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

深圳工务署

A+TALK建谈·专访 | 朱培栋:深圳是融合共生的“热带雨林”快速城市

2021-09-29 19:14 来源:深圳工务署

人工智能朗读:

『A+TALK建谈·专访』第一辑

邀请业内专家

围绕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等话题

开展访谈

碰撞火花、点燃灵感、激发创意

本期

我们邀请了

line+ 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工程师

浙江大学建筑系设计导师

朱培栋

朱培栋博士多年来以研究型的工作方法,积极而持续地介入设计的第一线,深耕文化教育、总部办公、城市人居、医疗康养、文旅度假、产业建筑等多种项目领域。以“空间赋能”的实践线索,回应当代建筑学复杂背景下的设计需求及社会问题,并不断通过“场景构型”的方式,以建筑的创新和创作来实现空间价值的增溢及社会价值的平衡。

近年来多项作品获得行业内外的广泛认同,受邀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中欧建筑邀请展、北京国际设计周等国内外展览,并获得包括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一等奖、WA中国建筑奖、意大利A' Design Award金奖、ArchDaily全球年度大奖、Dezeen全球年度最佳新锐事务所、国家优秀勘察设计行业奖、Perspective亚太40骄子等在内的国内外专业奖项。

代表项目包括浙江音乐学院、杭州钱塘江博物馆、英飞特LED驱动器生产基地、浙江普利斐特产业园区、南京外国语学校方山校区、杭州国际学校、“伞之丘”生活方式集合店、莫干山郡安里沁山组团等。

一起交流“深圳生活与文化建筑”的话题

让我们一起看看建筑大咖眼里的深圳是怎样的?

本期采访人

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工程设计管理中心副主任

冼宁

A+TALK建谈:我们想听听朱老师对深圳文化建筑的印象,对深圳这座经济发达的城市文化生活的期待,或者说,文化生活和文化建筑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朱培栋:我们事务所总部在杭州,杭州作为一座千年古城,在文化积淀上,可能跟深圳的背景会很不一样。我们以往的工作,其实比较多地会关注到城市文化生活的范畴。

深圳近40年来快速发展,不仅仅让我们中国人,也让全世界都非常惊讶。在快速迭代的背景下——包括信息的迭代、人的迭代、空间的迭代,我觉得去谈论文化本身其实是一个伪命题,任何城市、团体、社会,它一定有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和文化背景的。

在我自身的印象当中,我觉得深圳的文化,其实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解读,作为一名访客,首先它给我特别深的印象,就是一个“快”字。它跟很多西方城市的发展,通过上百年的积累所形成的城市特质、风貌、文化底蕴不太一样。

应该讲,深圳从渔村发展到现在国际大都市,仅仅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在人类的历史上,是否“后有来者”我们不知道,但肯定是“前无古人”的。这样一种发展速度,以及它的成长速度,我觉得“快”是一个非常直接的印象。“快”不仅仅是深圳作为城市发展的速度,我们在同深圳人打交道,同深圳的建筑师沟通,同深圳的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主管、领导沟通,都能够体会到“快”的状态。

办事效率非常高,思维非常敏捷,决策也相对来说比较快。这个“快”可能是有特定的空间语境,在当下的时空维度当中,它是有价值和意义的。它于更长久的城市发展,对于我们以后更长久的生活,会起到什么样的影响?我想可能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从“快”的状态之下,可以衍生出我所理解的深圳的第二个文化特质,类似于“热带雨林”的状态。深圳的气候本身处于亚热带区域,具备多雨、湿热的状态,本身可以让我们联想到“热带雨林”的环境。深圳可能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积淀、语境或存在感中相对薄弱一些,但这种薄弱所指向的文化,可能往往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理解的一种以诗歌、字画等载体所流传下来的文化。

