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

福田

当众感谢领导,怎么还得罪了他?

2021-10-24 10:16 来源:福田图书馆

人工智能朗读:

明天又是周一了!有没有发现,当个“社畜”真的越来越难了……

每天早起挤地铁几个小时,到了办公室就有做不完的工作,一会儿要开会,一会儿要跑腿,工作群聊里有回复不完的消息,点个外卖都要见缝插针,到点下班已经成为奢望……

更重要的是!处理“事”的工作已经让人很头疼了,每天还要面对处理纷乱复杂的“人”的关系……

最近小编沉迷于刷某瓣“职场吐槽大会”小组,里面的吐槽一定都能唤起不少人的血泪共鸣:

大领导让你抓紧办,而你的直管领导却叫你缓一缓,夹在中间的你怎么办?

领导的话说完了,但又没完全说完,半蒙半猜干完了,被骂了怎么办?

明明已经到休息时间了,领导还发来一堆工作消息,回了嫌烦,不回又怕,怎么处理才好啊?

光是看到文字描述,小编稍微自我代入一下,就已经呼吸不畅心跳加速开始打开电脑写辞职信了……

不过相比于吐槽,相信大家更关注的是——遇到这些情况,究竟该怎么办?

只有了解职场有哪些雷区,避开它们,工作才能更加如鱼得水;

只有明白如何与领导、同事、下属相处,才能有更令人愉悦的人际关系;

只有学习如何高效办事,做得又快又好,才能加更少的班,赚更多的钱,并且让别人心服口服……

小编向大家强烈安利一本超有用的书——《办公室工作手记》,作者有丰富的职场经历高超的职场智慧,讲的案例、技巧、经验、教训,干货满满。

相信每一位职场人,或者即将踏入职场的人,都能从中有所收获。

快拿出笔记本,小编带大家划重点了!

01

感谢领导,却得罪了他?

初入职场的小白,稍不注意就会“踩雷”。即使是混迹职场多年,也难免犯些错误。

我们不妨看看书里提到的一个案例:

单位召开任职命令宣布大会,新提拔的同事在任职表态发言中表达了三层意思。

第一,表达感谢。“这次能提拔,没有领导A君的鼎力相助,相信我的晋升不会这么顺畅,在此我衷心感谢领导。”

第二,表达决心。“今后工作中,不论遇到多大困难,只要是领导吩咐的,我一定肝脑涂地。”

第三,表达期望。“希望各位同事多支持我,和我一道,多为单位发展做贡献。”

这三句发言,你看出什么问题了吗?

如果你是他的领导,你会怎么看?

如果你是他的同事,你又会怎么想?

其实,碰上“心大”的领导和同事,从这个发言里也挑不出什么毛病,大家互不计较、各自安好。

但是,这个案例里的领导A,在发言后对这位提拔的新人批评道:“你能获得提拔,是组织的考虑,不是领导的个人意志……”

获得提拔是好事,适当表达感谢无可厚非。整个发言有条理、逻辑脉络清晰,并且说的都是实在话,但为什么就让领导不高兴了?

我们来看看原因。

第一句表感谢的话,归因表述错误

一个人的提拔,一是跟个人努力、能力水平、发展机遇有关,二是跟领导、同事的关心、帮助有关。

当众演讲,把自己获得提拔的原因归因于领导助力其事,显然是跟“明规则”相悖的。

领导听了会不舒服,同事听了更不舒服,会认为领导平时偏心,仿佛你是走后门,或是跟领导有裙带关系似的。

其实,表达感谢,可以私下里,借汇报工作、登门拜访等时机,有礼有节地向领导表达感谢。

公开场合的感谢应该这样说:感谢组织的培养与信任,感谢领导的支持、同事的帮助

第二句表决心的话,马屁拍到马蹄上。

难道领导不提拔你,你就不听领导招呼?听指挥、服从安排是每一名职工的责任与义务。

此外,这话江湖气味太浓,甚至有点个人崇拜主义的味道。难道领导提拔你,是为了让你当他的“傀儡”吗?

