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佳作欣赏⑥ | 张艳丽《深圳北站》
2022-01-25 20:34 来源:龙华文联
今日推出的是
首届“龙华杯”全国“奋斗之城”散文大赛
三等奖获奖作品《深圳北站》
作者:张艳丽
早上五点半,深圳的天还没完全亮透,像蒙了一层薄薄的轻纱。鸟鸣到处啾啾,犹有比赛唱歌一般,至于鸟儿藏在哪一个枝头哪一片叶中,我们不得而知。
路上的绿化带,在车窗外一恍眼后退着,小汽车来去匆匆地赶路。每个车辆都有每个车辆的使命,一如我们兄妹五人,挤坐在同事的车上,更多的时候沉默着。我们正赶往深圳北站。昨天中午,我公爹捞鱼意外坠落水库,棺枢现停在老家的厅堂,正等着我们这些在外打工的儿女们回去安葬。
因为疫情年,高铁停了许多车次,到下午四点之后,所有从深圳北站回信阳东站的高铁取消了。五点钟左右的深圳东慢火车倒是有两趟,可是近21个小时的时间,且还不如第二天早上的高铁先到家,像我老公这样有腰间盘突出的人,坐这样的慢车更是活受罪;再者中途,慢车上下来往人流量多,为了防疫,我们也直接不考虑。
最终,我们购买了早上7点左右的第一趟回信阳东的高铁票。五个多小时就到达了信阳东站,然后我们再坐出租车回乡下,不到两点钟,公公的两儿一女齐刷刷地哭在他的棺柩旁。
这样掐着时间坐高铁的生活片断,如此快速,在没有高铁之前,是我们做梦也没想到的生活,如今,却成为我们生活常态的一部分。这一切的变化,都得益于这个大时代,得益于就近有个深圳北站。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内地人初来深圳打工,一般都是乘坐长途大巴,逢上刮风下雨或雷电风雪,一路上提心吊胆。如果提前知道天气预报,大家通常都是抢火车票。那是绿皮火车的普遍年代,它每小时时速60公里,我们从信阳到达深圳需要21小时左右,且还时不时延迟。一路上翻山越岭,把人坐的昏天黑地腰酸背疼不知天南地北。
灼热的痛疼回忆,把我拉回1998年的春节。举足艰难的车箱,过道里都站满了人,人踩人人挤人,大人吵小孩子哭。车箱里无水、脏乱、各种气味混在一起,就连上个厕所也是难上加难,由于沿途缺水冲,厕纸与大便堆到便池周边,一个不小心,就能踩到脚上。那情形,现在想起来,真是恍如一梦。
我挤在过道中,饿了从口袋摸出饼干啃两口,不敢喝水有尿憋着。车厢里非常闷热,身上流了许多汗,我把棉袄脱掉也于事无济,偶尔有人拉到车窗,风又“呼呼”地掀了进来。一冷一热地交替着,火车还没有开到半道上,从小就体弱多病的我,就开始高烧不退。昏昏沉沉中,我站立不稳。我老公就央求有座位的人让我挤一挤靠一会儿。
由于都是长途,别人也不乐意让我挤的时间过长。有人对我老公说:“还没有走到一半的路程,你老婆生病了,再拖下去肯定不行。我给你出个主意,前面一节车厢是军车,里面军人没坐满。你说好话,没准,你们两个人都能进去。”
于是乎,我老公让同村的人把行李看着:“如果我们能进去,我就等快下车再过来拿行李,一起下车。”
我老公扶着我,从一条条人腿缝隙里下脚,不停地说着好话,道歉,费尽千辛万苦才挤到前面一节车厢。过道的木制门紧闭着,与我们这边的人潮涌挤成为两个世界。木门的中间有块玻璃,也许是温度太高的原故,玻璃上都是白乎乎的。
我老公挥手敲了敲玻璃。好在,一个年长的貌似军医的军人拉开一条门缝。我老公赶紧告诉他,我发了高烧,又没有地方坐,请求去里面歇一歇。
仁爱的慈祥的老军医不仅让我们进去了,而且他还拿来感冒药与水,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幕:军人真的是最可爱的人!我吃完药后,昏昏沉沉地睡着了。到深圳火车站下车时,我老公把我扶下了车,我虚弱地哭着说:“以后再也不坐这车了,挤死人了,还不如大巴车。”
恍如隔世,这一切,现在想来仍是心有余悸,倍感不可思议。
那时,我们下车的火车站,其实是深圳西站,也叫南头火车站。对于它的早期记忆,存在于我的脑海中是灰色的,又脏又破,到处灰尘仆仆似的,地面坑坑洼洼,绿化带树荫也很少。看起来,仿佛是很久远的车站,我记得还有蓝色的铁皮棚子。而且站前的广场很小,侧边除了大巴,还停着各式各样的社会车辆,其中也不乏拉人的黑车混在其中。为了找到一辆去公明镇的大巴,我们往往要等上半天时间。
这跟我想像中的深圳大相径庭。可以这么说,那时的深圳虽处于改革在建中,一切还没来得及华丽转身。一如那时的我们,天天三点一线,天天奔波在铁皮棚的工业区,加班加点,青春与活力日复一日在流水线消磨着,工人们面容憔悴,脸色菜青。对于明天,我们一边茫然着,一边也在各自的命运轨道里勤奋地忙碌着。
