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街景。
深圳援建的帕米尔高原湿地景区。
深圳产业园内的服装企业。
喀什古城街景一角。
深圳援建深喀第一高级中学校园。
援疆不仅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使命和责任。自新一轮援疆工作开展以来,深圳对口支援喀什市和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下简称塔县)的脚步从未停止。深圳的无私援助,让昔日“丝路明珠”的风采逐渐重现。不久前的喀什之行,晶报记者亲眼见证了在“简陋”环境中办公的援疆医生,也参观了为当地解决了大量就业的深圳产业园,以及让喀什社工从无到有的深喀社工站……当然,令人难忘的还有充满特色的喀什古城和那些迷人的夜晚。
晶报记者 刘思笑 姚慧苹/文、图
“从东方吹来的春风,给世界善良的人打开了天堂之路。积雪消失大地充满馨香,脱去冬衣世界又穿上新装。”如维吾尔族诗人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古典长诗《福乐智慧》中所写,作为援疆19省市中唯一的计划单列市,深圳从2010年开始,对口支援喀什地区的喀什市和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并肩负着与新疆共同建设喀什经济开发区的重任。7年来,深圳创新援疆模式,在产业援疆、医疗援疆、社会援疆等方面扎实推进,累计派出各类援疆干部人才630人,投入财政资金59.91亿元,组织实施和带动各类项目222个。除了这些数字外,深圳援建的“一园一城一校一区一中心”,也就是喀什深圳产业园、喀什深圳城、喀什大学、喀什综合保税区、深喀科技创新中心,被当地干部群众亲切称为深圳援疆“五朵金花”,已成喀什城市新名片。深圳首创的社会工作援疆新模式,已成功推广到其他地区。至今,深圳人的援疆足迹依然在前行。
教育援疆
“全链条”帮扶当地师生
乃吉巴·阿地力是就读喀什市深喀第一高级中学高一(1)班的学生。这所由深圳对口援建的学校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深圳学校”,学校建设总投资1.34亿元,主要包括教学楼、学生宿舍、教师公寓以及风雨操场。除此之外,每年都会有深圳支教老师充实教育资源。
今年秋季,乃吉巴开始了她的高中生涯。开学典礼后的第一课,正是由深圳援疆支教队队员黄光检老师讲授的生物课。
虽然从小学就开始学习汉语,乃吉巴的普通话比很多学生都流畅得多,但第一次听深圳老师的课程,她不免有些紧张,害怕听不懂。“黄老师的课讲得很好,结合初中的知识点引导我们,丰富多彩的课件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不知不觉课就上完了。”
讲到深圳支教老师对学校的影响,深喀一高本地教师木老师感慨颇深。“他们无私地将自己总结的课堂教学经验留在喀什,传授给我们的青年老师,让我们的老师在教学方法、知识点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作为援疆的基础性工作,广东教育援疆以“双语教育普及”为重点,大力实施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育援疆工程。深圳教育援疆是广东教育援疆的一面旗帜,不仅实现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链条帮扶”,更实现了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优秀教师支教的“全方位帮扶”。
除了深喀一高外,深圳还在喀什市和塔县新建了多所学校,包括深喀第二高级中学、深喀实验中学、喀什市第十八小学,为喀什市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奠定了硬件基础。
喀什是“一带一路”向西开放的窗口,未来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加强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的同时,深圳全力帮扶喀什大学基础设施建设。喀什大学新校区建设所需的20亿元资金中,深圳提供了10亿元援建资金。如今,喀什大学新校区建设已接近尾声。新校区一期工程最快于明年7月建成,届时喀什大学的学生将逐步搬到新校区。预计到2020年,喀什大学将形成一校两区的办学模式,在校生数量将达到1.5万人。其中,新校区以培养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为主,老校区则用于开展成人教育、教师培训。
医疗援疆
来自深圳的“健康使者”
医疗是人们生活中最关心的话题之一,自2010年以来,先后有9批深圳援疆医疗队及150多名柔性医疗卫生人才奔赴喀什和塔县。这些深圳援疆医生,不仅促进喀什市和塔县的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和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且他们还在受援地通过“传、帮、带”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记者了解到,在喀什市,深圳援疆医生分别挂职喀什地区妇幼保健院、喀什市人民医院、喀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喀什市妇幼保健站、喀什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根据各医疗机构的特点和要求,深圳援疆医疗队克服种种困难,他们迅速融入当地,发挥专业优势,开展诊疗服务。