其实,工作决心,除了会上通过言语表达外,良好的工作状态、令人满意的工作成绩、不打折扣做好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也都是表达的方式。

干出成绩,领导才会脸上有面子,才会感到他并没有提拔错人。

第三句表期望的话,搞错了站位。

“希望各位同事多支持我,和我一道,多为单位发展做贡献”,初衷是号召大家一起为单位发展努力,与大家共勉。

如果面对的是自己的下属,这番话说得没有问题。但是,现场有领导、有同事,甚至很多职位比自己高、资历比自己老

这句话一说,大家多少感觉这人有点自我抬高的意思,甚至有嫌其他人之前的贡献还不够的意思,提拔后就开始以自我为中心提要求了,职位不高但官威不小

如果非要说“期望”这层意思,最好还是大领导来说。

在职场中,说话绝不仅仅是动动嘴皮子那么简单,还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说话要分场合、要看对象,要学会筛选,而不是一股脑儿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特别是和领导相处,更是一门学问

02

怎样获得领导的关注

不进入领导视线,可能即使万般努力,前途也黯淡无光。

在体制内,主要领导在用人方面有很大的话语权。所以不少人会利用多种形式去接触、接近主要领导,争取获得其信任和重视。

但不能一开始就投机倒把,把精力全放到和领导套近乎上。

在“求关注”前,先要做到自己有本事、有能力,然后想办法让自己的闪光点能够被看到、被认可、被赏识

首先要勤奋。

除了打扫卫生,你的勤奋更体现在把任何事情都尽快地完成。比如说报纸、杂志来了,你当天就要将其送到每一个科室;领导批示了文件,你要立即把文件送到相关人员手中;需要你去其他部门拿通知,你就应该马上去取等等。

另外,还要会办事。

领导负责的领域多,要处理的事情自然也很多。这也就决定了领导喜欢的人,都具备脑子机灵、办事有眼力、处理问题有方的特点。

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最好能成为业务上的骨干,技术上的专家。

领导也需要进步,所以手下必须有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骨干力量。如果你政治过硬、业务过硬、作风过硬,领导赏识,你就能靠近领导。

要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事前请示方案,事中反馈进展和动态,事后汇报结果,使自己的工作在领导的掌控之中,并让其从中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和他自己的权威,他对你的好感和信任才会油然而生。

当然,也可以借助生活和社交平台,节日主动发问候,闲暇时间切磋爱好增进交往。

单位集体活动也是个跟领导接触和获得领导关注的好机会。

乘车时,主动给领导同事递水,帮助组织人员点人数;参观时,帮主管领导拿包,给领导拍照,给同事递学习资料等;吃自助餐时,给大家递纸巾,给全桌拿水果,不要光拿自己的;住酒店时,帮主管领导拿行李、找房间、烧热水等……

不过,还是那句话,不要一心只想着投机倒把、拍马钻营。罗列的这些,并不是让你全做。不需要你做的时候,切莫强行,否则会适得其反。

03

怎样领会领导的想法

工作中,你是否经常有会错领导意思的时候?或许你心里还美滋滋的,但浑然不知领导早已不满。

我们来做个小测试,看看下面几句话,你能读出言语背后的潜台词么?

1. “这个事,我原则上同意,但可以稍作调整。”

潜台词:大部分不同意,必须按我下边说的改。

“原则”二字恰恰是弹性最大的词,“原则同意”只是给提案者的一个台阶,“稍作调整”才是重点。

2. “这件事回头(或改天)再说吧。”

潜台词:这个想法纯属扯淡,我现在不想谈了,你别磨叽了,赶紧下一个话题吧。

没有明确说“回头”“改天”是什么时候,就是没时候。

3. “这个事儿你直接给领导汇报吧。”

潜台词:一种理解是,这个活儿太缠手,领导不想介入;另一种理解是,领导觉得你既然习惯于越级汇报,这次索性成全你。

4. “你牵头,以你为主,其他人配合,必要时我会协调。”

潜台词:从策划到总结,你要带头干,定期向我汇报进展,如果需要别人帮忙,我可以出面给他们派点活,但是不到万不得已别找我。

5. “领导说了,你牵头,我们配合。”

潜台词:你干去吧,跟我们没太大关系,如果心情好就帮帮你。

只要你牵头,这事基本全是你的了。

还有诸如“有事就请假,个人的事情也很重要”“这事你们看着办就行”“忙完这件事,就让大家好好歇歇”,这些话,你都是怎么理解的呢?

