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诚相许”特展完美收官
2021-10-11 10:14
来源: 深圳特区报

“丹诚相许”特展完美收官

人工智能朗读:

闭展前一天,观众冒大雨前来观展。

丰富的文献资料


具有深圳本土元素的场景设计


拼图游戏工作坊

10月9日下午,城市笼罩在台风“狮子山”带来的暴雨之中,记者走进何香凝美术馆“丹诚相许-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艺术文献展暨廖安祥捐赠书画特展”展厅,骤急的雨声消隐,展览特别设计元素摩斯密码的滴滴声回响在寂静的空间。这是为期近三个月的展览闭幕前的一天,即便大雨倾盆,仍有观众陆陆续续赶来。

展厅外的茶吧,本次展览项目统筹程斌、樊宁,策展人王一竹、余湘智与记者围案而坐,回顾了展览从策展到如今临近尾声的点点滴滴……

用艺术的形式讲述一段党史

本次展览由深圳市委统战部、何香凝美术馆、嘉应学院联合主办,深圳市叶澄海慈善基金会协办,深圳报业集团支持,于2021年7月15日开展,原计划9月15日闭幕,因观众热情不减,在美术馆公众号留言希望延期,故推迟到昨日收官。

说起策划缘起,何香凝美术馆副馆长程斌表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华诞,何香凝美术馆如何为建党百年献礼、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带领公众进行党史学习,成为大家思考的课题,上世纪40年代发生在粤港地区的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进入他们的视野。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近千名因“皖南事变”在港岛落脚的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处境岌岌可危,然而几个月后,他们却从港岛脱险回到敌后抗日根据地。这便是由周恩来领导部署、由廖承志等组织实施、震惊中外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在这次行动中,参与救助工作的香港商人廖安祥以侠骨丹心、无私无畏得到了众多获救名家的钦佩景仰,他们纷纷以书画作品回馈这位“梅州大侠”,这些名家名作后被无偿捐赠给廖安祥家乡的梅州嘉应学院。

程斌说:“文化名人大营救是中国共产党保护20世纪中国文脉的关键之举,是我党历史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具有岭南地方特色,所以我们以这次事件切入,组织这个展览为建党百年献礼,自7月份开展以来,反响热烈。它的成功主要体现在艺术性和政治性的结合,观众在此既上了一堂生动的党史课,又受到艺术熏陶。”

据统计,展览期间共有近3万人次到场,重要接待达56场次,其中党务学习接待21场,不少基层党组织到此开展“观展学党史”主题党日活动,展览以生动直观的形式拓宽了党史教育途径。

除党员学习外,展览也在更广泛领域引发关注。上到80多岁的老人,下到年轻的深二代,观展后都表示对我党领导下的施救人士不畏艰辛勇于担当的精神、获救文化名人以文墨回馈相和的高雅意趣深受感染。不少观众是从珠三角地区专程而来,或是呼朋唤友携家带口的集体行动。如中国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罗活活从广州组团前来;如耶鲁大学深圳校友会秘书长郑燕所言,因为廖安祥先生是现任深圳校友会会长叶宇翔的外公,校友们来参观在情感上有不一样的纽带。来观展的20多个校友家庭中,不少海归学霸们表示第一次知道这段历史,大家深深感动于廖安祥先生的家国情怀和文人雅士们的丹诚相许,感恩他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艺术瑰宝。

策展人王一竹介绍,廖安祥先生在香港的故交都非常关心这次展览,虽然因为疫情原因他们不能前来深圳,但通过视频直播、内地和香港的媒体报道了解了开幕式盛况。待疫情进一步缓解,会考虑将这个展览开到香港。展览也吸引当年参加施救人士的后人到场,温故父辈那一段艰难而光荣的岁月。

