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中国人的故事——「人民的纪程」主题性与纪念性雕塑大展深圳站启动仪式
2022-01-04 13:28
来源: 深圳新闻网

雕塑中国人的故事——「人民的纪程」主题性与纪念性雕塑大展深圳站启动仪式

人工智能朗读: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1月4日讯(记者 陈彬)2021年12月31日,“雕塑中国人的故事——「人民的纪程」主题性与纪念性雕塑大展”深圳站,在深圳市宝安区华一实验学校拉开帷幕。本次展览由国家艺术基金特别支持、中国美术学院和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承办。展览开幕式在华一学校的阶梯教室举行,由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老师、深圳当地知名策展人以及来自深圳各个学校的美术老师共同参与。

作为“深圳市经典作品进校园”系列活动之一,本次展览以华一实验学校为起点,将与八件在中国近代雕塑史中有着卓越审美的经典作品相关的视觉资料,以八个“盒子”的形式走进校园,为全校师生带来一场既厚重又生动的雕塑艺术鉴赏展,并将于2022年在深圳多个学校进行巡展。

开幕式上,首先由深圳市华一实验学校董事长谢红鹰致欢迎辞,她表示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一直是华一实验学校的工作重点之一。为此,学校还设置了硬笔书法日课,希望孩子们能在日常中感受艺术。

随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潘晓蕾发表致辞,她提到“以美育代宗教”、“以美心唤人心”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建校理念,而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也是当下中国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次展览便是一次推进社会美育的成功尝试。在谈及雕塑与美育的关系时候,潘书记这样说到:“美育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一种生命塑造,它激发美感、挖掘潜能、彰显智慧。雕塑艺术的美是物质与技艺相统一,造型与观念相融合、概括与寓意相结合的美,是具有恒久生命的高贵而单纯的美。”她希望同学们能从展出的雕塑形象中受到启迪,展开联想、想象,直至体验、创造,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潘晓蕾发表致辞

在此次开幕仪式上,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余晨星代表中国美术学院向华一实验学校捐赠了一尊经典中国人形象的教具作品——程曼叔先生的 《少女头像 》。启动仪式上,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桂娟、深圳树宝安区教育局副局长吴永明与潘晓蕾书记一起宣布“深圳市经典作品进校园”活动正式启动。李桂娟院长表示希望能与国美携手,共同研究和推进大湾区基础教育中的艺术教育,促进美育在深圳的发生与深入。

出席启动仪式的嘉宾还有深圳市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彭茂发、深圳市宝安区教科院体卫艺部主任白姗、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办公室副主任陈惠茹等。

在仪式的最后,余晨星教授、著名策展人郭晓彦、刘元捷教授、策展人刘潇和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任黄宏武一起展开了一场关于美育的发生、美的认知与传播、孩子的“感受力”以及校园美育的生动讨论。首先,由刘元捷教授以“谈美,谈感——雕塑作为一种认知的方式”为题,以本次大展为案例,为雕塑该如何作为美育发生的载体来帮助大众体会美、感受美提供了一种答案。而后,策展人刘潇则从自身专业出发,分享了中国美术学院在艺术教师培训上的经验。

论坛现场 左起黄宏武余晨星、郭晓彦、刘元捷、刘潇

在被问及如何做好初高中和大学美术教育的衔接时,余晨星教授认为保护和培育孩子的好奇心十分的重要,他强调好奇心是人的本能,所有的创造因它展开也靠它维系,它既是引燃创作的导火索,也是让人保持创作动力的燃料。当谈及如何让“美”在社会中传播,在校园中落地时,前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首席策展人、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副馆长郭晓彦认为要充分发挥城市中各种艺术机构的作用,如果学校能够与艺术机构联动并探索出一套完善的模式,那么不仅可以提高艺术机构的公共服务能力,也可以帮助学校发展美育,实现两者共赢。

在2021的最后一天,以此次开幕式为契机,开启2022的艺术最高学府在大湾区美育实践的进程。

作为“ 「人民的纪程」——主题性纪念性雕塑展巡展”的第四站,展览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深圳,秉承“让美育在校园中持续生长”的美好愿景,八组雕塑以“记忆盒子”的形式进入校园,引导孩子们获得雕塑作品中的艺术体验。通过近距离的观看和赏析,感受优秀艺术家的创作情志和艺术风姿,也在当代少年们的心灵中,播种对新中国历史感觉的文艺视角。

来自各个学校的美术老师在参观展览

展览从沈文强的「鲁迅」、梁明诚的 「新娘」、程曼叔的「少女头像」、张得蒂的 「日日夜夜」、王卓予的「提水少年」、杨奇瑞的「棋圣」、班陵生的「林风眠」以及张克端的「冬季草原」这八件体现近现代中国雕塑中有着卓越审美的经典作品出发,以著名的文化史学家瓦尔堡的《记忆女神图集》作为内容呈现的方式,将不同类别,但与雕塑⼀同指向同⼀个形象符号的视觉资料进行整合,形成视觉化的记录和组织,希望能够展现艺术家的情志以及关于日常审美的图景,以丰富可读的方式,将艺术的感受力带进南中国的校园。

为了让展览能更好的深入校园,本次展览设计了特制的展盒,可移动的设计以及金属结构,让展览能以一种“可近”的方式在开放的校园环境中存在。除此之外,详实的图文介绍,立体生动的浮雕以及丰富多样的道具,为孩子提供了多种进入雕塑的世界的角度。

主办方表示,“美育”这一星火,在国美人手中代代相传,让国美人在中国艺术教育之路上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国美之路。而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专业,作为从建校设立的系科,发展到如今的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在雕塑与公共艺术的教育与创作研究上传承不怠,探索不止。这次展览以“雕塑中国人的故事”为主题,以“经典作品进校园”的形式,走进深圳的中小学校园,就是学院以“美育普惠大众、营造大美之境”为己任的一次有力实践。

雕塑作为一种与公共空间联系最为紧密的造型艺术,它以一种可看、可感、可触碰的存在,让观者能用一种直接的方式去感知其背后蕴含着的关于线条、色彩、形体、结构等各种形式美。因此,雕塑在提高个体审美、推动社会美育上,有其独特的作用。这对刚开始摸索这个世界的孩子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感受美、认识美、进入美的方式。

本次展览以雕塑为切入口,以雕塑、摄影、绘画、档案、道具等多样化的形式,试图唤起孩子们对生活,对艺术、对自然的感受力,引发他们对于文化史、近代史、中国人形象的思考,从雕塑里感受历史脉络中关于中国人形象的“变”与“不变”。同时期望通过八种不同的类型的雕塑形象,及其背后一系列关于雕塑-形象-文化史-近代史 -中国人形象等跨学科跨专业的展示,能将艺术家在个体经验与历史潮流中挖掘创作能量的过程可视化,将雕塑中凝结着的历史情志传递给观者,让它们得以新时代重新发根,长出关于“美”的果实


[编辑:陈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