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澳青年科技人才怎样培养发展,这场会议来探讨
2022-01-05 21:07 来源:人才深圳
人工智能朗读:

为深入分析深港澳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现状,研究提出促进深港澳青年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储备、使用、融合发展等的思路举措,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服务党的青年工作大局,促进粤港澳青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工作平台,更好地做好青年工作,深圳市团校和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携手合作开展了《激发深港澳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新活力政策研究》课题评审会;同时,在广东省团校和深圳团市委的指导下,市团校开展“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培养机制建设”研究。
近日,深圳市团校召开了《激发深港澳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新活力政策研究》课题评审会暨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培养机制研讨会。
评审会通过“线下+线上连线”的方式,邀请了深圳湾实验室党委书记胡晓军、南方科技大学商学院原院长黄伟等十多名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工作研究和实践领域的专家学者及港籍在深工作青年代表,就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三创”、就业、生活等青年发展议题、人才培养、政策建议和合作机制等问题开展深入讨论和交流。
与会专家和青年代表围绕市团校
提出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培养机制的
初步构思进行研讨
与会者一致认为建立和完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培养机制十分必要。针对培养机制的组织建设、机构定位、吸引港澳青年的方式方法、文化认同、培养对象、人才培养模式、平台建设、制度建设、项目融合、多方合作途径等方面发表了真知灼见。
提出了务实促进大湾区青年之间的理解与交流、做好取长补短、要加强宣传、要面向广大青年、想方设法通过办实事吸引港澳青年、建设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青年人才“四库(人才、政策、专家、知识)”、体现大湾区青年培养特点。
搭建优质平台、区域之间相互挂职、设立“四个融合机制(干部交流、教育融合、产创融合、产教融合)”、采取差异化和区域联动方式推动工作、定期推动可以量化的示范项目、将新旧项目进行有机融合、积极推进理论研究和成果展示、成立总校+分校的联动模式整合大湾区资源、不断创新培训理念和模式更好地服务青年等等多项切合实际、富有远见的建设性建议。
课题评审暨人才培养机制研讨会上
与会专家与青年代表纷纷建言献策
深圳湾实验室党委书记 胡晓军: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培养更需要关注的是“留得住”问题,即如何让吸引来的青年人留在这座城市里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的问题。
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与实践研究所所长、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 肖耿: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培养需要解决落地问题,通过帮助青年解决困难和问题而吸引港澳青年来粤就业、生活,增加港澳青年了解国情的实践机会,同时营造港澳青年熟悉的小环境,以便他们更好地适应内地的工作和生活。
南方科技大学商学院原院长 黄伟:
我们的政策研究既要向国内外先进地区学习经验,也要注意前瞻性和突破性,亦步亦趋无法形成新的创新高地,要使我们的政策真正吸引青年科技人才和青年领袖。我们建立的机制,定位要高,要高过现有的标准和当地的标准,就能产生吸引力,吸引香港人才来这边发展,来这边交流。
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主任 邹平学:
课题报告提出的政策建议很接地气。建议着重体现深圳各部门如何协调合作提供更多财务、社保、教育、医疗等方面具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让青年人才能够引得进、留得住。同时,应该把青年在大湾区就业放在第一位,可建立民心桥、青年发展论坛等项目加强面对面交流。可以先从香港爱国爱港的青年领袖人才培训入手。
深圳市前海创新研究院秘书长 谌鹏:
课题研究要注意体现经济社会目标,明确政策设计逻辑和政策实施路径设计,同时要增加国际国内的对标研究,用国际视野和国内视野进行研究。
人才培养上可考虑建立三个方面机制:一是建立青年人才的四库(人才、政策、专家、知识库);二是实施路径上体现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培养的四结合(境内境外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科技和金融相结合、产业和科研相结合)特点;三是搭建好的平台(人才培养平台、联席会议制度、线上交流和培训);四是形成三个标志性的发布成果(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白皮书、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发展指数、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的年度会议)。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黄成:
政策研究要关注深港澳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创造的可持续性,发挥政府、社会、市场各类机构的特长优势,实现合力,同时注意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轻重缓急,提升政策效益。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副院长 任颋:
希望能完善和顺畅青年参与社会议题的机制,要团结更多的、特别是以青年人为主体的社团,增加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之间的沟通、交流机会。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发展(深圳)研究院副院长 魏建漳:
建议通过建立和完善干部交流融合、教育融合、产教融合和产创融合等机制,打造粤港澳青年人才培养综合平台,形成制度合力,发挥更大作用。
零一学院生态联盟负责人 车滨杰:
激发深港澳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新活力最重要的是构建一个创新文化,敢于提问和接受失败,从大学、中学甚至小学构建一个创新链条与生态,推动“从零到一”的源头创新。将深圳的产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建设创新高地与人才高地的优势。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团委书记 王耀宗:
我们可以共同举办更多的灯塔学习会,或者是跨市的社会实践以及志愿服务等等相关的内容去增进融合和发展。也希望能够积极探索深圳与港澳高校青年的干部交流或者是挂职。可以依托湾区的青年交流与合作中心去做巡回的宣讲,包括国情的研习等等,丰富港澳青年对于党、国家方面的了解。
北极创新(深圳)有限公司研发主管 孙玉昆:
作为一名在内地创业和长期生活的香港人,非常赞成能建立起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人才培养机制,希望内地相关部门能构建基于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的多元化社区社群,丰富青年业余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广东省团校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学院副院长 钟宇慧(线上发言):
我们可以从省市协调、差异发展、示范项目建设方面入手,通过省级团校和地方机构的互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色,推动大湾区青年的交流融合。
广州市团校校长、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教授 涂敏霞(线上发言):
大湾区人才培养工作迫在眉睫,需要努力做好。我们可以成立一个类似于总校+分校的联合运作模式。创新我们的培训理念和模式。这项工作任务很重,需要联动所有的社会资源来做。
赢得青年
就是赢得未来和希望
本次进行的课题评审暨人才培养机制研讨,汇聚了各方专家的智慧,对现实问题作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解决大湾区青年问题的相关对策。
市团校将认真整理和吸收与会专家学者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切实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快成果转化,积极推进有关工作,更好的为大湾区青年服务。
---人才深圳---
微信号:szrcgz
来源 | 青春深圳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