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行业资讯频道>文化>图书推荐>

荐书|退休干部陈志立回乡记

荐书|退休干部陈志立回乡记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从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分析,余立功长篇小说《人生归途》在塑造新时代党员干部形象方面,彰显了一个较为突出的亮色。

他不像当下一些作者,以猎奇志怪为能事,苦心孤诣地搞一些穿越、玄幻、盗墓之类的鬼把戏,而是老老实实向现实生活要素材、找灵感、寻机遇。是现实生活,促使作者投入长篇小说的发现、思考、孕育、发酵、建构过程。他以退休干部参与故乡家园重建为题材,用文字反映乡土中国裂变,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打下又一场长篇小说战役。

▲《人生归途》

余立功 著

海天出版社



倾情塑造新时代党员干部形象

——评长篇小说《人生归途》

◎ 周思明


从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分析,余立功长篇小说《人生归途》在塑造新时代党员干部形象方面,彰显了一个较为突出的亮色。沈从文先生说,小说一定要“贴到人物来写”。作者通过对主人公退休党员干部陈志立的形象塑造,经由他带领回乡建设者在家乡热土上再次建功立业的故事书写,将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交织纠缠,让主人公的所思、所盼、所为跃然纸上。与作者前几部作品一样,他依然以敬畏之心,在创作中和书中人物融为一体,组成一个命运共同体,与之同呼吸、共命运,他们哭,他也哭,他们笑,他也笑,他们悲,他也悲,他们喜,他也喜。加之作品在结构、故事、语言等方面的经营,使得这部长篇小说具有了一定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

如果说故事是人物思想的外化,那么情节便是人物性格的历史。长篇小说《人生归途》有一个充实丰盈的故事架构。作品讲述深圳干部陈志立退休之后,一心归隐乡野,回老家过平静淡泊的舒适生活。但当他驱车千里回到农村老家丰泽垸之后,碰到的第一桩事是堂叔陈想生央他向村支书求情办低保。在他探望90岁高龄的舅父——一个解放前参加工作的老党员耿春生时,猛然发现这个父子不睦了几十年的家庭,突然冰释前嫌和好如初。在农村住了一段时间的陈志立,与分别几十年的乡亲们感情逐渐恢复起来,但农村贫穷落后、环境污染、劳力外流、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现状,令他心情瞬间沉重起来。之后,更有和大哥陈志民一起帮村民收割水稻发现东家是初中同学黄大吉,后者为孙儿考公务员央他帮忙等等的令他啼笑皆非之事。

小说紧紧抓住主人公陈志立的形象塑造这个关键要素,铺陈开了一幅命运转折的人生画卷。小说以主人公改变原来回乡享福想法、立志为乡村建设发挥余热为主线。目睹农村种种落后现状,陈志立决心为家乡做点事情。他的想法,正好与乡里和村里的希望一拍即合。于是,他帮忙引进投资,重点引进的投资人是朱同民,其间波折不断,多次遭乡亲误解猜疑,最终还是推动成功人士朱同秀、朱同民姐弟俩回乡投资办企业。初战告捷的成果,被县委书记形象地比喻为“安放引窝蛋”。小说以上述故事为主线,讴歌了特区干部与商界成功人士一道,推动乡村群众振兴经济、共同富裕的感人事迹,展现了江汉平原农村的生产生活、民俗风情和当地农民的质朴憨厚性格,同时也润物无声地契合了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和要求。

鲁迅先生在谈及小说写作时说:删枝夷叶的人,决然得不到花果。为了使作品羽翼丰满,增添更多阅读魅力,作者在小说中糅进很多小故事,诸如陈志立组织一帮老哥们唱柳县花鼓戏,春节前给各家各户写春联送春联,出席村里的婚宴,协助筹办舅父丧事等等。小说另一条主线,是陈志立与家乡父老乡亲的情感故事。这点,则由和睦的陈家、有趣的田家、退休生活的迷惘、带领乡亲们抵御灾难、昔日恋人情感纠葛等等,得以实现,从而使小说变得丰厚和扎实。在这部作品中,亲情与规则、理想与现实、过去与现在、都市与乡村、守旧与创新等种种矛盾相互扭结,彼此激烈冲撞,情节跌宕起伏,加之方言的运用,使得小说活色生香,可读可感。

