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深圳要闻>

“深圳质量”新标杆

条评论立即评论

“深圳质量”新标杆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新闻网讯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众)兔年岁尾,12月2日召开的深圳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会透露一组具有比较意义的数据。

既有经济总量将首次突破一万亿元、进出口总额有望突破4000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突破3500亿元等宏观发展指标,又有前10个月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4万元,同比增长12.5%、CPI预计全年将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等可喜民生统计。

数据是观察、理解和记录重要变化的窗口。通过这扇窗口,可以看到深圳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线”,以“深圳质量”新标杆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等不一样的跨越和风景。

战略的跨越

观察“深圳质量”,首先从战略着眼。

2011年对于深圳而言,具有多重角色和使命叠加的特质,它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举办之年,同时是全面实施“深圳质量”城市发展战略的第一年。在世界经济充满动荡、国内经济充满挑战的大格局下,经济社会发展“开门红”,充分体现了战略创新的驱动力和影响力。


过去30年,深圳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深圳速度”,打造了全国领先的“效益深圳”,为迈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现在,深圳站在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新一轮发展必须以新理念引领发展,以新标杆指引方向,这个新理念就是以质取胜,这个新标杆就是“深圳质量”。“深圳质量”蕴含继承发展的逻辑,反映主动竞争的自觉,体现全面协调的要求,指引破解难题的路径。

今年1月,深圳决策层明确提出,要把速度、效益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实现从速度优先向质量优先转变,从注重经济增长向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作为引领特区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新鲜出炉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将“深圳质量”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核心理念。

经济社会发展数据放在“深圳质量”的天平上,可以看到平衡、稳健、优化等刻度,指向经济更有效益、民生更为幸福、文化更具品位、城市更富魅力、生态更加美好等丰富鲜明的科学发展新内涵。

首先,GDP追求发生新变化。不少人注意到,深圳主动将“十二五”时期GDP增速预期目标下调为10%,凸显决心和信心,与此同时,单位面积GDP产出、单位GDP能耗水耗、GDP的产业构成,成为更受重视的新内涵。把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低碳发展、和谐发展落到了产业和经济的深厚土壤,让人看到经济总量将超一万亿历史突破的质量底蕴。

其次,城市发展趋绿深绿。用更低的资源成本、更少的能耗投入,创造“深圳质量”。在去年万元GDP能耗和水耗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和1/10较高水平上,今年又有新突破,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一组数字耐人寻味:要素投入指标之一的工业用电量增幅5.6%,而体现产出指标的GDP增长超过10%,工业用电增幅远低于GDP增幅。另一佐证是,深圳高新区单位面积产出水平超过台湾新竹科技园,其年度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0.121吨标准煤,约相当于全市GDP平均能耗的24%。坚持以质取胜,追求更高的物质文明,数据让人读懂背后的生态价值。

关涉民生数据增幅,则表达着“深圳质量”的海拔高度。一是1至10月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4万元,同比增长12.5%,比GDP增幅高出2.5个百分点;二是10月份CPI同比上涨4.8%,分别比全国、全省低0.7、0.5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将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同时,全年市级财政对民生和一般公共服务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达到83.4%,比去年提高3.1个百分点。


结构的跨越

观察“深圳质量”,可以由结构入手。

发展经济学有一个基本理论,经济发展不仅仅指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还包括社会为之奋斗的主要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价值观。这是一个关乎稳健性、效率性、协调性、创新性、持续性、包容性等的宏大结构。体现在经济结构上,人们常用一个词汇:优化。

兔年的经济结构优化,呈现“六个高出”——1至10月份,生物、互联网、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高出GDP增速11.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速高出工业产值增速7个百分点;社会投资增速高出政府投资增速24.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出GDP增速7.8个百分点;出口总额增速高出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速26.1个百分点;工业产品内销额增速高出外销增速14.2个百分点。

深圳的经济结构像一把上好的紫砂壶,烧结成的是石榴状而非玻璃状,能透气会呼吸,形成涵养香气的茶垢,最直接地保证了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又好又快行驶。

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例,1到10月累计达2883.53亿元,同比增长17.8%,占GDP比重接近三成,为10年来较高水平,全年将突破3500亿元,成为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引擎。而2008年之前,深圳的增速一直低于GDP增速,“瘦马”成为“壮马”,表明内需市场和消费能力的正向变化,夯实了“深圳质量”的市场基础。

外贸出口呈现出结构更合理的趋势。上半年,深圳港港口货物吞吐量下降0.8%。而全市进出口总额却增长38.4%。其中,出口总额增长39.6%。一降一升中,反映的是深圳出口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全年出口总额将超过2300亿美元,让即将戴上“出口19连冠”的深圳拥有一副好体质。

投资结构方面,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有望突破2000亿元大关,带动性强的高水平大项目频频发力,如国家超算深圳中心、长安标致、华星光电、中芯国际等。“十二五”时期我市确定了353个重大建设项目,涵盖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城市更新、保障民生等领域,去年以来已分两批集中开工建设了120个项目。

“早莺争暖树”,这是人们形容引进外资的常用词,在城市和产业结构中,总部已成深圳的代名词之一。据统计,今年前10月,仅深圳与世界500强企业和境外大型企业签署合作项目就达21项,总投资额约33亿美元。已有18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深圳设立了分支机构。与此同时,将总部设在深圳的大型公司接近400家,这一数字与北京、上海不相伯仲,深圳在总部经济的这轮竞争中稳居“第一集团军”位置。

