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者体验光启模拟马丁飞行喷射包。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铠峰摄
光启临近空间环境模拟舱。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铠峰 摄
原标题:光启 择天下之英才而用之
深圳新闻网讯 从2010年携带超材料技术回国,早期在实验室中“捣鼓”创新产品的“五人组”,到如今员工2600多人,业务覆盖全球五大洲、20多个国家的全球化创新企业,光启集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创新科技为支撑,实际需求为牵引,聚天下英才,实现了由超材料到诸多交叉前沿领域的大幅拓展,围绕超材料、新型航空航天和人工智能三大核心技术,在军民融合、智慧城市、国防安全、公安警务、人工智能等垂直细分领域成功实现深度布局。
以总书记考察光启为起点,光启集团为自己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开启吸纳人才创新模式
“总书记对光启、对高科技企业的持续关注,令我们所有研发同事都感到非常鼓舞!”在得知总书记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后,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超材料技术委员会主任熊伟兴奋地对记者说。7年来,光启在科技创新上,尤其是超材料这个世界性的颠覆技术上,走过了从0到1的过程,已处于世界领先位置。未来几年,这个高精尖技术还将走向民用,把创新成果推广到生活应用中去。
今年两会,总书记到广东代表团参加审议,让全国人大代表、光启集团总裁刘若鹏激动万分。其实,早在2012年12月7日,刘若鹏就有一次和总书记近距离对话的机会。
“光启是总书记在深圳考察的第一家企业,我们感到非常光荣。”他说,“总书记对光启提出了两个嘱托:择天下之英才而用之;做新时期的钱学森们。”刘若鹏也向总书记做出了郑重承诺:“一定要做一个超材料创新技术世界级的创新企业。”
总书记昨天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要靠人才。人才,也正是光启五年飞速发展的第一要素。
刘若鹏介绍说:“2012年总书记前来考察时,光启只有近200人,现在已经有2600多人,工作语言都是中英双语。”这几年,光启引进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大量高端人才,学科背景多样互补;搭建了有效的人才交流通道,实现了双边或多边的尖端科技人才、高级管理人才的互动与储备人才培养;通过研究院、产业化公司、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市级实验室、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给人才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
“在吸纳人才方面,光启开创了一种创新模式。”刘若鹏介绍,在国内,光启牵头组建了一批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及博士后工作站,成为人才吸纳和培养的重要平台;在海外,光启通过与许多科技创新团队的合作,以资本、技术为纽带,获取更广泛的创新资源和人才。
2014年以来,光启加快了国际化战略布局。新西兰、加拿大、挪威、以色列、英国、新加坡等世界各地的创新团队加入光启。2015年7月,光启全球创新共同体正式成立,成为凝聚全球创新者的“磁力场”。随后,光启瞄准以色列这座创新国度,在特拉维夫成立光启国际创新总部,并启动光启全球创新共同体孵化器与基金,对全球符合公司发展规划的科技创新项目进行投资与孵化。
“光启拥有世界级的创新资源,整合这些顶级资源,实现技术、产品、市场渠道、品牌效益最大化,这是迈向世界级创新企业非常关键的一步。”光启国际创新总部首席创新官王总说,光启与全球各地的创新团队的合作,对创新人才的吸引力,不仅仅以资本为纽带,更重要的是源于创新理念的趋同,是合作效应的最大化,是共同努力以缩短技术和商业化、产业化之间距离的最有效的途径。
截至2017年底,光启全球创新体遍布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创新机构分布在21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外创新人才总数超过2600人,是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光启考察时的8倍。
在现今光启的人才队伍中,50%以上为科研人员,90%以上本科学历,科研人员中60%为硕士以上学历,学科背景多样互补,来自杜克大学、普渡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材料、物理、计算机专业的高端人才比比皆是。
锐意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高端人才的加入,为光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后盾。如今,光启已成为一家在军民融合领域领军的尖端技术创新集团,一家全球化创新集团。
