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彼得•圣吉现场分享摘要: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准备
1996年、1997年经常去香港向南怀瑾老师学习,南怀瑾曾经说过,当中华文明处于一个非常顶峰状态的时候,往往孩子们是这个社会当中最重要的成员,而教师则是最为尊重的一个职业。我想他其实背后想表达的意思是,当我们这个社会把专注力放在孩子身上的时候,其实我们是在关注未来。一个健康的社会在于我们如何去平衡我们对于长期的思考和我们对于当下的关注。当你去跟孩子对话的时候,你会意识到这个未来是非常真实的。因为当我们真正与孩子去对话的时候,其实是我们与未来相遇的时候。
现在教育里面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最大挑战就是我们没有愿景,我觉得教育这样一个领域来说,它跟政府、商业是非常不一样的。我们的人生可能不同,我们可能受了不同的职业教育,做不同的工作,在不同的领域努力着,但是我们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在我们非常年轻的时候都上过学。我们都能够非常深刻记得,我们是一个小孩子,在一个课堂里、在一个学校里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所以我们在学校里所经历的,它既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段历程,它塑造了我们的人生。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学校的网络,我们叫系统学校,在过去的20年当中他们都致力于系统思考的推广。在这些学校当中有一个非常核心的特点,就是当老师去判断自己教室的时候,他觉得这个教室就是一个系统,所以在这个系统里面不仅仅是只有一位老师,而是有几十位老师,除了这一位老师,其他的每一个学生都是老师。
学生非常喜欢,他们的参与性非常高,也因为他们互相去教。当我们需要去教另外一个人的时候,我们的学习就更深入。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都会非常关心孩子们的情商这方面的问题,孩子们通过互相教的过程,要了解针对不同同学学习速度和方式都是不一样的,如何能够更好地支持对方,了解对方的特性,这就是情商教育的一个部分。 很多时候我们会混淆创新和科技的关系,当我们谈到创新的时候,很多教育相关的人士会觉得创新就意味着给孩子很多高科技的东西,比如说给他们iPad,让他们能够有科技和网络的资源。我觉得这是我们社会当中面临的非常大的一个挑战,就是我们把创新等同于科技。其实创新真正的含义是创造新的价值的源头,是找到做一个事情新的方式,而这种新的方式会创造出极大的价值出来。这个时代的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所以如果让大家按照以前的方式去学习一些老师要求他们学的,用老师要求的方式,并且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去学习,其实他们已经看不到这样的意义了。即便是非常小的孩子们,其实他们都意识到周边的世界面临着非常尖锐的挑战,而这个挑战是他们所在的学校里面和学校教育所忽略的。
要当一个老师,就要成为一个预言家,因为你不是在为你的学生、为今天来做准备的,你肯定不是说帮他们去准备一个你成长的那个时代的环境,你想要为什么样的他们的未来准备呢?那个未来可能是你想象不到的一个未来。
有个教育创新的一个关键,如果我们考虑学生25年以后、50年以后、75年以后,也就是我们的学生他们的一生的未来。50年之后我们的社会最需要的会是什么?50年之后中国将要面临的最巨大的那个挑战,美国将要面临的那个最巨大的挑战,或者说我们整个工业化时代的社会所要面临的最巨大挑战是什么?我觉得这个是对教育来说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教育跟其他任何一个商业、政府这样的机构所不同的,就是在于教育能够真正的塑造未来。过去150年里,全世界的教育就是把下一代放在一个工厂化的环境里,因为那个学校体系就是完全的从工厂生产的体系当中借鉴过来的,所以那样一个设置不是关于我们作为人的一个发展,它也不是关于如何支持人的进化和成长去应对社会上最为挑战的问题,所以一开始这些学校设置出来的目的非常的单纯,就是为工厂去提供劳动力,但是100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会去工厂的流水线上工作,就算去到今天的工厂也是这种现代化的,跟100多年以前的工厂非常不一样。我们就发展出了这样一个模型,这个模型有一个核心的理念,两个专注的理念,它有三层主要的变化,这个核心理念是什么呢?就是万物互联,学生们需要去理解这个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相互关联的,所以他们需要去了解自己的每一个行为其实都会影响到地球上其他的人,同时别人的行为也会影响到自己,当然这不是什么新的想法,其实是一个古老的想法,在我们传统的中国智慧当中这样的互联性其实是有着非常深刻的阐述,比方说在自然中没有任何一个东西是孤立存在的,参与我刚才讲的这个教育复兴过程当中,一个核心的理念它发展为两个聚焦领域,第一个领域是在课堂当中,就像我刚刚举的教代数这个创新的方法,因为任何的变革,教育理念的创新离不开《教学法》大纲中的设计,也就是说学生们在课堂里有一个什么样的学习体验,这是一个领域。
第一个领域是课堂,第二个领域就是在课堂之外更大的支持系统,也就是说学校的文化,因为我们在商业界的组织里工作的经历教给我们很重要的一点,真正的创新能够发生,它一定有这样的文化做支持,在这样的文化当中是包容的,是允许有失败和允许有错误发生的,所以是不是有这样一个文化支持到教育的创新,是教育工作者要关注的第二个重要的问题。也就是说你想让教育领域发生创新和改变,你必须要有课堂的创新和改变,但是当你没有文化层面支持的时候,课堂的改变是难以为继的,所以课堂和教育文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所以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学生们实际上去学的是三个层次的互联性,因为作为人其实我们都生活于、存活于这样的互联网络当中,也就是说我们有三层系统在这里面,第一个是身心系统,我们的头脑,我们的心,我们所讲的这种系统性、互联性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得以展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样一个身心整合的系统。我刚才提到在工业文明时代下产生的教育,这种教育特别关注的只是我们身心系统当中头脑的部分,所以在学校里我们总是在强调的就是你够不够聪明,但如果我们只能在头脑的层面去教育,而没有在心的层面去教育的时候,这个人可能不会很开心、不会很幸福。
第二个是社交系统,就是这种社交的、社会的、互动的现实,家庭、友谊、团队,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第一个以及最真实的系统,就是我们的家庭系统,第三个层次的系统是指我们身处的更大的系统,包括生态系统,包括社会,所以在这个工业化时代下的教育,很多时候我们都忽略这个,这种忽略其实带来了悲剧性的结果,森林不再是森林,森林是什么呢?森林就是我们采伐原木的资源,我们也忘记了其实土地是有生命的,而更多的我们是关注在怎么在这个土地上能够高产,能够让我们获得更多的收获。
所以我刚才提到的这三个层次,我相信它是我们未来学习一个真正的基础,但是这样的基础并不是什么新提出来的理论,实际上它是非常古老的一个理论。实际上这三个层次的系统性都跟传统中国文化当中的精髓是,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不同的层面它们都是相关联的,这就是为什么我非常愿意经常来到中国。
我想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今天的这个分享,我觉得我们今天已经进入到了人类非常关键的一个时刻,在这个时刻里面我们要去回归到传统智慧当中的那个源头精髓,而在中国我们更有条件这样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