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经营中心频道>文化>头条新闻>

深大表演系毕业大戏挑战戏剧经典

深大表演系毕业大戏挑战戏剧经典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4月6日至14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意大利著名剧作家路易吉·皮兰德娄代表作《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在深圳大学师范学院B座黑匣子剧场演出。

路易吉·皮兰德娄、诺贝尔文学奖、戏中戏、真实与虚幻的探讨、深圳90后……这些“标签”组合在一起将绘制出一幅怎样的图景?4月6日至14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意大利著名剧作家路易吉·皮兰德娄代表作《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在深圳大学师范学院B座黑匣子剧场演出。该剧由深圳大学表演系教师胡亚光导演,深圳大学14级表演系的学生演绎,是深大14级表演系的毕业大戏。该剧同时也是深大艺术节的一部分。

步入深大西门,路边迎风招展的广告条幅,提示人们,深大“有戏”。表演系一年一度的毕业大戏,既是教学成果的展示,也是热爱艺术的深大学子们的一次集体“狂欢”。毕业大戏既有原创,也有经典再现。今年,14级表演系的选择是后者。从6日起到14日,每晚7点30演出正式开始。演出场地黑匣子剧场入口处,花团锦簇,花篮一字排开,有14级表演系“亲友团”的赠送,也有来自师兄、师姐们的祝福。毕业大戏,饱含感情。演完这出戏,学子们就要各奔东西,在生活中扮演自己的角色,走进社会演好“人生”这出大戏。

《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是路易吉·皮兰德娄的代表作,创作于1921年。

剧本运用“戏中戏”的形式,平行地展开了两个主题:“角色”的故事是主要主题,这个主题不是为了讲述一个陈旧的悲欢离合的人间故事,而是为了对造成“角色”悲剧的原因进行探讨:最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人性和人本身的存在。另外一个主题即对于戏剧本质的探讨,一举澄清了舞台与真实、形式与本质的关系。这出戏主题深刻,且极具年代感,翻译版台词复杂,难度非常大。

不过14级表演系的同学们在胡亚光老师的指导下,在充分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大胆对其进行了“现代性的包装”。大幕拉开,灯光闪亮。导演和演员们正在聚精会神地拍摄皮兰德娄的《各尽其职》一剧,六个脸色苍白、幽灵似的人物突然闯进来。他们自称是被作者废弃的某个剧本中的人物,但剧作家不愿意或没有能力使他们成为“艺术世界的实体”……演员们演出卖力,感情投入,大段大段的书面语台词,彰显了深圳戏剧新人的功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舞美方面,剧组做了大胆尝试,将摄像机和幕布搬上舞台。一边是现场演出,一边是银幕上的蒙太奇剪接,真实和虚幻自由切换,产生出一种强烈的魔幻感。其实,如何更好地将这个1921年的作品呈现给2018年的观众是胡亚光等主创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剧组人和剧中人两个时空因为一个故事交织在一起,我们运用镜头语汇和舞台语汇来共同补充和表现。我们在剧场里搭建了一个剧组摄影棚,把观众带到一种现实还是艺术创作的模糊含混的状态中,这种本真的叙事,不仅体现了艺术的虚构,模糊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更颠覆了现实的真实性。剧中剧情发展的无序性,时间打乱重组、空间任意转换就像电影的蒙太奇镜头。我们还在舞台上打破第四堵墙,打破舞台常规,令演员表演区域延展,甚至是表演方位都进行改变。消除表演死角,运用镜头的自由和伸展,强调突出表演的细节和人物内在情感的把控。”胡亚光说。

胡亚光告诉记者,该剧构思精妙逻辑荒诞,人物割裂、交叉、重叠造成剧情离奇、变化、突兀的间离效果,“如果说莎士比亚的戏中戏犹如一面镜子,是对现实的嘲讽和模拟,那么皮兰德娄走得更远,他突破了幻觉和真实,艺术与生活的绝对界限,也使两者的密度几乎达到了不可辨识的极限。”深圳特区报(记者刘莎莎)

 

[责任编辑: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