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

南方教育时报

圆桌 | 依“法”带娃 学校如何为家庭教育赋能?

2021-11-15 16:29 来源:南方教育时报

人工智能朗读:

undefined

思 考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长期以来,作为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广受重视,但具体到实践中,一些家长总会觉得自己欠缺相关知识技能。2022年1月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将开始实施,其中提到,中小学校、幼儿园应当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工作计划,作为教师业务培训的内容。同时强调,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要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

《家庭教育促进法》不仅要求家长必须“依法带娃”,也明确了中小学校、幼儿园应承担指导家长开展教育的任务,以便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合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本期圆桌论坛为此邀请了中小学校长、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和家庭教育教研人员等,共同探讨当前中小学校如何将家庭教育内容纳入教师业务培训,学校和教师如何指导、帮助家长实施家庭教育。

圆桌

依“法”带娃 学校如何为家庭教育赋能?

01

主持人

记者 刘丽 魏秧子 安康

02

参与嘉宾

崔学鸿 深圳第二实验学校校长

熊佑平 百仕达小学校长

涂南萍 宝安区教科院家庭教育教研员

刘静 广东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高级中学科研处主任

皮青标 龙岗区教科院家庭教育指导中心项目负责人

崔学鸿

熊佑平

刘静

涂南萍

皮青标

参与嘉宾

“家事”成“国事”

教育本是“家国一体”

主持人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将“家事”上升为“国事”。国家为什么要对“家庭教育”专门立法?法律出台对教育大环境又会有怎样的影响?

熊佑平

学校、家庭、社会构成儿童成长的一体化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其中,家庭是影响儿童发展最初的也是重要的环境,儿童发展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环境。优化家庭环境,首要着眼点就是提高父母相关素养,与时俱进地更新家教理念。

刘 静

法案总则第一条就提出“为了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制定本法”。这一条首先强调了“家国与教育”的根本联系,这种联系源自“家国同构”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下,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忠孝相通”的文化背景塑造了“家国同构”的政治体系。这种思想经历几千年岁月已经潜移默化地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现代国家的治理、现代教育的发展、幸福家庭的建设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的建构中,要平衡国家和家庭的关系、加强“家国一体”意识的培育、增强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而家庭作为社会最小的单元,有着血缘亲情的牢固关系基础,是形成家国一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另外,法案总则第一章第三条规定,“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家庭教育的内容和目标,与国家教育目标高度一致,在育人层面明确了“家国”的一致性。这种“家国同构”的自上而下一体化的伦理道德规范,有助于促进社会凝聚力的增强,增强人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促进国家稳定、社会发展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主持人

《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指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学校应怎样帮助家长履行好“第一任老师”的责任?

熊佑平

理念影响行动,理念决定高度。要提升家庭教育水平,首先要提升家长的理念认识,学校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以百仕达小学为例,从新生申请学位起,到正式开学前,学校会组织四次家长培训,内容包括宣讲科学的家庭教育观,教授切实可行的家教方式方法,说明家庭教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影响。当然,其中也包括向家长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运营模式、课程活动、评价体系等,让家长明白学校的教育思路,以便更好地开展家校合作。

入学后,每学年学校至少会举办两次面向全校家长的集体培训和多次自主选择的培训,涉及到亲子关系、家庭阅读、心理健康、学习指南等方面。对于有特别需求的家长,学校还开设了《NLP教练式父母》专业课程。

崔学鸿

学校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就应将家长学校作为重要内容加以考虑。可以分学段开办家长学校,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人员,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实施教学。期末对年级家长学校工作进行考核评价,对家长的学习进行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并颁发相应证书。

家教指导能力应是教师必备素质

主持人

《家庭教育促进法》要求中小学校、幼儿园应当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工作计划,作为教师业务培训的内容。面向家长开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深圳学校已经有了长期的实践。但要求所有老师都具备相关素养,并开展相应的教师业务培训,可能还是一项新事物,学校应该怎么做?

