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成渝铁路|新中国第一条铁路见证蜀道变通途
2022-01-19 19:48 来源:前海控股
人工智能朗读:

成渝铁路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修建的第一条铁路,1950年6月15日开工,1952年7月1日建成通车,全程505公里。成渝铁路的建设为新中国铁路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也拉开了新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序幕。
成渝列车在内江火车站胜利会车
回望成渝铁路建设那段艰辛岁月
我们深刻感受到
中国共产党人
在面对重重困难挑战中
展现出
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政治本色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这种精神力量
穿越时空
指引并激励着我们
牢记初心使命
奋勇搏击,昂扬向前
去实现伟大梦想!
圆了近半个世纪的梦
四川地形复杂,在铁路建成之前,仅有长江水系和崇山峻岭中的羊肠小道与外界联通。修铁路、通火车,是川渝人民千百年来的梦想。
成渝铁路的修建计划由来已久。
●1903年,清政府提出修建由成都经重庆通往汉口的川汉铁路,成渝铁路是其中一段;
●1936年,国民政府成立成渝铁路工程局,次年开始修筑;1937年7月,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停工。
●直到1949年,在新中国成立前,仅完成工程量的14%,铁路则寸轨未铺。
川渝人民的铁路梦依旧停留在图纸上。
中国共产党没有让人民再等待。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西南局进驻重庆。邓小平在西南局扩大会议上,正式作出了“兴建成渝铁路,造船修建码头”的重要决策。
修筑成渝铁路动员大会
重庆党史专家艾新全说,当时,修筑成渝铁路的计划受到不少人的质疑。他们说,西南刚刚解放,地方秩序还很乱,土地改革没有开始,国家经济相当困难,哪有力量修铁路呢?
以邓小平为首的西南局深知当时的客观困难有很多。邓小平指出:“我们还面临着很大困难,不可能百废俱兴,我们只好集中力量办一两件事。现在中央批准我们修成渝铁路了,这对西南和四川人民来说,都是一件大事,政治上和经济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成渝铁路一开工,不但可以带动四川的经济建设,而且可以争取人心,稳定人心,给人民带来希望。四川人民渴望40多年的愿望,就要实现了!”
成渝铁路纪念碑奠基
1950年3月,西南铁路工程局在重庆嘉陵新村成立。4月,第一批工程人员分赴工地沿线,按铁道部的部颁标准重新对成渝铁路进行勘测。6月15日,成渝铁路正式开工。
成渝铁路建设的火热场面
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全线通车,实现了7000万西南人民长达半个世纪的夙愿。这一天,成渝两地万人空巷。“共产党万岁”“40多年愿望实现了,鞭炮响连天。永远跟着共产党,幸福万万年”的口号和歌声响彻天宇。
成渝线全线通车大会
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贺龙在庆典上的讲话,道出了人们的心声:“成渝铁路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能通车的事实,有力地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不但能够领导全国人民在政治上解除被压迫的地位,而且能够领导全国人民在经济上摆脱历代反动统治阶级所造成的贫困与苦难,逐步走向幸福生活。”
学生们坐上成渝铁路重庆开往内江的火车
依靠人民 群策群力
重庆市档案馆副馆长唐润明介绍,成渝铁路不仅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干线,而且也是第一条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完全用国产材料建成的铁路。“这对于刚刚解放不久、经济十分困难、物资极度匮乏,又面临西方封锁禁运的新中国来说,堪称一大奇迹。”
成渝铁路修建时无大型机械化设备,铺设铁轨全靠人力
1950年春,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同意西南军政委员会关于请求修建成渝铁路的报告,提出“依靠群众,群策群力,就地取材,修好铁路”的方针。在全国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先拨2亿斤大米作修路经费”。
90多岁的孙贻荪是成渝铁路建设者之一,参加了成渝铁路修建的全过程。“当时,铺路需要100多万根枕木,全川人民发起捐献枕木的热潮,铁路沿线人民将香樟、楠木等名贵木材都捐献出来。一些老人甚至将自己的寿材也锯成枕木送到工地,有的农民将木材抬到工地后,不留姓名、不等收款就走了。”孙贻荪回忆说。
成渝铁路建设大军
修建铁路,钢轨从哪里来?当时唯一具有钢轨生产能力的第29兵工厂(后改名101厂,即现在的重庆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组织技术人员和广大工人,攻坚克难、艰苦创业,成功轧制出新中国的第一根钢轨。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地纷纷支援成渝铁路的建设,鞍钢的钢锭、上海的钢梁、武汉的机车,凭借海军助力,源源不断运往重庆。筑路大军更是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就地取材,沿线许多桥梁、隧道都是用当地的石料建成,既节约了资金,又提高了效率,使成渝铁路成为新中国在丘陵地区最省钱的铁路。
