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接中外,沟通世界。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开幕音乐会在深圳音乐厅举行,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波兰、哈萨克斯坦、斯洛伐克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音乐家与深圳交响乐团组成“一带一路”节日交响乐团,共谱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和谐共生、和睦共融的华章。音乐会拉开了为期23天音乐季的序幕,从3月25日到4月16日,来自近30个国家和地区12个艺术团体的700多位中外艺术家,将带来16场各具特色的国际精品演出。(3月26日《深圳特区报》)
中国所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得到了100多个国家的响应,除了在经济领域方面合作开展得红红火火,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互鉴也在不断深入,各式的艺术节、文化类活动相继举办。深圳在全国率先举办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国际音乐季,是对“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进一步丰富,以音乐艺术为纽带,推动沿线各国文明互鉴和民心互通。
举办包括国际音乐季在内的人文交流活动,实际上是对“一带一路”建设中文化先行理念的体现。“一带一路”不只是一个空间概念和经济合作战略,更是一个建立在历史文化概念基础之上的文化影响力范畴,是用文化将历史、现实与未来连接在一起而成为中国面向全球化的战略架构。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有着良好的历史传统。古代中国许多物质文化和发明创造经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对促进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近代西方天文学、数学和医学等知识,也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开展丰富多彩的现代人文交流活动,既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也有助于夯实现代“一带一路”合作的民意基础。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当代社会,国际和地区之间在诸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都包含着文化的元素,文化上的相互理解是基础和纽带,如果文化上存在差异和误解,就会对其他方面合作产生巨大障碍,甚至会形成“修昔底德陷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有四种文明、上百种语言并存,文化上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如果不能在文化上建立深层次的互信、互联与互通,就很难实现“一带一路”倡议所寄望的“五通三同”目标。
由于多文明多语言所造成的巨大文化差异,要想实现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难度更大。作为倡议方和东道主的中国,必须要从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努力架构起沟通世界的文化桥梁。音乐作为全世界唯一不需要翻译的语言,无疑是可以在不同文明、不同语言之间探寻共同的最佳方式。音乐的沟通和感染,是能够沁入心脾、穿透灵魂的。在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上,各国音乐家共同唱响和协奏“一带一路”的美妙旋律,用音乐来表达对“一带一路”的美好祝愿和各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促进彼此间的文化认同和互信尊重。
在开幕音乐会上,我们听到了中华文化的自信之音,一曲唢呐独奏《百鸟朝凤》演绎传统乐曲与交响乐的合鸣,一首男高音独唱《<临安七部>之一——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唱出了最美中国风;我们听到了东西交融的协奏之音,印度的西塔琴与西方的交响乐洋溢出的异域风情,加拿大女高音唱起中国歌剧《白毛女》的别样情调;我们听到了百人合唱的洪钟之声,由中国、加拿大、保加利亚四位歌唱家领衔,深圳和香港、澳门代表组成的百人合唱团,用激情澎湃的宏伟乐章颂出了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一带一路”深邃内涵。
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开启了人文交流的新篇章,也为即将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奏响了美妙的前奏。悠扬在深圳上空的动人曲调,正是为“一带一路”广阔前景和美好未来击节而歌,我们期待着音乐的精灵舞动起更加曼妙的英姿,吸引沿线各国人民都能步入文化交流合作的大舞台中携手共舞,让“一带一路”中文化包容的底色更加鲜亮。(南方网胡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