要读懂领导的话,一个前提就是先学会给领导分类。知道了领导的特征,才能更清楚他擅长什么、缺乏什么、需要什么,才能明白哪些话是直截了当,哪些话是“话里有话”。

1. 理论型领导

大多数某一行业的理论专家或学者,多以学识渊博著称。从国家宏观政策、党的领导方针,到基层微观的物价指数、群众的生活状态,可谓是熟透于心。

他们常常理论功底深厚,从几千字的调研报告,到几万字的学术论文,信手拈来。可当面对具体的事件时,常常抓耳挠腮,没有具体可操作的办法和手段

2. 实践型领导

多为单位的副职和基层干部,常常分管某一领域具体事务的分办、交办、督查、督办。

其特点是宏观层次不高,全局观点不全,但实际操作能力却极强,能够在实际办事时独当一面。

3. 协调型领导

处在承上启下、联系左右、协调内外、沟通四方的枢纽地位。

他们能及时掌握核心资料和一手信息,位置不高,能量却不小,往往是单位一把手的心腹和嫡系。

4. 技术型领导

以科研所、网信办、各大信息中心及媒体等的工作居多。小到剪辑、拍摄、电脑蓝屏,大到软件开发、系统瘫痪处理,他们总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长年累月的技术攻坚使他们技术炉火纯青,也使得他们提拔和外调困难重重,因为他们是单位最不可或缺的那群人

5. 话筒型领导

多从事媒体和宣传工作,其特点是口才极佳,思维敏捷,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对话题能无限放大,也能极限缩小

6. 太极型领导

他们常以推太极为手段,怕担责,怕受处分,只求平稳落地。通常形式主义走过场,官僚主义不作为

还有权威型领导、蜗牛型领导、汇报型领导等,你只有把握了不同领导的处事方式和风格,才能更准确地领会领导的想法。

04

怎样拉近与领导的距离

想走近领导,但又害怕或不敢走近领导,相信很多职场人的内心都有过这样的纠结。

有些人平时特别会说话,但在楼道里、电梯里偶遇领导,他们连招呼都不知道怎么打了。

有些人在汇报、请示工作时,领导一提问题,大脑就会突然短路,支支吾吾词不达意,这表现连自己都不满意。

出现这种犯怵、紧张的情况,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是不自信。

对自己与人打交道的能力不自信,认为“我天生不擅长交际”“我最不会与他人处关系”“我这个人嘴笨,反应慢”,顾虑重重。

对自己的能力也不自信,觉得自己懂得太少,思路不宽,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多,担心领导不满意,留下不好的印象。

二是接触少。

在某些人心目中,领导高高在上,有距离感,从而害怕冒犯。再者摸不透领导的脾气秉性,认为领导与自己不可能有共同语言。

三是准备不充分。

不管是请示还是汇报,都是会跟领导有互动交流的。如果平时功课做得不足,便会担心领导问的问题自己答不上来,从而不敢去汇报。

四是自我压力大。

有些人很想给领导留下好印象,但又认为一定要尽善尽美,对自己要求过高,期望值过高,搞得自己压力很大,一见领导就打退堂鼓。

我们每一个人都一定不想把自己笨笨的、呆呆的、不擅长的一面呈现给领导。

但你也要知道,领导不会因为跟你聊几句就完全认定你是怎样的人,从而让你的职业生涯一帆风顺。一个人给别人形成整体印象、风格等需要长时间的交往与全面考察

因此,不必给自己过重的包袱,也不必刻意套近乎。

多锻炼锻炼自己的观察力,如果领导平时风格相对平易近人,可以找一些聊天的突破口

随口说天气这个话题应该是不分性别年龄的百用法宝,如“今天突然降温了,真冷”“今天天气真好,人的状态也好”“这天一下雨感觉一下子有点像秋天了”之类的。

看到对方带个包或者整体架势似乎要出去办事,可以说“领导,您要出去啊”(注意这句话的语气,这只一种寒暄,并不是一种质疑的方式)。

女性面对女性领导,如果觉得领导穿着得体大方,可以说“领导,您今天穿的看起来很精神呢”“您最近气色看起来很好”“您的丝巾搭配得很精致”。

生活处处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有人会说,考虑这么多,人累不累啊,真有心机,真会拍马屁,阿谀奉承。

其实不然,这些小事做好了会反映出来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家教修养,这也只是我们作为社会人应展现的基本素养与礼节。

和谐的职场关系,会让工作更开心;一位赞赏自己的领导会让职场道路得到极大的助力,走得更顺遂。

不要去抗拒,了解一些为人处世的方式和技巧,才会让你的工作更顺心、舒心、开心。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北京大学出版社

编辑:国栋,妍书

观点资料参考:

《办公室工作手记》,石头哥 著

图片来源:影视剧截图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箱:scb01@pup.cn

-End-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