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特区里的文明新村和幸福家园
深圳1547个城中村3年上演“变形记”
光明区李松蓢社区新村围合小区新建了社区公园、停车场等设施,环境越来越宜居。
完善的监控系统,保障着社区治安。
南山区蛇口渔二村内没有了“蜘蛛网”,空间通透、巷道清朗。
光明区下石家村口的古井留住乡愁。
燃气进村入户,让居民享受到了方便与安全。
福田区水围村成为“青年之家”,人气越来越旺。
城中村视频门禁全安装全覆盖。
再过一个多月,深圳经济特区即将迎来建立四十周年的“生日”。从一座边陲小镇到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南海之滨上演了一场举世瞩目的“深圳奇迹”。
务实勤勉的深圳人,时常以“小渔村”来调侃身处的这座移民都市。这是一个奇妙的隐喻——40年间,上千个城中村为新深圳人提供了第一落脚点,可谓“深圳奇迹”得以成功的重要基石。
曾经,“脏、乱、差”是人们对深圳城中村记忆的“三字经”。如今,1500多个城中村已经“破茧成蝶”,安全隐患得到精准治理、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提升、文化记忆得到传承延续、社区自治得到创新推动,越来越多的城中村蝶变为“街区客厅”和人们的“精神家园”。
居有所安
从“村”到“城”的生活方式变迁
因为一场疫情,70岁的张达莲已经很久没跳广场舞了。在光明区凤凰街道甲子塘社区住了20年,她眼看着小小的甲子塘,从黄土飞扬、坑洼不平的小村落,变成被公园“包围”的高颜值社区。
商铺整洁有序统一格调的外墙色彩,城中村巷道里由大理石小方砖铺设的路面焕然一新,出租屋安装了智慧门禁系统安全有序,甲子塘文体公园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的新去处,生态停车场的新建解决了停车难的需求……这个曾经名叫“鸭子塘”、有300多年历史的城中村,如今成为2.7万居民的美丽家园。
像甲子塘这样的城中村,在深圳有1836个。在飞速城市化过程中,城中村一度是深圳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最复杂、最集中的矛盾点所在。以往经过多轮整治,城中村面貌有了一定改善,但“脏乱差”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一些问题整治后再回潮。
面对顽疾,深圳拿出了应有的担当。3年前,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圳市城中村综合治理行动计划(2018-2020年)》出台。由深圳市城管和综合执法局牵头,各级各部门聚焦短板、精准发力、综合施策,除已经或即将纳入旧改的城中村外,对共计1547个城中村进行了综合治理。
这是深圳建市以来投入最多、范围最广、任务最全的城中村综合治理行动,从根本上解决了一系列多年来群众反映强烈的老大难问题。
此次城中村综合治理,以社区治安、消防安全、用电安全、燃气安全、食品安全、弱电管线治理、环境卫生治理、市容秩序治理、交通秩序治理、生活污水治理这十个方面为重点,既避免大拆大建,又有效提升了城中村的安全和环境水平。
住有所居,居有所安。三年来,密密麻麻的电线“蜘蛛网”不见了,各种线路全面“下地上墙”,让城中村空间通透、巷道清朗;煲汤时煤气不够用的尴尬悄然消失,燃气入户让居民享受到了方便与安全;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优化,深圳前所未有地实现了城中村视频门禁全安装全覆盖;电单车乱停乱放的乱象消失了,“划线”规范让按规矩停放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习惯。
一水一火,曾是城中村安全隐患的主要来源。在治水领域,综合治理行动对城中村进行排水管网雨污分流全面改造,按照“一栋一方案”的原则,因地制宜制定排水立管改造技术方案。如今,各村雨水统一收集进入河道,污水接驳进入市政管网或就地无害处理,黑臭水体不见踪迹,污水横流乱象消除。整治消防隐患,综合治理行动则以完成“5分钟”消防圈为目标,实现对城中村小型、微型消防站全覆盖,对火灾事故做到救早、灭小和“5分钟到场”扑救。
走在城中村内宽阔的柏油路上,不难意识到,城中村整治不仅带给深圳人告别“脏乱差”的获得感,还让居民实现了从“村”到“城”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城市烟火
包容着奋斗留得住乡愁
每当夜幕缓缓降临,从空中俯瞰,山海交融、高楼大厦之中,深圳这座美丽的城市散落着璀璨的星星点点。特区辉煌四十年,这片土地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一个个至今存在了几百年的村落就是最好的证明。
走进福田区水围村,1368国际社区的名字,铭记着这个古老村落的建村年份,烟火气十足的夜间经济,成为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经济复苏的鲜活例证。这几年,福田区政府、深业集团、水围股份公司联手将29栋“农民房”打造成了集“生活+居住+休闲+聚集人才+创业”五位一体的人才公寓,成为900名来深创业青年的“青年之家”,为全市保障房供给体系成功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光明区马田街道下石家村内,村头一口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井被完美保留,井旁的墙面上稍作艺术加工,雕刻着居民生活的场景,撰写着该村的历史,成为网红景点。再看前方是一棵茂盛的龙眼树,树下是石桌石凳,一股浓浓的古朴气息扑面而来。