为了进一步发展经济,首先是要做到道路交通的发展,交通顺畅了,各方面的产业投资才能进入,新鲜的血液带动流通整个地方,地方的经济才会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才会提高从而安定下来——深谙这些,深圳市政府在改革奋斗的路上继续大刀阔斧,沿着党的政策方针,不忘初心,为实现梦想持续发展而努力。各个区的乡村,街镇道路都在风风火火的修缮改造之中。
2007年,龙华区抓住了高铁再建的机遇,使北站正式走进了开工建设的历史性时刻,它位于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站房位于轨道上方。这座时代性时尚性的建筑,时建四年,于2011年12月26号正式投入运营。占地总面积为240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为182074平方米,其中房屋建筑主楼面积多达74573平方米。
整座北站,呈银灰色,远远地望过去,气势庞大壮观,像一只银色的大蝴蝶,张开了翅膀。“深圳北站”几个通红的大字悬挂在主楼上方,南来北往的人很轻易地看到它。侯车大厅里,一眼望过去,白色的空间,一根又一根硕大粗壮的支架,看起来就像一棵棵大树,枝枝桠桠地伸在空中顶住屋顶,是那么惊心动魂令人震撼。没错,北站建筑的主体为钢结构,漆色纯白。这座深圳的核心车站,也是广深港高速铁路中间的枢纽站及深铁路的始发站。同时,深圳北站不仅仅是高铁站,同时,它也是一座地铁站,“无缝”衔接了深圳地铁4号线、5号线、6号线的换乘车站。
深圳北站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快捷、便利。这是以往我们想都不敢想的生活。一如在时光的更迭中,这些年我们自身的变化。来深后,我们慢慢地安下心来,努力地适应时代发展自身。我老公勤快能干,从员工做到管理的位置。我也从当初不识电脑为何物的人,成为一名熟练的财务操作员。
为了学会电脑,我清楚地记得2002的暑假,我坐在闷热的租房里,就着工厂淘汰的一台旧电视,在学习机的键盘上不停地练打字。哪怕中午再热,我也不舍得休息,身上闷出一身痱子。为了早日实现盖楼房的梦想,那时的我们不舍得多买一台电风扇,唯一的一台总对着老家过来的留守儿子身上。逢到晚上,哪怕加班十点半,我也要在键盘上练习一会儿才肯上床睡觉。
天道酬勤。岁月的枝头,慢慢地崭露新芽,我们的生活质量跟眼前的深圳一样,于不知不觉中,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宽阔,工资一年比一年高,在乘车上也有了更好的优质选择,就近的北站高铁成了我们首选的出行工具。
我们的脚步变得从容安静,心,也开始流淌出生活的蜜意。
每次下了高铁,对于转乘我有多项选择,如果提的东西较重,我就选择坐出租,如果背的东西较少,我就坐地铁。
2018年初夏,家父摔伤昏迷,我请假回去照顾。返回深圳时,母亲杀了几只鸡,偏巧亲戚又让我给他家的孩子带老家的猪肉。我的行李箱塞得鼓鼓囊囊。抵达深圳北站时已是晚上九点多钟,我老公正在出货柜,无暇来接我,让我自行坐出租车。
我独自一人拉着行李箱向西广场一侧走去。西广场不仅有宽阔的地下车库,而且它的前端有即时起停的网约车,右侧有公交车站,出租车站。这里的出租车分流分槽坑,排队有序,无任何拥挤抢客的现象发生。人站在中间高高的台阶上,刷着手机等着车辆,灯光明晃晃地照着,是非常的醒目与安全。
沿途灯火白如昼,树木葱茏。一个城市的繁华在夜间得到最好的诠释。仰望身边闪过的大厦林立,秋枫,绿化芒,樟树耸立其中,紫红的,白色的木棉朵朵点缀绿道两旁,丛林掩映下的城市,还有红似火的紫荆花夹杂其中。
司机的服务非常贴心,他不仅帮我把行李箱提到后备厢,就连到了工厂门口,也主动下车帮我提下行李。
这些美好的瞬间点滴,凝聚成了一个美好的深圳。
2020年10月,我们所在的观澜镇,开通了长湖地铁站,我们与北站的连接更加紧密了。从此后,我们去龙华去福田或宝安或前海其它地方,有了更多的从容与选择。深圳北站就像一个中心轴,让我们在此通往各地,让我们在此停留换乘,遇上各种各样的新鲜面孔,每一张面孔的背后,都有不同的故事与人生悲欢。
在地铁这块的设计上,深圳北站完全不同于其它车站的设计。记得2012年春节,我第一次进入它的内部,升降在透明的玻璃室里,完全为这个设计惊呆了。它最大的特色就是实施了一体化设计,即4号线与6号线的地铁线,高架穿行在高铁站的大屋顶上,呈南北向,属高架站台。在这里,无论是地铁站转乘高铁,还是高铁转乘地铁,全部都是零转零。非常的到位舒心,上下都有通行透明电梯;而5号线环中线的设计则在高铁站东广场的地下,属地下侧式站台,往深圳赤湾与黄贝岭在这里转乘。
