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

深圳工务署

绿色建筑,“筑”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1-11-17 19:43 来源:深圳工务署

人工智能朗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拿出抓铁留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

建筑领域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必须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意见,明确要发展绿色建筑,加快绿色低碳发展。

到底什么是绿色建筑?

一起来了解!

下面

我们将以几个国际上优秀的绿色建筑为例

与大家分享分享

如何通过设计实现绿色建筑的经验

案例一

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环境学院第四教学楼

新加坡第一个零耗能建筑

学院建筑外观

©Rory Gardiner

设计公司:Multiply Architects, Serie Architects, Surbana Jurong

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

完工时间:2019年

建筑位于东南亚热带地区

©Rory Gardiner

超过50%的自然通风空间:设计采取自然通风的面积达52%,大部分房间可以迎着微风开放。只有10%的面积在需要时才使用空调,而穿插在冷却体块之间的空间得益于交叉通风,充当热缓冲/社交空间,模仿标志性的“热带阳台”。

屋顶使用1225块光伏电池板

©Rory Gardiner

采用可再生能源:屋顶上可再生能源生产面积2000余平方米,有1225块太阳能光伏板,所选的光伏板模块效率约为21%,每年能够生产超过500MWh的能量。

人工智能能耗监控系统:能源消耗与生产的总体平衡由一个自动监测和报告系统持续检测,该系统就像是SDE4的人工智能,通过传感器和仪表收集的数据控制和管理建筑物的性能。根据学院项目的高级经理乔瓦尼·科苏(Giovanni Cossu)的解释,在设计建造SDE4的过程中,与类似的行业标准模型相比,SDE4没有额外的成本。

波纹穿孔铝板的可拆卸性允许学生和研究人员测试建筑本身的各种立面系统

©Rory Gardiner

案例二

弗莱堡市政厅

全世界第一个达到“能源盈余”标准的公共建筑

位于建筑一层的市民服务中心是该项目的核心部分

©Ingenhoven Architects

设计公司:Ingenhoven Architects(英格霍芬)

建筑面积:市政厅24215平方米;日间托儿所1900平方米

完工时间:2017年

弧形的阳台走廊

©Ingenhoven Architects

市政厅大楼的立面以纵向排布的、具有高隔热性能的光伏板模块构成。该建筑包含三座大楼及一个日间托儿所的“绿色园区”。立面采用了当地的落叶松木。通高的立面结构能够使采光质量得到优化。圆形的托儿所大楼外部环绕着由细木条构成的栅格墙,带有阳台门的宽阔窗户以及位于二层的阳台通道构成了建筑的主要特征。门窗在提供采光和风景的同时,也成为通向建筑的直接路径。

立面上的光伏板能够产生建筑运行所需的能源

©Ingenhoven Architects

市政厅大楼每年在空调、通风和热水供给方面的基本能源需求量仅为同类现代办公建筑能源需求量的40%。建筑可以通过吸水井和注水井、太阳能板以及热泵的结合使用来生成所需的热能;屋顶和立面的光伏板能够产生电能;地热装置用于制冷和制热。除此之外,热质量的激活装置还能为每间办公室带来可单独控制的制热系统。高效的热回收系统则被用于机械通风。

建筑每年生产的能量要多于自身消耗的能量

©Ingenhoven Architects

案例三

雄安设计中心

建筑师引导下全周期绿色设计的示范与集成

改造后鸟瞰图

©张广源

设计公司:中国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

建筑面积:12317平方米

完工时间:2018年

主入口庭院

©张广源

雄安设计中心是由雄安管委会统筹的国内主要设计企业在雄安的汇集地。设计贯彻植根本土、回归本元的绿色设计理念,是建筑师引导下全周期绿色设计的示范与集成,通过全过程咨询、限额设计一站式完成的城市更新中的既有改造策略的示范案例。

多层次的绿化平台

©夏至

以“微介入”原则最大化保留老厂房,实现新旧的共生。有效梳理城市界面环境,形成内聚空间,用现代手法延续中国传统院落空间和集群组合的意念,营造优质的办公环境与氛围。改扩建采用钢结构装配模块化快速建造,空间做到灵活分隔,功能自由转换,未来全部可回收和再循环。

东配楼庭院

©张广源

利用挑台、连廊、院落引导室外步行活动,形成多种立体化生态交往空间。创新利用室内外过渡空间形成阳光外廊,做到使用节约,最大的节能率达到42%。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形成光-电-水-绿-气循环的自平衡。石笼围墙和雨水景观池、实现能量循环与所有拆解废物的再利用。

绿色建筑理念可以最大限度地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市建筑工务署将

积极探索绿色建造方式和管理模式

践行绿色设计、绿色建材选用、绿色施工等先进技术

高标准建设绿色建筑

最大限度实现低碳环保

实现经济与技术双重绿色效益

END

资料来源: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Multiply Architects、Serie Architects、Surbana Jurong、Ingenhoven Architects、《世界建筑》、谷德设计网、ArchDaily、中国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绿色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工程设计管理中心

编辑:肖思格、刘晖

复核:李森

审核:刘戈

本文由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往期精选

深圳最大儿童医院来了,大量效果图曝光!

深大办的「新高中」来了,太让人羡慕!

本月交付!1797套市级公租房带着装修来啦!

全国首座“空中大学”来啦!速速来围观!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