但是另一种作为“人和自然共生”的文化,我觉得深圳一直以来有非常深厚的积淀。从城中村保留下来的古村落来看,当中有一些人生存与繁衍,这样的生活方式是有非常深厚的历史,而这种深厚的历史其实代表了人类和不同的自然气候和不同的地理之间的关系,在寻找“共生”的一个契合点上,具有一定的经验和文化积淀。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人和自然如何在深圳这样一片土地上共生,它的文化是有悠久历史的,而这种悠久的历史如同生物在热带雨林当中共生的状态,它多样化的气候特征也跟深圳有很强的相似性和契合度。

外来人口从五湖四海来到深圳,他们把外地文化带到了这样一片土地上,在这样一个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之下所诞生出的群体,和自然环境如何对话、成长?我觉得深圳这种特有的“热带雨林”移民城市文化,可能并没有一个非常深厚的根基,但它会出现一种多元、有生命力、蓬勃的状态。这种生机我们也可以从当代深圳企业看出,无论是创意设计类公司,还是高新技术类公司,它们都能在深圳蓬勃生长、发展。我觉得这种状态其实就是这种“热带雨林”文化下最好的现象。“热带雨林”和“快”是我对深圳接触不深的情况下的直观印象。

A+TALK建谈:您总结得非常到位,这是高效率城市一直以来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深圳也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另外您说人和自然的关系,我确实也深有体会,这是我们的一种文化,我们是一个森林城市,一直很注重保护环境,比如您到深圳湾公园,能看到城市的高楼大厦,同时可以看到白鹭、候鸟在海上飞翔,这应该是非常好的文化。特别感谢您的总结,深圳是一个融合共生的“热带雨林”移民城市。

朱培栋:对,我觉得深圳这样的城市,无论是人和人的社会关系,还是城市所呈现出来的状态,都是一种让人非常憧憬的状态。

A+TALK建谈:我们的文化建筑,是不是应该从这些文化符号中寻找设计符号,不一定强求一些传统的文化符号?

朱培栋:其实对于文化的理解,很多人有时会背上“包袱”,但我觉得深圳应该是没有“包袱”的城市,大家轻装上阵。我们现在的文化,可能在50年或100年后,看到的就是中国当代文化的积淀,而且是有时代性的文化积淀。所以这个时候,可以从“即时、即地、即人”这样的空间维度来寻找我们的切入点,或许它会更有生命力,而单纯地去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这其实并不是深圳本身所擅长的。

(访谈时间:2020年11月4日)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发表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深圳市建筑工务署的观点和立场。

代表作品

浙江音乐学院

摄影:姚力

浙江普利斐特生产基地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英飞特LED驱动器生产基地

摄影:姚力

“伞之丘”生活方式集合店

摄影:行知影像-李逸

英飞特电动汽车充电站

摄影:shiromio

杭州钱塘江博物馆 ©line+

杭州国际学校 ©line+

A+TALK建谈

“A+TALK建谈”是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大讲堂活动品牌之一,活动旨在通过邀请建筑行业尤其是建筑规划设计领域的大师、专家、学者、教授和管理者,传授知识、分享经验和表达观点,分享建筑案例、交流建筑技术、推广建筑文化、提升建筑审美,把政府工程建设得更有质量、更有品质、更有内涵,打造更多的精品工程和城市杰作。

“A”是“建筑”英文单词“architecture”的首字母,还代表考核中的优秀,“A+”代表更优秀;

“+”还具有“增加、向上”的含义,传递与外界各方沟通交流、共促建筑业发展的意愿;

“TALK”指围绕“建筑”相关主题开展的“谈话、讨论、演讲”等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

“建谈”与“健谈”谐音,期盼参与者围绕“建筑”主题侃侃而谈,碰出火花,点燃灵感,激发创意,助力“改革创新、创造一流、打造精品,实现政府工程高质量发展”。

END

资料来源: 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工程设计管理中心

编辑:肖思格、刘晖

翻译支持:周家源

复核:李森

审核:刘戈

本文由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往期精选

惊艳!深圳这所学校一夜之间火爆网络!

满满都是爱!原来深圳有这么多“儿童专属”……

深圳“工务力量”火速驰援光明“南大门”

专治“六亲不认”!深圳这家医院扩建工程安排上啦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