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华星光电深圳光明基地内一派热火朝天!
“24小时机器不停!春节不停工。”中午12点多,正在和上游产业链企业开会的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车汉澍低声回答了记者的问题就匆忙挂断了电话。走在华星光电生产车间参观走廊,透过玻璃放眼望去,里面的大型机器设备正伸展着长长的机器臂尽情展示着无人车间、无人操作的风采,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流程可以自动进行制程管理、物料管理、机台管理、载具管理、搬送管理、异常报警管理等操作。
华星光电的红火,是深圳制造业活力十足的一个典型案例。来自深圳市经贸信息委的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深圳制造业保持较快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088亿元,增长9.3%,增速创近4年新高。毫无疑问,深圳对实体经济的重视,对深圳制造的持续政策支持,结出了累累硕果。
回首过去,制造业成就了深圳奇迹;展望未来,坚定不移做强更具比较优势的深圳制造,成为深圳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的重要战略任务。
强化产业链优势,实施新一轮产业链拓展工程
深圳制造的比较优势在哪里?深圳市钟表与智能穿戴研究院CEO杨景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了一个小故事:前两年外迁到湖北的一家精密电子企业又回来了,原因很简单,在深圳一个配件2小时配齐,而在外省需要2个星期!
没错!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是深圳引以为傲的一大比较优势。国际知名机构、硬件孵化中心HAXLR8R的创始人Cyril Ebersweiler在将总部从硅谷搬到深圳时说:“这里能够让我们在1公里之内找到任何想要的原材料,这是美国、欧洲和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做不到的,因为那里没有深圳的华强北。”从“三来一补”起步,深圳在通信、汽车电子、计算机及外围接口、消费类电子、光电、仪器仪表等领域,均构建了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打造了全球独有的完整而高效的制造产业链。
得益于深圳完备的制造产业链优势,尽管受土地空间不足,以及厂房租金、员工工资、原材料成本等要素成本上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深圳制造仍然在“企业外迁”“产业空心化”等误读中,肌肉更加强壮,骨骼更加健康!
实际上,深圳早已从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强链”和“补链”中尝到了甜头。过去,深圳的平板显示业缺少“屏”这一重要环节,2010年1月,投资规模达245亿元的华星光电一期项目在光明新区正式动工。华星光电落地深圳,带动平板显示业上下游产业链加速集聚。目前,深圳已聚集了华星光电、旭硝子、欧菲光等数十家规模以上企业,构建了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初步测算已形成一个年产值超1500亿元的平板显示产业集群。
做强深圳制造,急需进一步强化产业链优势,实施新一轮产业链拓展工程。首先,系统梳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甄别产业链中关键或缺失环节,实施“强链”和“补链”;其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趋势,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形成若干新产业链,推动深圳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
强化创新优势,实施新一轮重大项目培育引进工程
谈起深圳制造的比较优势,与创新密不可分。翻阅深圳制造的篇章,创新在深圳制造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中,扮演着无可比拟的角色!
近年来,深圳大刀阔斧淘汰和转型低端落后企业超过1.6万家,在深圳制造的剧场,主角早已不是“三来一补”和“山寨工厂”,而是有品牌、有技术、有专利的深圳制造,也是有强大研发和创新能力的高端制造。
做强深圳制造与做强深圳创新相辅相成。目前,深圳正进一步强化制造业的创新优势,推动制造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紧密结合,加快布局高端制造、推进智能制造、支持绿色制造、发展时尚制造、培育服务制造。
做强更具比较优势的深圳制造,还离不开持续不断的工业有效投资。去年,深圳全年工业投资916亿元,增长27.5%,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3.9和17.9个百分点,其中技改投资353亿元,增长71.9%。尤其是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工业投资项目陆续落地深圳,推动深圳制造在创新之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具特色!
大投资、高技术的制造业重大项目落地,不仅带动产业链相关项目扎根深圳,更推动了深圳制造创新力的提升。来自华星光电的数据显示,华星光电项目落地深圳以来,持续不断地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截至目前,累计提交中国专利申请11357件,PCT6959件,美国专利申请及其它海外国家申请7943件;中国专利累计授权3140件,其中发明专利2771件,美国专利累计授权2305件,在美国专利授权榜TOP100中排名第45位,连续三年位列中国企业前三。
下一步,深圳将进一步实施新一轮重大项目培育引进工程。以创建国家级先进制造示范区为契机,争取国家和省级重大项目布局,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优势产业招优引强,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深圳制造不断转型升级,在品牌、专利、技术等方面持续锻造独有的深圳比较优势,而作为企业孵化器的产业园区也将日新月异,实施新一轮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工程,以夯实深圳实体经济基础。未来,深圳将开展空间保障行动计划,在严守工业用地红线基础上,统筹工业园区资源整合和改造升级,规划一批功能复合的新型产业空间,建设一批产城融合的示范园区,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附加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