用名家珍贵作品展示中国美术五大流派

此次展览中“爱国爱港侠骨丹心——梅州大侠廖安祥”板块展出廖安祥收藏的郭沫若、吴作人、李可染、刘海粟、启功、钱松喦、娄师白、董寿平、关山月、李苦禅、黄胄、黎雄才等近现代名家作品,合计46件。新中国成立后,这批文化名人不仅在文学造诣上获得了重大成就,在艺术领域也当起了引领者,成为二十世纪中国书画各流派的领军人物。由此,策展人顺势将这批近现代名家作品按画派为分类依据,为观众梳理了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美术的五大流派——京津画派、海上画派、新金陵画派、岭南画派、长安画派。

对此王一竹表示,汇聚中国美术五大流派的最重量级艺术家作品,是此次展览不同寻常的另一重要因素。因为难得有个人能同时拥有这么多书画大家、这么有特殊时代背景的一批藏品,此外一般收藏家都是通过购买获得藏品,而廖安祥先生得到的全是赠品,所以前来观展的文化界人士普遍认为,展览既是反映20世纪后半叶中国美术界艺术风格和流派的一个窗口,也是研究美术史、文化名人交往史的一个落点。

用创新元素把观众带进烽火岁月

本次展览展厅内回响着电报声,是因为当年的营救行动和电报关系密切。更绝的是,它并非胡乱“意思一下”,它就是当年真实的电报内容,并且有根据电报文字剪辑的短片播放。展览的设计者们就是从这些细微之处获取灵感,策展人王一竹、余湘智带领团队做了大量走访、调研、收集工作,以文献资料和馈赠字画为主,结合多种元素,共同打造出一个沉浸式空间,引领观众感知、感悟。

虽然进入的是美术馆,但每位观众一踏进展厅,即能明确意识到这不是一场单纯的美术展,它同时也是一个历史展——

彼时香港汇聚文化精英的原因、香港活跃的抗战文化、营救路线图、人员分工等详实的历史资料渐次铺开,使观众能够很好地了解历史背景;

大量文化名人的照片、当时报刊海报等原件的陈列,带领观众进入1940年代的文化氛围;

在被营救的人员中有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奠基人蔡楚生,为此展厅开辟了一个电影橱窗和一个小型观影厅,放映《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经典老片;

爱国文化人士被东江纵队转移到内地,深圳白石龙是脱险后的第一站,这个板块做了一个场景化布置,白色碎石铺设于展现两侧,天海背景前有高低错落的芦苇,这个创意来自于设计者对深圳城市景观大沙河公园的观察,体现了地域特征……

展览项目统筹樊宁介绍说,本次展览由两部分组成互为呼应,一是梳理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的文献史,二是展示廖安祥先生义举和文化名人们对他的馈赠作品,是新中国成立后对这段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首次以展览的方式进行系统呈现和回顾,因此具有别样的意义。

用丰富活动让市民参与互动

为了让观众在观展中有更深入的体验,设计团队可谓绞尽脑汁。他们在展厅中设置了一条“隐藏的线”,为观众提供摩斯密码纸,有兴趣的观众可以去寻找隐藏在展厅角落的密码。展厅中还摆放有电报训练机,观众可根据墙面的密码指示尝试亲身当一回“营救发报员”。

展览期间,何香凝美术馆组织了3次相关主题工作坊、2场电影分享会、1场学术讲座。拼图游戏工作坊中根据营救路线图制成的拼图卡片,让小朋友们在动手动眼动脑中认识一段革命历史,烙印深刻。10月7日上午,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锦华莅临何香凝美术馆,为深圳观众带来《大时代·电影与人——蔡楚生和他的电影》讲座。本次讲座是“丹诚相许”特展闭幕前的压轴活动,围绕在大营救中脱险的蔡楚生导演的名作《一江春水向东流》和《新女性》,联系关锦鹏和许鞍华导演的电影进行历史回望,探讨大时代、电影和电影艺术家的生命与创作的多重交汇,现场因为观众众多座位爆满,临时增设视频分会场来满足需求。

侠骨仁心,丹诚相许。一场发生于南中国的抗日救亡行动,一段文人志士间的情谊佳话,在举国庆祝建党百年的这个夏天,在大湾区走进公众视野,以它独特的面貌,致敬勇气和艺术,感召心灵。


[编辑:陈昕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