在南山区海湾新村,这个始于明朝末年的小渔村,历经百年沧桑,见证潮起潮落。在综合治理中,从里到外又得到一次升华。艺术化的风雨连廊,精美的花坛花池,横平竖直的管线,完善的安全设施,使小区显得格外清新祥和。
像这样延续城中村历史文脉的还有南山区渔二村、龙华区白石龙社区、观湖上围村等一大批村落,传统文化和记忆让蝶变的城中村找到历史长河中的坐标,增添了更多居民的归属感与自豪感。
3年来,深圳城中村综合治理始终突出“一村一策”,注重“宜居宜业”双促进,拓展城中村的产业功能,激发城中村产业活力,推动城中村产业转型升级,使“握手楼”重获新生,助力城市建设与发展。
公明下村二排的西柚小镇,原来的56栋普通农民房,重新定位和产业升级后,成为远近闻名的产业空间。该区域目前被植入技术服务、产业办公、创业孵化、科技体验、商务会议五大功能平台,引入清华孵化器、西南政法大学生实践基地、潮酷街区等,可实现年产值5.8亿元、税收3000万元。
龙华区大浪街道、福田区上下沙村、大鹏新区较场尾等等,转变成为一批主题鲜明的服装、商贸、休闲旅游特色小镇,立足本地业态发展需求,建设宜居宜商宜游的新型城中村。“我们希望通过努力,留住水围的故事,让历史文化得到延续传承,留住乡愁、留住城市发展的记忆。”土生土长的水围社区党委副书记庄志荣说,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留在社区工作,越来越多的新水围人,成为这份城市记忆新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深圳之治
越来越多人心中“他乡”已变“家园”
地处福田、龙岗、龙华三区交界,龙华区民治街道民乐村因其交通便利、租金相对低廉,成为很多人的“深圳第一站”。
“这几年民乐村的变化简直是翻天覆地。在这里居住,我们全家切身感受到浓浓的舒适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居民洪波在村内经营一家中医诊所,在民乐村内实现了宜居宜业。
完成十大综合治理任务后,城中村的基础设施、环境卫生得到了“革命性”的跃升,但如何巩固综合治理的成果,成为了摆在城中村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通过优化内部机制、制定相应配套制度,民乐村引进成熟的花园小区物业管理模式,物业管理范围覆盖市容环境、管理秩序、生产安全、消防安全和治安防控,居民感受到了“花园小区”的物管服务。
为解决城中村综合治理后的管理问题,深圳将城中村综合治理与后续长效管理同步推进、同步谋划,以推进更加规范有效的基层治理为导向,着力理顺城中村长效管理的工作机制。3年综合治理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下的综合治理方向,边治理边巩固,以社区工作站和村股份公司为载体,建立健全党建进村工作机制。
在党组织的引领下,一系列活动在社区也蓬勃开展起来,社区邻里艺术节、百家宴、趣味运动会、广场舞大赛等成了民乐村的例牌菜。民乐村还将每年的传统节前一周确定为“帮扶慰问周”,开展邻里守望帮扶志愿活动。党建引领下,像民乐村这样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在深圳诸多城中村内正在形成,成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圳之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观湖街道,率先成立街道党建引领城中村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党工委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强化党组织对城中村建设管理的核心引领作用,以党建为统领,搭建了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村党支部-各个第三方管理机构的四级组织体系,实现资源共享、组织共建、问题共研,为城中村长效治理提供源源不竭动力和坚强组织保障。
党建统领,标本兼治,多措并举,3年来,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城管部门牵头、各部门参与、各区联动,以空前的决心、空前的力度、空前的气势,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没有急功近利,不搞大拆大建,全市1547个城中村全面呈现新面貌,焕发新活力,展示新形象。
如今,城中村综合治理3年行动即将完美收官,安全、干净、有序、和谐的文明新村和幸福家园成为深圳城中村的全新定义。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向全球标杆城市迈进的大背景下,如何看待这场持续3年的城中村变革?这无疑是“顶层设计”与“百姓需求”的契合与呼应。围绕“将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全体市民”的目标,包括城中村整治在内,深圳所作的努力,已经或正在变成市民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四十而不惑,作为一座移民城市,这座美好城市散发出的巨大吸引力和凝聚力,把越来越多人的“他乡”变为“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