而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宏大叙事是——深圳以自主创新为核心,进一步巩固了三次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战略性调整趋势。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0%。

善于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中见微知著、准确研判,更加善于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看清规律、把握先机,不断增强在新形势下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深圳,在路上。


能力的跨越

观察“深圳质量”,必须从能力开始。

自主创新,是创造“深圳质量”的战略基点和内在动力,从市场竞争中形成和扩张的这种能力,在兔年的跳跃步调中持续向前。

“速度”向“质量”的跃升,是历史使命所托。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作重要讲话,鼓励深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调自主创新是根本,培养人才是关键;温家宝总理提出要“用创新赢得尊严”。在《珠三角规划纲要》中,37项目标值一半以上与自主创新内容相关。

“速度”向“质量”的跃升,是科学发展所系。深圳决策层遵循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规律,以“深圳质量”的新标杆指引方向,形成“高、新、软、优”的产业特色,打造高端化、集群化、总部型、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探索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

数据佐证。1至10月份,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9568.6亿元,同比增长18.1%;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达9718件,同比增长19.3%;PCT国际专利申请量6101件,总量占全国的49.1%,连续8年位于全国第一。同时,招研引智取得丰硕成果,全年新增5个科研团队、2名专家分别入选广东省第二批海内外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拥有的科研团队、领军人才分别占全省的28.1%、18.8%。

低调、神秘而又非常重要,高级设备、高层人才而又高端引领,这是什么呢?深圳会告诉您这是自主创新的“摇篮”——重点实验室。即将过去的2011年,深圳以新建27家重点实验室的超常规速度和布局不仅刷新了年度纪录,而且把全市的存量规模上升到120多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将增至4家,初步形成一个根深叶茂的源头创新群落,大大提升深圳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而华为、中兴、华大基因研究院、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等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瞄准世界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国家队。

全球视野,一直是深圳高科技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近几年来,巨大的变化是来自深圳的自主创新产品和品牌开始成为全球市场的常客。从全球视野到全球市场,廖廖几字之别,反映了提升质量、转型升级的向上身姿。2010年全球手机总出货量14.25亿部,而深圳手机,竟然占到四分之一。全球电信业投资一片低迷,华为上半年销售额却高达150亿美元,同比增长11%,与全球老大爱立信仅有一步之遥。

高交会是一扇认识的窗口。跨越两个世纪,迈入第13个年头,高交会上唱主角的,包括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且呈现出一种“上攀高峰、下接地气”的大格局。深圳将生物、互联网和新能源作为深圳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到2015年打造成为6500亿元产业规模的高技术支柱产业。上半年三手联弹,互联网产业实现增加值655亿元,同比增长21.4%;生物产业实现增加值74.3亿元,同比增长26.1%;新能源产业实现增加值117.7亿元,同比增长19.8%。这是决胜未来的增速。


城市的跨越

观察“深圳质量”,应该从城市落笔。

城市发展质量是一个综合体,它既是发展的空间载体,又是成果的接受主体,更是“深圳质量”耸立的起标。以此来观察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具有更开阔的视野。

先看整体跃升。深圳树立“以城市发展引领各项事业发展”的新理念,以现代化城市发展来引领现代产业、引领现代生活、引领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从经济特区到国际化城市的转变,大大提升了综合竞争力。一方面,制订出台《关于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决定》,另一方面,抓住举办大运的重大机遇,坚持“办赛事、办城市”,“以大运促大变”,推动城市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

先看数据。城市轨道交通二期、广深港客运专线、深圳北站、深圳机场二跑道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对300多条主次干道、4400多万平方米、15000多栋房屋的建筑立面进行刷新和改造,实施1608个城中村综合整治项目,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污水处理能力比2005年提高1.2倍,污水处理率从36.7%提高到95%,污水再生利用率从不足1%大幅提升到30%。

还有气势磅礴的动作——深圳规划确定了353个重大项目,总投资7150亿元,未来五年计划完成投资4320亿元,其中60个被确定为标志性重大建设项目,涉及战略规划区域、城市发展单元、产业基地、总部基地等12大领域,体现了深圳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路径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

特区一体化是创造“深圳质量”的基础,事关深圳长远发展。年初,政府安排投资337亿元用于特区一体化建设。以举办大运会为契机,深圳全力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大运会前178公里线路投入运营。

“腾笼换鸟”,深圳以质取胜,提升了空间质量。蛇口网谷,原来每平方米产值不到1000元,升级改造后不到一年产值翻了20倍,突破2万。初步统计,纳入深圳旧工业区改造的项目,按2010年数值测算产值约255亿,改造后按规划方案预估,总产值翻4倍。至2015年,将完成600万平方米创新型产业用房建设,产业用地土地整备面积31平方公里,旧工业园区改造升级20个,建成配套完备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1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11个,建设先进制造业工业园区20个,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产业转型升级空间载体。

前海走上前台。15平方公里,在国家级开发区中面积最小,立足高端引领,坚持项目品质,注重企业软实力,规划将在10年内形成2600万平方米的建筑体量,达到以国际化人才为主体的80万从业人员的集聚规模。一年以来,许多世界知名服务业企业慕名而来,截至今年6月底,已经明确意向投资金额的重点项目累计11个,意向投资金额达585.5亿元,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物流领域。这里,将是特区中的特区、“深圳质量”的标兵。

 

[责任编辑:黄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