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1月16日讯(记者 余俐洁 张玲)“这是一个很大的新机遇,就是要实现深圳经济特区全面一体化,要全面地梳理特区,我们过去讲的关内关外不一样的政策,不一样的标准,要全部就高不就低,实现关内或者关外或者全域的一体化发展,重点要向过去的关外倾斜。”1月16日上午,在深圳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的大会发言环节,谈及国务院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的热点问题,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如是说。
1月15日,中国政府网发布消息称,为促进深圳经济特区一体化发展,结合特区建设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使命新任务,国务院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
深圳设立经济特区之初,在划定的深圳经济特区与非特区之间,设立了特区管理线(即“二线”),这就是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的来由。究竟撤销特区管理线意义何在?深圳新闻网记者采访到市发改委相关专家为我们解读。
“只是原来的那道‘线’被撤销了,深圳特区的意义与行政划分并没有受到影响。”专家表示,撤销特区管理线根本目的是解决二线关对城市的割裂和交通的制约, 促进特区一体化更加均衡发展。
长期以来,“二线关”的铁丝网不仅仅是特区内外的物理界定,更成为了深圳交通的肠梗阻,带来了道路、给排水、污水处理等城市建设的统一规划难题。在城市硬件配套和软件发展上,关内外也存在较大差距。伴随着“二线关”,人们内心也有了“心理关”。在提到龙华、宝安等名字,人们总是会不由自主地默默地为其加上“关外”的前缀。
据专家介绍,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早在2014年已“名存实亡”。“在2010年5月,国务院批准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时, 由于当时撤销特区管理线的条件不够成熟, 因此批复中明确: ‘特区管理外的处置要另行按程序报批’。这次批复是过去3年市发改委和规划国土、交通运输、财政、公安等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
经过三年的努力,在国家发改委、公安部等国家部委和省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市委市政府多次协调市发改委和规划国土、交通运输、财政、公安等部门解决问题,最终于2018年1月6日得到国务院《关于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的批复》。
专家表示,撤销特区管理线, 是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促进特区一体化发展, 更好地发挥好深圳改革开放排头兵作用的重大举措, 有利于深圳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建设, 有利于推进粤港澳国际一流湾区发展。
在深圳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上,王伟中表示,希望大家更多献计献策,让深圳有更多的地方能够像深圳超级湾总部基地这样扎堆,整个深圳都是创新创业的热土,应该都是很吸引人的地方。他坦言,“我们对标了香港、新加坡、纽约、旧金山、伦敦、东京、北京、上海包括广州,找我们的差距,看看我们有什么优势,我们无论是人均的产值,比我所列的,特别是国际上的城市相差还很远,所以我们没有什么可骄傲,路还长得远,需要做的事还长得多。”
深圳特区管理线发展历程:
1980年8月26日,深圳设立经济特区。深圳正式起航,当时的特区面积只有327.5平方公里,相当于今天的福田、南山、罗湖、盐田四区的面积。
1982年6月,在划定的深圳经济特区与非特区之间,设立了特区管理线(即“二线”)。这条特区管理线东起大鹏湾畔背仔角、西到南头安乐村,全长84.6公里,为了便于管理,由2.8米高的铁丝网和沿途的巡逻公路构成了一道“二线关”。
1983年,国务院批准沿“二线”设置布吉、南头、沙湾、白芒、盐田坳、背仔角6个检查站,对进入特区人员的证件、护照、签证实施检查。这道“关”把深圳分为特区内和特区外,俗称关内和关外。而后,二线关6个检查站发展成为通关能力百万人次的16个检查站。
2005年,进入深圳特区的“边防证”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了舞台,人们只需凭身份证即可进入特区。
2010年5月31日,国务院批准了深圳扩大特区版图的申请,深圳特区范围延伸至全市,龙岗宝安被纳入特区,实现关内外一体化,但“二线关”这道特区管理线却一直存在。
2014年7月,深圳特区检查站的所有官兵被分流到其他边防单位。至此,深圳“二线”这道特区管理线“名存实亡”,只留下关口的建筑和车检通道、安全岛、岗亭等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