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湖到珠江——中国美术学院美育活动进入深圳校园
2021-12-24 16:46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从西湖到珠江——中国美术学院美育活动进入深圳校园

人工智能朗读: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1年12月24日讯 近日,在宝安区的华一实验学校的操场上,多出了八个很酷的银色大盒子。“这就是聂卫平最有名的棋局啊!”“没想到鲁迅不仅是文学家,还是设计师!”“这些锤子都是出土文物吗?”好奇的同学们围着盒子热烈地讨论起来。这些盒子可不是简单的装饰物,而是一场由国家艺术基金支持、中国美术学院和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经典艺术进校园”展览活动的中的展柜。

这一展览发起于2019年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人民的纪程——主题性与纪念性雕塑大展”,在经过了以“人民形象”为主题的杭州站、以“童年塑记”为线索的上海站和以“塑人-塑史-塑风”为脉络的北京站之后,在2021年末,以“雕塑中国人的故事”为主旨,来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深圳。本次深圳站将以宝安区华一实验学校为起点,为全校师生带来一场既厚重又生动的雕塑艺术鉴赏展,并将于2022年在深圳各区的校园内进行巡展。

展览将从沈文强的《孺子牛》、梁明诚的《新娘》、程曼叔的《少女头像》、张得蒂的《日日夜夜》、王卓予的《提水少年》、杨奇瑞的《棋圣》、班陵生的《林风眠坐像》以及张克端的《冬季草原》这八件在近现代中国雕塑史中有着卓越审美的经典作品出发,以著名的文化史学家瓦尔堡的《记忆女神图集》作为内容呈现的方式,将不同类别,但与雕塑共同指向 ⼀个形象符号的视觉资料进行组织与整合,并在为展览特别设计的盒子中呈现出来,是一场结合了雕塑、摄影、绘画、档案、道具等多样化内容的小型展览。展览希望能够展现艺术家的情志以及关于日常审美的图景,以丰富可读的方式,将艺术的感受力带进大湾区的校园。

12月20日,展览组的几位老师带着华一实验小学104班、301班的小朋友们来到展柜前,以生动的方式为他们讲解了展柜中的内容:从雕塑的主题与形象,到人物的衣着和动态,再到雕塑工具的使用和雕塑材料的加工方法,老师们通过实物展示和现场示范,以轻松有趣方式带领孩子们走进雕塑的世界。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不同材料之间质感的差别,老师们先是通过敲打金属、石膏、塑料和木头时不同的声音,让孩子们体会不同材料之间的差异,又通过触摸的方式让他们感受泥、木和塑料之间区别。现场的小朋友们十分积极地参与了互动,纷纷大呼有趣。在导览结束之后,老师还给小朋友们布置了“作业”:观察并寻找生活中的雕塑,并试着了解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将今日所学真正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老师给孩子们讲解展板上的内容

结束了小学部热火朝天的导览之后,老师们又将雕塑带进了幼儿园的教室中,通过画图、实物讲解和游戏,让这群“小小朋友”体验了雕塑不同材料间的区别,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雕塑”,并了解雕塑制作的工艺与流程。课堂中,小朋友们踊跃参与的模样,让人不禁展开遐想,这小小的教室中,是不是也能出几个雕塑家呢?

老师给幼儿园的孩子们上课

翌日,老师们再次来到华一校园,为小学部104班的学生们带来了一场以“给老师塑像”为主题的泥塑体验课。课堂中,老师先是一步步引导孩子该如何观察他们的模特,后又鼓励他们大胆动手,释放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们也都“各显神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表现他们眼中老师的形象。有的为老师做了蝴蝶结,有的为老师带上耳环,有的给老师换衣服,有的给老师戴眼镜,气氛十分活跃。在课堂结束时,大家都兴奋地捧着自己的作品,与老师、同学们分享着创作的喜悦。

孩子们和他们的作品

一堂九十分钟的泥塑课或许有些短暂,但它却让孩子们地体验了雕塑的创作过程,引导他们观察身边的世界,并通过自己的手将他们看到的世界表现出来。不仅如此,通过老师的引导,孩子们还了解了雕塑家的创作思路,感受了艺术家在创作时,将自己脑海中的想法一步步实现的过程,这些经历和体悟都是弥足珍贵的。它们能在孩子们心中埋下“美”的种子,帮助他们养成一双能够看见美的眼睛,学会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发现美、创造美。

课堂结束后,老师和学生合影留念

活动方表示,中国美术学院作为由蔡元培一手创立的高等艺术院校,在创立之初就以促进社会美育为宗旨,90年间,虽数易其名,但这份以社会之美育作为己任的使命感,在中国美术学院近的历程中代代相传,流淌至今。这次走进校园里的展览——《雕塑中国人的故事》,是国美人在推动社会美育上的又一次实践,也是将美育带进校园的成功尝试。

[编辑:陈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