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微生物实验室主任李凤琴6月20日表示,包括海鲜在内的所有食物不会感染病毒,但是可能存在着被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的这种可能。
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当天召开疫情防控第127场例行新闻发布会。李凤琴在发布会上表示,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明确,经过呼吸道和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没有发现通过食物传播新型冠状病毒的报道。
值得关注的是,北京新发地市场的三文鱼案板被检测出新冠病毒后,香港大学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以及流感研究中心主任管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冠病毒通过冷链传播进来的可能性最大,欧美很多屠宰场都暴发了新冠肺炎疫情,如果真的经由冷链传播,并不是新鲜事。”
鲜奶、进口牛排……随着冷链技术的发展,过去难以跨越距离的生鲜、冻品等已经变成了居民日常的盘中餐。病毒经由冷链传播已不是新鲜事。那么,目前我国冷链运行状况如何呢?
“冷链强调的是从生产源头到最后消费环节的全程冷链管理。以北京市场为例,90%以上的肉类、海产品都是经冷链加工或是经冷链运输的。”中国制冷学会副理事长兼冷藏冻结专业委员会主任刘长永21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整个食品冷链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果蔬类,一类是冻品类。
蔬果采摘下来后,应该迅速分拣、预冷、冷藏,再进行冷链运输,继而运到消费地冷藏,最后通过冷链环境下的配送,递到消费者手中。
刘长永告诉记者,目前我国果蔬类要实现全程冷链的一个比较大的缺口是在果蔬的源头,也就是果蔬产地。“我们也叫‘最先一公里’,即最开始的果蔬类预冷和储藏,缺口比较大。”
相比果蔬类“最先一公里”的问题,冻品类冷链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断链和无法保证全程冷链达标,而且问题还比较突出。
刘长永举例说,我国规定冻肉制品应该储藏在-18℃的环境下,温度波动为正负1℃内。但有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省电,冷库温度波动范围远远大于这样的幅度,很多储藏冻肉的冷库温度都升到-12℃了,还没有用制冷机降温。“因为开机就要增加电费成本,在这样的温度波动下,影响了肉的品质,也带来了食品安全风险。”
再比如,一些冻品的运输车辆就是普通货车,或者是没有机械制冷的保温车。有些装了机械制冷的冷藏车为了省电或者省油,车内温度不达标的现象也很普遍。
“食品冷链缺少监管措施。”刘长永总结。
在刘长永看来,随着大数据、物联网、5G等技术发展,要从技术上对整个冷链过程进行监控和有效管理并不是难题,最关键的是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我国现在还没有建立起包括冷链食品在内的食品追溯体系,这也是食品质量缺乏保证的原因。”
让刘长永高兴的是,2019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组织修订了《冷藏冷冻食品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稿提出:冷藏冷冻食品销售者、贮存者、运输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相关经营活动,保证冷藏冷冻食品安全,诚信自律,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我觉得随着相关措施的落实,冷链食品的安全性才能得到更有效的保证。”刘长永同时表示,近些年我国把冷链建设提到了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加大了政策上的扶持力度和投入。“经过政府、相关企业及广大消费者的共同努力,我国的食品冷链水平必定会得到比较大的改善,食品安全也会得到进一步的保证。”(记者陈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