就在今年,第九批援疆医疗队首次帮扶喀什地区妇幼保健院,从医院管理、设备引进、规范诊疗、开展新技术等入手,通过半年时间,有效提升喀什地区妇幼卫生水平。深圳援疆医生徐洪斌是深圳第九批支医队队长,目前挂职喀什地区妇幼保健院副院长。他向记者介绍说:“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份,喀什地区的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有明显下降,其中孕产妇死亡率下降11个十万分点,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下降约5个千分点。”
而在几百公里外的塔县人民医院,援疆医疗队队员驻扎在平均海拔近4000米的帕米尔高原上,路途遥远,急重病人无法迅速转送,援疆医生以“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工作质量更高”的精神,合力组织抢救,一次次将危重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此外,还为牧民边民提供诊疗服务,下乡开展义诊巡诊等活动。记者还了解到,深圳援建的塔县人民医院被塔县当地居民称为“深圳医院”。
通过对喀什市和塔县卫生事业的投入,使深圳援助的一市一县的卫生基础建设和医疗设施配备实现跨越式发展,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得到大幅提高。
产业援疆
增强受援地“造血”功能
无数的事实证明,“输血式”援助的效果远不如“造血式”援助。产业援疆就是增强受援地“造血”功能的治本之策。深圳援疆前方指挥部坚持不懈打造“一园一城一区一中心”等产业集聚平台,发挥受援地优势,大力培育扶持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以产业带动就业。截至目前,通过深圳产业援疆落地项目222个,项目总投资226亿元,创造稳定就业岗位近1.5万个,快速提升了受援地自我发展能力。
据深圳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一园一城一区”目前累计完成投资22.8亿元,开始发挥重要产业集聚和引领作用。
目前,深圳产业园22.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产业综合服务中心、食堂、配套人才公寓和7.3公里园区道路已投入使用;产业园区和东部新城的基础设施体系基本成型,大大增强了所属片区的投资开发信心,迅速吸引了一批企业投资入驻;喀什深圳城2.7万平方米商业中心和3栋共10万平方米甲级写字楼建成为喀什东部新城第一个具备商业办公条件的区域,已吸引多家跨境电商和国内知名创投企业落户发展;投资5.35亿元的深喀大道建成通车,沿深喀大道“黄金发展轴”初步成型;喀什综保区一期工程于2012年4月动工建设,启动了一环三横七纵共11条全长23公里及综合管网配套建设。综保区已有22家企业完成海关备案,开展保税展销、转口贸易、保税物流、来料加工等在内的多种业务类型。
文化旅游援疆
加强旅游产业合作
“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漫步喀什街头,公交车上都会写着这样的广告语。的确,喀什古城拥有2100多年的历史,是古丝绸之路南北道的交汇点,四大文明在此汇聚,三大宗教在此交融,众多文化交相辉映。南疆地区旅游产品丰富,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拉动社会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就业,促进民族之间的融合和社会长治久安,意义重大。所以,深圳因地制宜开展文化旅游合作,完善合作体制机制,援助建设软硬件平台,丰富文化交流活动。
记者了解到,加强旅游产业合作是深圳援疆中的重要举措。深喀两地签署“旅游合作框架协议”,组织旅游企业参加“丝路明珠-喀什噶尔国际文化旅游节”及深圳国际旅游节;帮助喀什市和塔县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水平。开行喀什旅游专列,大力援助“一市一县”旅游软硬件建设,在深圳帮助下“喀什噶尔老城”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塔县“帕米尔高原景区”被评为“中国国际高原风情旅游目的地”,塔县红其拉甫口岸被评为“中国边哨文化旅游目的地”。
此外,深圳也加强了喀什市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喀什市图书馆、体育馆,为喀什人民提供文化学习和阅读休闲娱乐的新场所,打造了代表喀什市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的地标性建筑。
社会援疆
“小母牛”惠及千余农户
