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

南方教育时报

记者探课 | 行知实验小学:把大自然“搬”进课堂

2022-01-17 17:21 来源:南方教育时报

人工智能朗读:

昆虫生态探究课

学生小心地拨开树叶和草丛,用手电筒照射,仔细寻找,几番周折后,把找到的“大虫子”紧攥在手。这是深圳市龙华区行知实验小学二年级学生上昆虫生态探究课的场景。特别的是,这堂课并非在户外开展,而是把标本馆“搬”进了教室。2019年初,依托校内标本馆千余只昆虫标本,广东省基础教育未来课程研究中心综合课程负责人,行知实验小学副校长、科学老师王立领衔团队开发了STEM课程《昆虫生态探究》,带领全校学生对昆虫展开系统性探究。

创新课程赋能特色场馆

学生沉浸式探究昆虫

“有4只仿真昆虫藏在馆里,看哪位同学能快速找到!”昆虫生态探究课上,王立话音刚落,学生就分散在标本馆内仔细寻找。“找到了!”学生把仿真昆虫放在手上,经过认真观察后进行分组临摹。“它们到底是什么?”带着老师的疑问,学生对馆内千余只被装裱在墙上、展柜内,贴有科、种、学名、采集地等信息标签的标本开展了大搜索。面对1-2年级学生,该校科学组老师开展了主题为“认识昆虫”的教学内容,以初识昆虫的纲、目、科、属、种等基本阶元为主,旨在消除学生对昆虫的恐惧。学生依据老师的指示在“玩”中学,他们不仅要找到昆虫,还要临摹其特征、辨别其种类,并向大家分享该昆虫的特点。

标本馆内的草丛、小树、木屋、绿墙等空间布局十分逼真,令人彷佛置身于野外丛林。此外,为了帮助学生系统地构建起昆虫世界的概念,馆内还设置了3D-VR交互一体机,昆虫以数字模型的形式在屏幕上任意缩放、爬动、解构,令其肢体结构、生长环境及过程一目了然。得益于馆藏标本数量与空间设施,仿真的自然环境为学生沉浸式探究学习昆虫知识提供了条件。据了解,行知实验小学标本馆是深圳目前惟一的校内昆虫标本馆,馆藏15目47科共1316只标本,该馆前年还获得了全国“最佳STEM学习空间奖”。

构建数字化的教育生态

引导学生敬畏自然

该校的昆虫生态探究课程是根据小学1-6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按照科学知识体系编排的,分三段开展进阶式教学。低年级课程以“认识昆虫”为主;3—4年级课程引导学生通过饲养昆虫、制作标本等活动探究“昆虫的一生”,加强学生生命教育,提高其保护自然、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高年级课程通过探究人与昆虫之间关系,帮助学生科学看待自然生态中“昆虫与人类的关系”。今年9月,该系列课程还作为全区共享的教学资源在龙华云校上线,并在部分学校投入使用。

“冉老捐赠的这些标本,如果只是放在馆里,供学生走马观花地看看就太可惜了。”谈及开发昆虫生态探究课程并“搬”至云端共享的初衷,王立表示希望充分利用冉老所赠资源,改善深圳学生昆虫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现状。王立口中的冉老是三十余年来收集数十万只昆虫的贵州“蝴蝶公公”冉启堂。两人相识于2015年,彼时王立前往贵州扶贫助学,冉启堂得知行知实验小学学生对昆虫十分热爱后,便向该校捐赠千余只昆虫标本。

为用好这些标本,学校利用“场馆+课程”的模式开展多项馆校结合活动,打造了课堂普及与社团学习两套体系的昆虫探究课程。学生在校6年间,至少有21次机会走进昆虫标本馆,系统学习昆虫知识。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学校还定期组织师生家长走进山林,开展夜观活动,近距离感受深圳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生物多样性。

在王立看来,昆虫课是生命科学教育领域重要的拓展类课程,“双减”背景下,该探究课程为学生生命科学教育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走出课堂、回归自然。“希望通过6年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让学生敬畏自然、热爱生命。”王立再次表达了创建课程的愿景。

记者 | 陈萌琪

编辑 | 黄秋碧

每天更新教育资讯

了解更多教育相关话题

-扫码下载深学-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