放眼当下长篇小说创作格局,窃以为有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宏大叙事能力的丧失。大量小说热衷于小叙事、微叙事,聚焦杯水风波、鸡零狗碎、小情小调,缺少表现时代变革气势磅礴的史诗之作。作家缺乏介入生活、介入时代的热情和使命感,也缺乏一种总体性把握历史和现实的能力。二是思想表达能力的孱弱。大量的小说只热衷于讲一个传奇故事,表达一些流行观念,缺乏独立思考和深刻批判,无力直接描写思想的交锋。三是细致描写能力的退化。作家丧失了对自然界变化的敏感性和精细观察能力,现在的小说中很少看到细致入微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尤其缺少对后工业文明时代具有怡情作用的自然美的描写。细读深圳作家余立功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人生归途》,我的感觉是,作者选取题材的眼光是准确的,文本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历史生活的思考,小说中的描述节奏、格调、韵律都较用心。

长篇小说是文学体裁中的重镇,最考验写作者的创作实力。好的长篇小说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会让读者流连忘返、终生难忘。如果转化为影视作品,还会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这让一个时期以来的很多作家及网络写手们为之心动乃至痴狂,大有“不写长篇非好汉”之慨!

以写人物传记名世的作家叶永烈认为,在动手创作长篇小说之初,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准备:一是构思成熟,已到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地步;二是生活熟悉,人物熟悉。作者要有能力编织有头有尾、情节跌宕的故事;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以充满细节的文学笔调描写环境;小说尽量生活化。作家不仅是会讲故事的人,更重要的是会编故事,如何开端,怎么发展,何时进入高潮,结局如何构思等等,都是要颇费匠心的。创作长篇小说如同女人编织毛线衣,编者心中一定要有腹稿,起好头之后,一针一针照腹稿编下去,编出漂亮的花纹、式样,直至最后收针,织出的毛线衣如同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此外,还要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力求写一个“活”一个。平心而论,在长篇小说创作领域,余立功应该算是一名具有一定经验的作者了。这部《人生归途》相比他前几部,水准又有提高。其中,最让我欣赏的有两点,一是内容非常扎实,很少水分,完全是现实生活中的“干货”;另外一点,就是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第一点我们有目共睹,不再展开论述;第二点打算再多讲几句。

我曾经撰文指出:长篇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是以其所凸显的现实感为根本标志的。基于美学距离的考究,往往是以现实题材为主要写作资源。现实题材包括多种形态,并不一定就是宏大叙事,有很多现实题材恰恰是普通人的生活,关键是把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希冀梦想以审美的方式书写出来。长篇小说要想得到社会的关注、读者的认可,作者一定要抓到时代的痛处,挠到社会的痒处,触摸到老百姓的心灵深处。就这点来说,我觉得作者余立功做到了。他不像当下一些作者,以猎奇志怪为能事,苦心孤诣地搞一些穿越、玄幻、盗墓之类的鬼把戏,而是老老实实向现实生活要素材、找灵感、寻机遇。是现实生活,促使作者投入长篇小说的发现、思考、孕育、发酵、建构过程。他以退休干部参与故乡家园重建为题材,用文字反映乡土中国裂变,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打下又一场长篇小说战役。这种脚踏实地的现实主义精神坚守,令人钦敬。当然,在长篇小说语言、技巧上,作品仍有提升的空间。祝愿作者在今后的创作中继续努力,砥砺前行,克服不足,再结硕果!

(作者为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文学评论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肖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