“成渝铁路的修建及其成功,既体现了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是人民政府人民爱、人民政府爱人民的最好诠释。”唐润明说。
成渝铁路建设情景
军民团结 众志成城
“在物资极度匮乏、设施设备简陋的条件下,成渝铁路能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修建完成,广大军民功不可没。”作为成渝铁路参与建设者,百岁老人罗志云说,整个修建过程,先后有3万军工、10万民工参与筑路。“正是军民团结一心,日夜奋战,才换来了成渝铁路的建设成果。”
成渝铁路正式动工时,距西南地区解放不到半年时间,社会改革刚刚起步。邓小平经请示中央同意后,让军队带头筑路。1950年6月15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直属部队组成的军工筑路第一总队筑路大军,高举“开路先锋”旗帜,开赴重庆九龙坡、油溪等工地,揭开了修筑成渝铁路的序幕。
成渝线内江碑木沱江大桥架设
此后,西南军区又从川东军区、川南军区、川北军区、川西军区和西康军区各部队总共抽调了3万多人,组成5个军工筑路总队,奋战在成渝铁路沿线的工地上。“军工们是一手拿枪,一手拿镐,一面剿匪,一面筑路。”罗志云回忆说,筑路军民凭着铁锤、钢钎、扁担、竹筐等简陋工具,肩挑手提,夜以继日挖土方、建涵洞、开隧道、架桥梁,以每天修建5公里多的速度向前推进。
成渝铁路铺轨到永川时,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体筑路员工的共同努力,成渝铁路的修筑进展顺利。两年时间,成渝铁路便全面贯通。
庆祝成渝铁路全线通车
成渝铁路建成
成渝乃至整个四川经济大发展迎来新时代
成渝铁路的建成
改变了四川交通的格局
成渝乃至整个四川
经济大发展迎来新时代
重庆站成渝线通车剪彩
成渝铁路西起四川省会成都,向东南行进,线路跨出成都平原,穿越龙泉山,沿沱江右岸简阳、资阳、资中到内江,横跨沱江,经隆昌、荣昌、大足邮亭铺、永川朱杨溪,沿长江经江津抵达重庆,全长505.1公里,为新中国第一条铁路,建成后与通往出川的主要公路及长江航运衔接。
毛主席题词庆祝成渝铁路通车
成渝铁路沿线物产丰富,人烟稠密,工农业发达,矿产资源丰富。铁路的开通,拉开新中国成立后成渝经济发展的序幕,贯穿四川盆地的成渝铁路,把重庆和成都乃至沿线10多个城市串联起来,极大地促进了四川经济的发展。
四川的土特产直接销往全国,运价大幅下降。到1952年底,重庆市的工业生产就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平,当地工业总产值和社会商品市场销售总额分别比1950年增加了50%以上。
在重庆九龙坡等地,成渝铁路还让水陆联运的大交通理念成为现实。铁路作业区与长江沿线的港口接轨,让水陆联运换装成为现实,一大批工矿企业的物资运输变得更加便捷高效。
沿长江江岸而建的成渝铁路
成渝铁路通车后,永川、荣昌等地的优质煤炭,沿着一条专用货运铁路支线,从广顺场站接入成渝铁路,向东至重庆,向西至内江、成都等地,为西南地区工业经济持续输送“动力”。
因为有了成渝铁路运来的煤炭,四川内江先后建成两座火电厂,并凭此逐渐成为川南工业重镇。同样由于成渝铁路,内江自古就有的蔗糖源源不断运往全国各地,并牢牢坐稳“甜城”的位置。
除了沿线城市,成渝铁路还带活了巴蜀两地的一些特色产业。
成渝铁路王二溪大桥仍在使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以前只能通过人畜驮运外销的自贡井盐开始利用成渝铁路,从外运入井盐开采和冶炼的大型装备,自贡盐化工开始起步,再利用这条铁路大规模运出产品,自贡相关产业迅速扩大;在成渝铁路资阳站,承运的粮食以及粮食中间品,主要是作为酿酒原料销往泸州和宜宾等地。
●20世纪90年代初
成渝铁路沿线年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从通车前的183.2元提高到3218元,增长了17.56倍。
●1987年12月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成渝线于实现了电气化。运输能力增加了1倍,相当于又修了一条成渝铁路。
●1998年
全线路运输能力达到2876万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设计能力的14倍多。
●2004年
成都至内江段完成应急扩能改造,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一时间,成渝铁路为成都铁路局干线主要区段客运密度之首。
●2006年
四川遂宁至重庆的铁路建成通车,成都和重庆之间有了新的铁路通道。开行在成遂渝铁路上的成渝城际列车将两地旅行时间从10小时压缩到4小时内。
●2015年
设计时速达300公里的成渝高铁实现通车。重庆至成都间的旅行时间进一步压缩至1.5个小时。对沿线的众多城市而言,成渝高铁的通车,意味着这些城市将进入成都和重庆的“1小时经济圈”。
●2020年
成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会进一步提高,成为我国综合实力较强的区域之一。
成渝铁路百年沧桑巨变,让人们留下了无尽的感慨:70年前,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为成渝两地乃至西南经济腾飞担当了历史使命;70年后,当年成渝铁路所带动的巴蜀大地正转身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
K544次旅客列车行驶在成渝铁路茄子溪站至大渡口站区间
来源:新华社
编辑整理:胡洁贞
校审:姜媛媛 朱斌
本文由前海控股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