刘若鹏表示,一般来说,科技创新从0到1、从无到有,从创新概念到产品落地,再到生产力全面变革,至少需要十到二十年的时间。但光启在总书记指引的道路上,在市委、市政府和社会支持下,积极响应和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军民融合等,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向世界级的创新企业迈进了一大步。
近日,记者来到光启葵涌空间材料中试基地,探访总书记考察5年后,光启在新型材料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上的代表性成果。
据介绍,该基地建成于2015年1月,主要从事纤维复合材料,浮空器囊体产品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工作。材料生产车间的生产能力可达每天1.1万米,囊体生产车间加工能力可达每天100米。光启临近空间浮空器“旅行者”及智慧城市大数据平台“云端号”等飞行器的囊体材料均产自于此,囊体环境模拟实验也在此进行。
葵涌空间材料中试基地并不是光启集团的第一条材料生产线。早在2012年7月,光启超材料基地就已正式投产,是全球首条超材料中试线,具有年产10万平方米以上超材料板的生产能力,实现了超材料技术规模化生产的制备。
两大材料生产线的平稳运行,是光启新型材料技术迅猛发展、初步建立材料产学研用体系、不断拓展前沿科技交叉领域探索的一个缩影。
光启凭借超材料技术研发和应用起家,自成立以来一直占据行业引领地位。自2012年以来,光启的超材料技术实现了从0到1、从科学研究到行业发展应用一体成型设计的跨越式发展。光启组建了我国首个超材料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十余个省、市各级实验室;牵头起草了全球首份超材料领域的国家标准《电磁超材料术语》;牵头承担的超材料领域首个“863”项目通过验收;超材料专利申请量占该领域全世界申请总量的86%,实现了超材料底层技术专利覆盖。目前,光启参与国防军工评估攻关难题100余项,实现了超材料在多个重点型号几十项产品上应用。光启的超材料技术也开始在民用领域发光发热,基于超材料的平板卫通产品、汽车超材料产品等均已开始应用。
光启超材料技术水平的渐趋成熟和产业应用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光启具备了将科技创新范围拓展至前沿交叉领域的可能。时隔五年多,光启已从单一的超材料技术,发展出了三大技术方向,分别是复合超材料技术、新型航空航天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国防安全、智慧城市、公安警务、公共安全、智慧交通等领域。
“三大核心技术都属于前沿科技领域,是科技创新的‘无人区’。”刘若鹏说,光启要做世界级的创新企业,就要勇于探索前沿空白领域,不断拓宽技术和业务边界,始终坚持源头创新和引领式创新。
继续寻找应用突破口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光启时,光启还是一家民办非企业的新型科研机构,专注于超材料领域的技术研发。5年来,光启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以新兴前沿技术为研发方向,面向创新结果,打通创新链条,建立起了一系列源头创新的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和产业化公司,实现了创新与产业化的无缝连接。
2012年至今,光启已陆续建立东莞、海口、洛阳、成都、杭州、雄安等6个地方研究院,源头科技创新力量辐射珠三角、中西部、东部等地区。各大地方研究院基于光启的三大核心技术,紧密结合当地产业导向和布局,与深圳的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共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研究院群”,以需求为牵引,整合各地产业、资源、人才优势,加速源头创新成果的涌现和成果转化应用。
刘若鹏表示,在新的起点上,光启也将在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指导下,积极响应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军民融合等国家战略,坚持引领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不断缩短源头创新和基础科学转化的周期。下一个五年,光启将在加速三大核心技术体系成熟的同时,在垂直领域和行业寻找应用突破口,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供给侧改革和军民深度融合,在世界科技革命浪潮下,立足深圳、辐射全国、放眼世界,继续开创“光启特色”的创新型、国际化发展道路,继续向“世界级创新企业”的目标迈进。
■ 深圳特区报记者 闻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