成这个项目,要做进一步的提炼跟深化,然后再回来跟我们谈,然后我们再选。所以这应该是一个问题导向的层次,实际上是要在最后的阶段做一些筛选。
我觉得确实有好多维度需要考量,可能会做成一个相当复杂的表格,将来可能会变成写一个脚本程序,当输入各种条件以后,它自然会筛选一个相对来说合理的一个模式。当各种维度输进去,最后可能会有一个综合性的平衡,这也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
A+TALK建谈:您在深圳这么久,作为深圳的亲历者,您觉得深圳应该需要什么样的文化设施,深圳文化建筑的气质是什么?
刘珩:这是个好问题。我觉得深圳现在其实已经有了一些新的城市建筑类型,像文体中心。我觉得如何把单纯的城市文化建筑或体育建筑变成一个高密度、复合型的文化综合体,还是蛮创新的。我觉得在招投标之前就应该有专家去参与讨论、开放的讨论形成了一个相对缜密相对综合的任务书。现在也有挺多单位针对任务书前置地做一些开放的工作坊,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挺好的形式。
其实从长远来说,有些问题要直接回应现在工务署眼前当下面临的很多事,例如应该怎么办或如何做选择,但从整个设计生态以及未来深圳建筑的走向上来说,我认为在前期研究或建筑教育上还是要投入更多,这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建筑观念,或者是未来的建筑走向。
我觉得工务署还是给了建筑行业很多希望,虽然招投标是一个具体操作的行动计划,但是支撑这个行动计划,实际上工务署可以再做更多的事,就是支撑一些研究机构,探讨什么是绿色、什么是碳中和、什么是海绵城市,可能会有一批研究机构能够支撑这些具体性以及技术性的衡量标准,形成了这样一个平台以后,再针对性地进行招投标的时候,会很明确地告诉设计单位或建筑师,要做到什么样的目标、才算是达标,量化研究让实际操作和目标会更加精准,而不只是一个口号。
另一方面,我觉得确实要激励学校的学生、青年建筑师。可以拿出很多小的项目,让他们勇敢地往前冲,最多损失几十万,但不会是一个几亿的这种代价,所以它反而是一种有研究基础、也有一定实验性创新性但不一定设计非常成熟的项目,然后走到最前面的是那些有标志性的大项目,这样会特别有层次,把这些项目资源运作得非常饱满,以及非常有说服力。
A+TALK建谈:谈谈您对建筑行业的期许,或者您对建筑师职业的思考。
刘珩:我倒是觉得建筑可能还不能够只作为一个行业,我认为作为一个知识的架构,建筑学是一个非常好的专业。我觉得这个专业的传统,它所要回应的“实用、美观与坚固”,依然存在。只要地球有人类,我觉得建筑这种三位一体的观念是不会改变的,但是我觉得未来实际上是对这种传统的一种开放性的应对。
这可能是我们当下主要讨论的问题:当你的建筑不坚固,是否就不是建筑;或者说建筑是一个千年或百年的东西,十年的建筑是否也可以做得很好;美可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实用不实用的建筑还是不是建筑;或者说随时都可以改变功能的、不实用的东西是否也可以作为我们包容的东西;或者说现在的土地利用,我们叫做商住用地,将来是不是可以随时变成工业用地或其他。
实际上我们要回应这些问题;此外,我们还需不需要再做更多建筑,去保证我们这种发展量和发展速度。就是说城市更新,能不能在不发展、不再多地建设更多新空间的条件下进行,我们是不是还有创造性在里面,我觉得这才是未来的话题,应该更有意义。
我觉得好多话题貌似都是建筑的话题,但实际上都是对城市规划制度的重新思考与反思,比如对快速发展的反思,这也许是建筑师更应该跟发展商或政府工作者合作探讨的问题,而不是说纯粹是“建”才算是建筑师,实际上“拆”或者说“做减法”也可能是建筑师,我觉得好多课题是可以探讨的。
将来可能工务署引领的一些竞赛,就是把办公楼变成公寓,可能拿出一批项目做实验,而不是说都做新的建筑,我觉得这样的竞赛会很有意义。我们现在面临的这些竞赛都是全新的,都是在空地上做设计,我觉得这应该是要重新思考的,我们还需不需要在新的土地上做文章,是否更应该推动一些规范做调整。我觉得面对现实,正视、回应全球共同面临的一些问题,本来就应该是我们这个行业要做的一些事。
我觉得最急迫要做的一件事,实际上是对过去40年一个比较真诚的梳理,而且是带有比较强烈的自我批判性的梳理,然后思考我们当下的问题是什么、未来的问题是什么。我觉得要把这两个维度的问题结合起来,才能够形成共同的行动计划。未来的问题是在当下就要做研究的准备,解决当下问题是意识到什么才是我们真实的问题,我觉得必须要先定好位,然后我们才有出发。
(访谈时间:2021年7月1日)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发表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深圳市建筑工务署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作品
2013深港城市/建筑双城深圳双年展主场馆入口
(蛇口浮法玻璃厂改造)
2015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改造
(蛇口大成面粉厂建筑改造)
坪山阳台– 深圳坪山河南布净水站上部建筑设计
坪山高级中学跨河人行桥
A+TALK建谈
“A+TALK建谈”是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大讲堂活动品牌之一,活动旨在通过邀请建筑行业尤其是建筑规划设计领域的大师、专家、学者、教授和管理者,传授知识、分享经验和表达观点,分享建筑案例、交流建筑技术、推广建筑文化、提升建筑审美,把政府工程建设得更有质量、更有品质、更有内涵,打造更多的精品工程和城市杰作。
“A”是“建筑”英文单词“architecture”的首字母,还代表考核中的优秀,“A+”代表更优秀;
“+”还具有“增加、向上”的含义,传递与外界各方沟通交流、共促建筑业发展的意愿;
“TALK”指围绕“建筑”相关主题开展的“谈话、讨论、演讲”等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
“建谈”与“健谈”谐音,期盼参与者围绕“建筑”主题侃侃而谈,碰出火花,点燃灵感,激发创意,助力“改革创新、创造一流、打造精品,实现政府工程高质量发展”。
END
资料来源: 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工程设计管理中心
编辑:肖思格、刘晖
翻译支持:周家源
复核:李森
审核:刘戈
本文由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往期精选
惊艳!深圳这所学校一夜之间火爆网络!
满满都是爱!原来深圳有这么多“儿童专属”……
深圳“工务力量”火速驰援光明“南大门”
专治“六亲不认”!深圳这家医院扩建工程安排上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