偌大的东西两个广场,葱茏着各类树木,纵横各自有序,灌木绿花带修剪得整整齐齐,大理石地面上,随时有清洁工四处走动,机器清扫机,也时不时从我们面前“滋滋”地飘过。东广场中央,有一个硕大的不锈钢圆形雕塑,很大,中空,有齿,阳光下,发出耀眼铝亮的光,看起来可以旋转似的;而西广场中央则有一个实体的大圆球,立在长方型的水池里,像一个硕大的霓虹灯球体。围绕着水池有一圈矮矮的灌木。正对着B口进出站的灌木丛地方,竖立有一大块红色艺术牌,呈“100”字的连体走向,两个零字的中间标有1921,2021字样,“100”牌的下面又有一排红色字体: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今年建党100周年啦,真是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见证过百年奋斗、改革开放时代巨变的中国人,对中国的变化也见惯不怪了。奇迹,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一再发生:我们的高铁技术走向了世界,公路修上了世界屋脊,神舟飞上了太空,北斗在全球闪烁着光芒,港珠澳大桥架通了海路……我们历经千锤百炼,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不再只是停留在梦想。
一个广场,它并不仅仅是旅客来往暂停的地方,同时,它也是让人看起来赏心悦目的地方。这些艺术感的雕塑,视觉感不再死气沉沉,它耸立在那里,那里就像是一个闪光点,是一道闪电,引人注目使人精神愉悦。
每次站在北站面前,我就感概万千。它的出现,不仅标志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标志着我们即将甩掉绿皮火车,甩掉过去的慢生活。它的出现,把深圳推上了与外界相连的新特区高度。在深圳上班的人,不管是关内还是关外,转换不同的地铁线,来去有条不紊,踏着“深圳速度”的步伐,快捷地走向各自的岗位,为深圳的发展添砖加瓦。
交通便利了,外来人员更加安心地工作与生活;交通便利了,高铁短时间内就可以圆了回家的梦想,延长了与亲人相聚的时光;减少了我们一路颠簸劳顿之苦。安全平稳地坐在封闭的车箱,我们一人一座,即可以闭目养神,也能静静地听听音乐;不再受嘈杂聒噪之苦,不再受贱踏拥挤之累;随时有热水可喝随时有厕所可去,它永远不会发生堵车,安全及时地把乘客送达目地的。
前年9月底,我老公的外婆病危,家里一个电话打来,说外婆念叨她带大的外甥不肯闭眼。接到电话的那一刻,正是凌晨时分,我老公难过地哭了起来,他吩咐我早上帮他买票。上班时候,我抢到了一张深圳9点35分的G818高铁,下午4点钟左右,他就站在外婆的病榻前,当他拉起外婆的手,轻轻喊了一声,回光返照的外婆用手摸摸他的脸,然后溘然与世长辞。
说起这件事时,我老公总是一口一个感谢高铁的发展,要不然,他见不到外婆最后一面,而外婆也必然带着遗憾离世。
生活条件变好了,每年过春节回家,我们选择的交通工具,毫不迟疑地首选深圳北站。纵使一票难求买不到直达车次,但我们可以退而求次进行高铁间的接力换乘,换乘虽说会多耗用一两个小时,但比起慢火车仍是提早十几个小时到家;再不济,我们直接跳过二等座,上来开抢一等座,这样成功的概率,十回九中。一等座虽多了400多元,但想想高达300多公里的时速,“嗖”地一声就能到家,能早点见到孩子见到父母,心里还是很爽。
这样的速度,真是“早辞岭南美景,夜览齐鲁风光”。想想就美,我们的乡愁可以丢到爪哇国了。若想吃家乡的风味,趁着周末,猫打盹的功夫也就能到家,一声“爸”一声“妈”地喊着,甜滋滋地味道爬满心头。
深圳北站,给了我们一个高速时代高速生活,让我们从南到北“飞” 到家中;家,变得近在咫尺,触手可摸。我们的乡愁,在不知不觉中跑到九宵云外。
我们的生活,跟着深圳北站的速度,在命运的河流中,也飞快地向前运转着快乐着。
作者简介
作者张艳丽,笔名张喆。龙华区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十月》《诗潮》《人民文学》(增刊)《星火》《四川文学》《鸭绿江.华夏诗歌》《语文导报》《羊城晚报》《南方工报》等一百多家杂志报刊。
5年来获各级文学奖项100余次。曾获第三十届孙犁散文文学奖、首届“龙华杯”全国“奋斗之城”散文大赛三等奖。
完
点击图片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制作
龙华文联
转载时请注明以上信息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