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圳以人民为中心,层层筑牢“舌尖上的安全”防线
创食安示范城市让市民受益
深圳特区报2020年01月07日讯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当前,深圳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深圳坚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以食品安全工作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先行示范,大力发挥大湾区与示范区“双区驱动”效应,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市民满意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不断增强市民群众有温度、可感受、可拥抱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市民买菜可以随时送检,82种供深食品“圳品”全面上市,市民满意度幸福感明显提升。
理顺体制机制实现食品安全监管“全链条”
据了解,深圳自2015年9月被国务院食安办确定为第二批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试点城市以来,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食品安全工作各项决策部署,将创建工作作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
2019年政府机构改革,深圳将原农业部门负责的食用农产品种养殖、畜禽屠宰等监管职责划入市场监管部门,实现了食品安全从种养殖到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一个部门的全链条监管,食品和食用农产品检验、检测力量得到充实,从田间到餐桌“一道门、全覆盖、可追溯”的监管体制初步构建。
夯实基层基础做好风险防控“全覆盖”
深圳74个街道每个街道建成一个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室、配备一台快速检测车,率先实现街道级食品安全快检、便民服务和科普教育全覆盖。2018年以来完成快检147万批次,免费接受市民送检7万批次,销毁不合格食品38吨,开展各类科普活动4000余场;对检出不合格食品的经营单位,列为重点巡查对象和高频快检对象,实现风险初步筛查和预警防控。
建设智慧食安监管体系,打造智慧食安“最强大脑”。目前深圳已经建成全国市场监管系统首个智能指挥中心,形成巡查、检测、执法“三网”联动;全市11627家200平方米以上餐厅和学校食堂后厨全部安装高清摄像头,全面推行“互联网+明厨亮灶”,消费者、经营者通过手机扫码查看后厨实时视频,已实现9类违法行为实时抓拍取证,实现食品安全“阳光下作业”。
为有效保障禽肉产品安全,深圳全面实施家禽“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深圳已经完成改造活禽经营档口3000个,全市范围禁售活禽;日均供应生鲜家禽产品超过32万只,占全省销售总量的60%以上。深圳严打非法养殖、私屠滥宰等违法行为,妥善应对“非洲猪瘟”,对屠宰企业和生猪批发商户补助994万元,猪肉市场供应平稳,未发生和传入疫情。
汇聚各方力量推动食安工作“全参与”
近年来,深圳坚持“最广泛的参与”,汇聚民意民智,整合各方资源,形成社会各方良性互动、理性制衡、有序参与的社会共治格局,推动食品安全共建共治共享。
深圳建立的食品安全工作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常态化监督参与机制,2015年9月以来举办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季度座谈交流活动16次,成为食品安全监管领域倾听民意、广纳民智的重要平台。
深圳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监督。深圳出台了《深圳市食品药品安全志愿服务管理办法》,成立深圳市食品药品安全志愿服务队伍,注册食品药品安全志愿者1万多名,为监管部门提供活禽非法交易等违法线索226宗,成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重要力量;实施“吹哨人”制度,鼓励业内人士积极举报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最高奖励60万元。
深圳全面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与风险交流:组织媒体开展“星期三查餐厅”“9号查酒”“食安探源”等阳光执法宣教行动;联动52家社会机构走进居民生活小区进行“社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建设,开展食品抽检信息推送、现场检测、食品安全工作坊体验、主题培训、科普教育等活动,覆盖全市超过60%的社区。
对标最优最好提升市民食品安全获得感
近年来,深圳加快构建供深食品标准体系:通过研究制定严于国家标准、不低于香港规例要求的供深食品团体标准,发布300余项供深食品标准及系列评价细则,对330个重点产品构建全链条标准体系;打造供深食品“圳品”品牌,已有82个品种的“圳品”贴标上市。
学习新加坡、香港先进经验,深圳以社区居民、工业园区和产业园区的员工为主要对象,规划建设安全卫生、邻近方便、价格实惠的熟食中心,目前已有13家投入运行,出品价格比市场低约10%,日均用餐人数达1.2万。(记者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