崔学鸿

早在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实施全员轮训……不断提高教师育德、课堂教学、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实验操作和家庭教育指导等能力”。也就是说,在《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之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已经把“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作为新时代教师的必备素质提出来了。

为了提升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加强家校合作、促进家庭教育发展,学校有必要在多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实施教师全员培训,组织教师学习《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家庭教育促进法》,提升全体教师承担家庭教育指导任务的意识,明确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责任。其次,把家庭教育指导技能培训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全面提升教师家庭教育指导的能力水平。

皮青标

更好地把家庭教育内容纳入教师业务培训中,需要学校做三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教师主动指导意识。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50条规定: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可以”两字,授权学校、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合法性。如今,已是从法律层面规定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各项具体要求,明确了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义务与责任,也突显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是提供业务培训路径。过去,我们很少组织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方面系统性的指导培训,培训资源也相对匮乏。面对当前和今后可能大大增加的培训需求,应由区域教师发展指导机构统筹资源,科学、有计划地推进此类培训。结合学校专项培训、教师自主学习,借助社会资源,共同开辟教师家庭教育指导业务培训的可靠路径。切不可完全依托社会机构承担此项职能,必须防止培训流于形式、走过场。

第三,规划培训内容是教师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化建设的关键。因此,在系统设置教师业务培训内容时,一方面要坚守专业伦理规范,另一方面要提升家教指导胜任力。除了系统掌握家庭教育专门知识外,还要做好家校沟通和个别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提升培训效果。

学校可为家长打造情感支持系统

主持人

家庭教育的有效落实离不开家校合育。除了加强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学校还能提供哪些帮助,支持家长科学有效地开展家庭教育?

崔学鸿

对中小学教育来说,家校合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一方面,我们倡导教师运用传统家访和电话、微信等沟通方式进行学生家访,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开放日、年级活动日、班级家长会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家长校访活动,增进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了解,便于教师和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形成合力,从而有针对性地协同施教、因材施教。

熊佑平

为关心子女成长的家长搭建平台,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成长生活,让家长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对于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效果显著。百仕达小学以图书馆为平台,提供儿童导读培训,鼓励家长轮流为学生导读,同时邀请家长参与校园活动策划,一起开发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定期举办家长参与的学习活动。这些举措,丰富了学校的教育,让参与的家长有收获,同时也为家长们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怎么做更重要。人格健康的父母,最可能培养出健康的孩子。学校应鼓励家长丰富业余生活,提高家庭生活质量,通过自身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孩子形成积极的影响。

涂南萍

学校还应该提供情感支持。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大家都来自天南海北,情感支持系统相对薄弱。而中小学、幼儿园,恰恰能连接起很多孩子、家庭,能够成为给家长和孩子提供社会归属感的重要载体,能为孩子成长、家庭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近年来,宝安区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就一直引导家长们组织亲子社群,让不同家庭的家长、孩子在活动中接触了解,升华情感。这种组织形式可以称为“拟态家族”。非洲有一句俗语——培养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 。过去,每个人成长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情感支持——“发小”,所以学校引导建立亲子社群,发挥家长主观能动性,激活社会资源,为孩子与家长打造情感支持系统,也是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有效方式。

理清家校边界 依法开展家校共育

主持人

《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了学校、家庭、教师等各方的责任与义务,除了协同合作,在家校共育的落实过程中,还有哪些因素应当考量?

涂南萍

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与家校共育要注重依法开展。当前开展家庭教育工作一定要站在贯彻法律法规的高度来指导相关工作,《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落实还要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出了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了家庭责任、国家支持、社会协同、法律责任。学校开展相关工作,需要通过学习这些法律去选择工作内容,理清家校边界,联动社会组织,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具体情况构建家庭教育指导课程体系和家校共育模式,让家校社协同育人发挥出最大的效果,促进孩子健康全面发展。

皮青标

要明确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各有侧重,教师和家长需要各司其职。从某种角度说,要分清两者的边界。如果学校逾越边界,代替家庭承担了一些照管、教育未成年人的职能,学校固有的教育职能可能就会弱化;反过来,家庭又会因此采取别的方式进行补偿教育。“双减”所针对的作业负担过重和校外培训负担过重,产生原因之一就是两种教育边界混淆。今后,我们更应避免出现“家庭学校化”“学校家庭化”的现象。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家庭教育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功能,真正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素养。

刘 静

教育本质上是充满科学、艺术和爱的工作,最主要的是需要很高的专业性。因此,学校方面需要从预防、矫正、发展三个层次来指导家庭教育,预防和发展是较高水平的家庭教育指导阶段,既是防患于未然,也是追求更高教育品质的体现。学校需要针对不同家庭分级分类指导,做到精准对接,高度匹配。学校也可以从这三个维度设计课程,鼓励家长参与学习,以学习坊和沙龙的形式分享家庭教育的心得,建立以学习主题为单位的家庭社团,以社群形式拓展学习。

编辑 | 武堂明

新媒体编辑 | 黄秋碧

每天更新教育资讯

了解更多教育相关话题

-扫码下载深学-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