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都市夜幕降临,机器的轰鸣消失,高楼的灯火暗去,无数个梦想与做梦人一起,短暂休眠。静默中,走来了另外一群人,以他们的双手和坚持,接续这座城市机器仍在飞驰的甜梦,为它的再次苏醒做充分的准备。
因了他们,我们有了晨起后第一杯水,第一餐新鲜的蔬果,紧张却稳稳的早高峰上班路,和手中饱满的文化早餐,孩子或充满活力地醒来或再次安然入眠……
这一次,我们将镜头对准了这些看似“理所应当”的日常生活的守护者,他们在深夜的不眠坚守,让都市人的每一天和以往都没有什么不同,每一天又都是伟大的一天。
致敬劳动者,致敬都市夜勤人。
深圳新闻网讯(记者 刘梦婷 秦川)4月26日22:40,记者一行到达儿童医院,这时的门诊大厅里依旧等满了候诊的患儿和家长,排号已等到130位后。为了尽可能不打扰前来看诊的患儿,记者的约访推后至被访者下班后。而在记者等待采访期间,也亲眼目睹了“连口水都没时间喝”的儿科急诊医生日常。
李珊珊,是儿童医院的急诊医生。今年是她来到儿童医院的第五个年头了。高考时报考了医科大学,就因为“当时觉得救死扶伤是件挺荣光的事儿。” 理想化作行动,变成了力量。现在的珊珊已经是一名成熟的、有责任、有担当的医者。
前来看诊的患儿在家长的带领下不间断地来到珊珊所在的“3号诊室”。有孩子因为不适哭喊到满脸涨红,有家长焦虑地问询孩子病情和救治意见……在“混乱”的诊室里,珊珊表示出的是成熟和老练,麻利、高效地和每一位家长沟通,给出专业意见。
在儿童医院,急诊诊室多半是“并联式”的,诊室的前门是患者前来就诊的通道,而后门直通抢救室,如遇急危重患儿,护士则会呼叫医生前往救治。就这样,看诊、抢救、开单、联系科室……珊珊不停地穿行在诊室和抢救室间。
“今天的班是从17:30-1:00,上夜班主要职责就是抢救危重病人,如无抢救病人就看普通号,如有120也要出诊”。珊珊坦言,夜班比较难熬,患儿特别多,有时三四个夜班倒不过来,身体会有些吃不消。夜班一般情况下会接诊60-70人次,在这种基数大的情况下出现危重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夜间来的一般都比较急,除了感冒发烧的,还有一些急性呼吸衰竭窒息、抽搐的患儿。晚上有些检查没办法进行,床位也很紧张,很多病重孩子只能在门诊进行治疗。”
等待期间,医院接诊了一名4个月大的婴孩,急性呼吸衰竭,情况危急。珊珊和同事火速冲进抢救室,合力将婴孩抢救脱险。回到诊室,已经排满了预约挂号的患儿和家长。
“只是对自己家孩子比较亏欠,陪他(她)的时间没有那么多,都是爷爷奶奶带。” 所幸,珊珊家人很支持她的工作,“看到很多来医院就诊的孩子能在自己的救治下健健康康离开医院,值了。”
同样为人母的珊珊对前来看诊的患儿更多了一份心思,“家长不容易,我们同样也很心疼小孩,在希望孩子能够健健康康这一点上面,我们是一致的”,珊珊也表示,希望社会对医疗行业能够多一份了解,医患之间能够互相多一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