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

南方教育时报

教研 | 如何破解小学生的“容貌焦虑”?

2022-01-27 13:02 来源:南方教育时报

人工智能朗读:

容貌焦虑

“容貌焦虑”作为网红经济背景下出现的词汇,体现了审美标准逐步同化并趋向符号化,如“网红脸”“A4腰”“筷子腿”等特征和“白幼弱”审美。这里提到的“网红脸”,一般指尖下巴、欧式大双眼皮、高鼻梁、皮肤白……这些正是部分学生所关注与向往的。但这些审美标准会让小学生形成“刻板印象”,缺乏对“美”的思考,进而对自身的容貌不满意,产生“容貌焦虑”。对于正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小学生,“容貌焦虑”有百害而无一利。作为教师,该如何做才能帮助学生走出“容貌焦虑”,使其健康全面发展?

情景再现

被刘海和双手遮住的脸

“怎么办,痘越长越多,好难看啊……”五年级女生小周一脸难过的表情,瘪嘴,抽泣。小周脸上的“小红痘”越来越密,整张脸看起来都红彤彤的,也因此被同学嘲笑为“红屁股”,这让她内心非常不安。自此,她额前的刘海越来越长,两鬓的发缕越留越多,逐渐吸引了我的注意。提及理发,挡脸的双手突然压得更紧实了,她还直摇头,哽咽着:“不要不要,没脸见人!”通过深入交流,我深感她有“容貌焦虑”。

接下来的一周,随着天气渐渐变冷,她不但没理发,还把双手收进衣袖,遮挡脸颊,即便是上课写字,左手也绝不放下。下课时,曾环绕在她桌椅旁的好朋友,如今在教室外你说我笑,留下小周一人在座位上,低头写着什么,有时她直接蒙头趴在桌子上,就连上厕所也是等到上课前两分钟,趁大家往教室里挤,她才迅速从座位上站起来,低着头三步并两步跨出去……

我知道,必须得做点什么了。接下来,我通过秘密走访,了解班级同学对小周的看法,好在绝大部分同学都持正面评价,只有三两只“出头鸟”,于是我“一一面谈,重点攻破”。而后,我与科任老师建立“联盟”,为共同目标开展一致行动,密切关注小周的情绪波动,留意同学们的言行举止,并适时加以引导。同时,我向心理老师求助,心理老师决定为同学们精心设计一节课,主题为《青春期,你好》,让全班同学正面了解青春期身心的变化,并正确认知变化的必要性,让学生明白“长痘”便是绝大部分同学的“必经关卡”。这节课成了那几个冒痘同学的“及时雨”,小周的兴趣也明显被激活,时而支棱着脑袋,抬头瞄两眼屏幕,时而顺着老师的讲解点点头,轻轻摸摸脸上的痘痘,似乎在说“噢,原来是这么回事”。

一周过去了,班级里的氛围逐渐转好,同学之间相互逗趣,特别是小周前后桌同学与小周有了互动,小周也放下挡脸的双手,抬起头聊上几句。看到小周的变化,我决定约谈小周妈妈,交流孩子近来的表现,不料,还收集到了不为所知的亮点——每个周末两天,小周会坚持长达8小时的舞蹈培训。

于是,我悄无声息地做完所有准备工作,以《认真的你,真美》为班会主题,巧设活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参与体验,更新对“美”的认知——“美”不仅代表容貌美,还有书写美、心灵美、认真美、自信美等等,顺势让其他同学关注到小周身上这些“美”的特质。课堂尾声,我播放了提前准备好的惊喜视频——展示小周写作业、练舞蹈等场景下认真、自信的一面,穿插家人、同学对她的正向评价,最后全班同学一起喊出小周的名字。这节班会课在全班同学的心中种下一粒种子:认真的自己,最美!爱美的小周自然垂下双手,向大家深深鞠上一躬,说道:“谢谢大家!”虽然她的刘海还是那般长,但已挡不住微笑的红润脸蛋。

分析解答

走出“容貌焦虑”是学生正向发展的必要需求

“容貌焦虑”对于正处于身心发育和价值形成关键期的小学生而言,轻则使其因不满意自身的“容貌”而产生自卑感,出现人际交往障碍、情绪狂躁等问题;中则使其抑郁,胡乱相信网络宣传,成年后想办法花重金整形,最终失去原本特色;重则使其做出伤害自身的行为,如逐渐因低自尊而认为自己低价值,产生轻生的念头或是向外迫害,因嫉妒而中伤他人。

因此,“容貌焦虑”对于学习生活、身心健康、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消极影响必须消除,教师应对小学生的健全人格发展、多元审美观念、综合素养提升做出强有力的指引与帮助,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正所谓“悦己者自悦人”,学生对自我形象的正向接纳,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自身的自信心,利于驱动学业水平提升、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等。而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对于健康身心、健全人格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学生能在这样的氛围中实现自身价值,也会带动身边人,使得班级形成“成长共同体”,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案例中,为了破解小周的“容貌焦虑”,我通过与学生、科任老师、家长积极沟通,以及开展班会课等,逐渐营造了良好的班级氛围,不仅化解了小周的问题,还更新了全班同学对“美”的认知,产生了积极正向的效果。

策略引导

营造良好班级氛围,驱动学生内在成长

一、调整生活方式

面对学生的“容貌焦虑”,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身心发育特征,并调整作息规律,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心理教师授课后,同学们对“痘痘”有了正确的认知,明白“痘痘是皮脂代谢过程中的一种体现,与日常生活方式等有关”。因此,小谢同学根据自己当下的不足做出调整,写下两个自己认为最重要的计划:一是准点睡觉,保证睡眠时间;二是拒绝垃圾食品,不使用化妆品。一个月过去了,虽然痘痘没能全部消失,但确实没有新痘痘大量冒出。这让小周同学羡慕不已,下定决心试试,于是在小谢两个计划的基础上,也做了两个决定:一是夹起刘海,让皮肤得到呼吸;二是听从医嘱,绝不挤痘,并每天坚持运动半小时。果然,小周脸上的痘痘也有所好转,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二、关注正面价值

面对自媒体传播的美,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让学生明白“没有‘完美’的网红形象,有的是‘各美其美’”,并通过积极心理学的运用,使学生关注人的正面价值,发扬自身的优秀特质。

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美”,我组织大家就“美”进行了辩论。最后,每个学生在卡片上写下自身的“美”,并附上相关照片,贴在班级展示区,通过为期一个月的自我、同伴、师长多方观察与评价,评选出“最美班级小主人”,最终10名同学获得了“书写美”“表达美”“阅读美”“自信美”等不同奖项。

三、营造学思环境

为了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还可以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整体消除“容貌焦虑”带来的不良影响,引领学生正向发展。

我在班级开展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阅读漂流活动之“青春有我们”,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与学思环境。其中,广受同学们喜欢的是《青春期女孩私房书》《青春期男孩私房书》《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在此过程,学生深刻感受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有阳光的一面,也有灰暗的一角,但人人都有自身特质,容貌对于人与人相处之初,可能作用较大,但对人与人相处的长久过程,并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且其重要性也会下降,只有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才能获得内在成长的力量,才能获得他人的真心欣赏与长期支持”。

廖琼兰(深圳市魏颖名班主任工作室成员、深圳市福田区翰林实验学校教师)

编辑 | 于思嫄

新媒体编辑 | 黄秋碧

每天更新教育资讯

了解更多教育相关话题

-扫码下载深学-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