社工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深圳的社工服务已是全国知名。新一轮援疆工作以来,深圳市积极响应支援新疆的战略部署,提出社会建设援建与经济建设援建工作并重,构建社会工作人才援疆机制。在全国19个对口支援新疆的省市中,深圳首创了社会建设援疆模式,成为第一个以民间社会组织及社工人才力量介入援疆工作的城市。
2011年3月31日,深圳市对口支援新疆(喀什)社会工作站(简称深喀社工站)正式成立,成为喀什地区第一家由政府主导、民间自主运营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该社工站以培育本土公益组织,开发与实施精品项目和培养本土社会工作人才为主要业务。
对于没有接受过太多教育的传统农民而言,他们也因为社会援疆项目迎来了新的机遇。家住喀什市城区东部、佰什克然木乡18村的塔吉古丽·苏丽担,一家4口是村里的贫困户之一。2016年,她申请加入了深喀社工站“小母牛”项目,获得6500元资助金并用来买了5只母羊。经过1年发展,塔吉古丽的羊群规模扩大到了10只,按市场价能卖4000元左右,这些收入给她的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小母牛”是深喀社工站最早开始实施的扶贫项目之一。“我们回访中发现,5只种羊两年平均繁殖三胎,15只羊羔长大后,至少带来上万元的净利润。”“小母牛”项目负责人吐尔洪·吾斯曼表示。截至目前,喀什1430户贫困户参与到项目中来,每个农户家庭年均收入增加近10000元。
被中国社工联合会评为“中国最美社工”、同时也是深喀社工站项目部负责人的庞美玲认为,在喀什开展的社工服务,更多需要社工们从思想上改变当地人的理念。受传统文化影响,妇女以照顾家庭为主要工作,极少外出。有些女工到企业工作后,常常会因为家庭的原因没几天就不干了。而“小母牛”这样的项目让当地农户不需要离开家庭,就可以提升自我照顾、自我管理、自主发展、互助扶持的能力,实现喀什地区贫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在深喀社工站的帮助下,像塔吉古丽这样有手工艺技术的项目农户妇女还被组织在一起,成立了心连心妇女手工业合作社,目前共有17人工作,主要业务是根据喀什市各个店铺的订单做衣服、织地毯、小花帽、托盘套、枕头套、水壶垫、十字绣等,主要还是以衣服为主。订单多的时候,妇女的月收入能增加1000元以上。
庞美玲自2011年起就从深圳来到喀什,她目睹了社工站从刚成立时只有6名援疆社工发展至今,截至2016年,深喀社工站共培育6家社会组织,培养70余名本土社工,共开发和实施了15个社工服务项目,服务11万余人次,充分发挥南疆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领头羊的作用。
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而喀什则是国家向西开放的窗口。新一轮援疆工作开展以来,转瞬已是7年,在这7年里,深圳充分发挥着改革开放“特区”作用,不仅在资金、项目上给予援助,更将改革开放成功经验、先进理念和创新思维体现在援疆工作中,帮助当地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而远在祖国边陲的深圳援疆人为落实国家援疆战略,和喀什、塔县人民一道,开拓奋进、砥砺前行,有力促进了当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特写
产业援疆改变传统农民命运
今年23岁的维吾尔族姑娘祖丽皮亚,在深圳市美丽奥服装有限公司喀什分厂上班未满2年,就已担任了车间副主任一职。打扮入时的她,每每穿梭在车间指导女工工作时,举手投足间都成为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
不同于工厂内的其他女工,毕业于喀什卫生学校的祖丽皮亚,原本是当地一所医院的白衣天使,一口流畅的普通话为她的工作带来不少便利。2016年4月,在看到深圳美丽奥公司的汉语翻译招聘信息后,祖丽皮亚毅然放弃了心爱的工作来到工厂,成为管理人员与女工之间沟通的桥梁,帮助维族姐妹与工厂管理层之间的沟通,接待来工厂参观的客人。随着双语教育在喀什中小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民族同胞精通普通话和本民族语言,但仍有不少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传统农民,对普通话只能听懂只言片语。
深圳美丽奥公司喀什分厂位于喀什经济开发区深圳产业园内,作为深圳实业援疆的“名片企业”、喀什招商扶贫的标志性企业,美丽奥喀什分厂设立了4个生产车间,雇用民族员工总计1320人。民族姐妹从田间走进车间,从传统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已是当地传统就业观念的巨大突破。为了解决语言上的障碍,美丽奥公司在民族员工中开展了国家通用语培训。
“可以帮助她们,我非常有满足感。在这期间,我的汉语也说得越来越好。”与此同时,祖丽皮亚对自己和工厂女工收入的提高也十分高兴。据美丽奥公司副总经理谭秀斌介绍,美丽奥公司在喀什雇用的1320名民族员工中,其中有73%来自贫困家庭。2017年,美丽奥公司员工月均薪资收入达到1500元。“以前我在医院每个月的收入是1800-2000元,现在不算上业绩考核,最少也有3500元。虽然工作有压力,但我觉得特别幸福,因为我能帮助她们。会说汉语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