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瓶饮料”。深圳晚报记者吴洁摄
深圳晚报记者吴洁
打着“输液吊瓶”吃大餐,冒烟吃着冰淇淋,食用口红巧克力……近日,深晚记者走访发现,继去年脏脏包、透明奶等网红食品火爆后(详见深圳晚报2018年8月8日A07版报道),随着暑假来临,一些受年轻人欢迎的网红食品又玩出新花样。深晚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商品热销的背后或存在隐患。对此,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应创新网红食品监管手段,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守牢食品安全底线。
“吊瓶饮料”或误导未成年人
近日,一款输液式饮料因其标新立异的喝法、过目不能忘的包装、脑洞大开的创意在某短视频平台走红。深晚记者走访发现,这款饮料在深圳也有售卖。
近日,深晚记者在福田区一家餐饮店发现,商家推出了一款名为“魔法药水”的“吊瓶饮料”。记者观察发现,从外观上看,这款饮料和医院的输液吊袋(吊瓶)十分相似,包括输液袋挂架、输液袋、输液管和流速调节器等。不过,包装上并没有物品名称、生产日期等标识。
该店的店员告诉记者,这款饮料销量很火爆,吊袋里可以装酒也可以装饮料,每个吊袋只能用一次。随后,记者在某电商平台发现,这种“吊瓶饮料”在网上也有店家销售,价格从3元到100元不等。
“打着‘吊瓶’吃大餐,感觉很炫酷。”市民陈女士告诉记者,她花了33元购买了这款饮料,感觉很新奇。不过,不少市民则担心,商家模仿医疗器械外观包装饮料,万一小孩子看到,以后会把输液袋当成饮料喝了。
“吊瓶饮料”是否安全?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在接受深晚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款“吊瓶饮料”迎合了消费者尝鲜猎奇的消费需求,但对未成年人可能产生误导。为了避免对未成年人造成认知上的混淆,“吊瓶饮料”应当加以规范。
对于“商家模仿医疗器械外观销售饮料”的现象,广东华商(龙岗)律师事务所律师苏述超向深晚记者表示,目前国家食品包装方面,并没有强制要求食品外观包装要与医疗机械用品区别开来。他表示,单从模仿医疗器械外观的角度来看,“吊瓶饮料”的生产经营商家并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不过,食品外观包装与医疗器械用品相似,存在使用不当并危及人身安全的可能。依据法律规定,“吊瓶饮料”应当有警示标志或者中文警示说明。
“冒烟冰淇淋”
温度低易冻伤皮肤
无独有偶,今年暑假,一款名为“冒烟冰淇淋”的冷饮成为深圳年轻人的新宠。近日,深晚记者在东门步行街一家饮料店看到,有商家售卖“冒烟冰淇淋”。深晚记者观察发现,市民食用这种冰淇淋时,嘴巴和鼻子会有“烟雾”冒出。
“这是制作冰淇淋的液氮,液氮约零下200摄氏度,用来给原料降温,冰淇淋才能‘冒烟’。”商家介绍道。
深晚记者查询媒体公开报道发现,因液氮冰淇淋冻伤的案例并不鲜见。去年,苏州一位男童将“冒烟冰淇淋”含在嘴里,导致嘴唇粘连而冻伤。
“冒烟冰淇淋”到底能不能吃?深圳市美食文化促进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何静宜向深晚记者表示,液氮虽然无毒,但若是长时间接触液氮或是大量液氮在皮肤表面汽化吸热时,极易造成皮肤冻伤。她提醒,市民在购买此类冰淇淋时,应多加注意。肠道功能较弱的市民,不宜多食此类冷冻食物,否则易刺激肠道,引发肠道功能紊乱。孩子食用时,家长应严格看管。此外,由于液氮温度极低,建议市民食用时,用纸巾、软布包裹,防止皮肤直接接触温度过低的冰淇淋包装而冻伤。
专家建议
创新网红食品监管手段
当前,诸如“脏脏包”等风靡一时又迅速降温的网红食品屡见不鲜。何静宜表示,多数网红食品的生命力并不强,光凭噱头难以赢得回头客。她认为,商家应注重食物的营养及安全,加上适当的营销模式,才是长久之计。她还建议,消费者购买网红食品时,不应盲目跟风,应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念。
朱丹蓬认为,有关部门应该创新网红食品的监管手段,制定相关应急措施或指引,以此建立网红食品的常态化监管机制。“国家的法律法规、行业的指引、企业的自律以及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四个方面缺一不可。”朱丹蓬认为,相关部门、企业与消费者应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链条,为网红食品的食用安全筑起“防护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