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三重奏这一艺术形式,在室内乐里面是非常重要而独特的,不过因为各种原因,目前在国内上演钢琴三重奏作品的机会其实并不多。4月15日,“指尖浪漫——柴可夫斯基三重奏音乐会”将会在深圳音乐厅举行,给乐迷带来难得的俄罗斯钢琴三重奏体验。
钢琴的“敲击音色”和绵延不绝的提琴音色是截然不同的,但钢琴、小提琴、大提琴三件乐器正好是乐器里面表现能力最丰富,演奏技巧最复杂的,三者在一起演奏的效果,从某些角度说是最丰富的。三者配合在一起,在和谐之外,还有轮唱、竞奏的意味,这是钢琴三重奏的独特地方。所以,尽管三种乐器的音色不完全相融,但钢琴三重奏还是成为室内乐重奏形式里最重要的体裁之一。
在这里“柴可夫斯基三重奏”代表的是一个三重奏组合。1975年,柴可夫斯基三重奏在莫斯科组建,他们延续了莫斯科学派和圣彼德堡表演学校的传统,多年来一直是斯拉夫和俄罗斯室内乐演奏杰出表现的典范。目前三位成员分别是小提琴家帕维尔·维尼科夫、大提琴家亚历山大·乔西安钢琴家康斯坦丁·博吉诺,其中维尼科夫从创立至今依然在这个三重奏组合里面。
柴可夫斯基三重奏仅在1975年至1978年期间在世界各地举办了超过180场音乐会,并收获国际赞誉。所获奖项包括获得ARD国际比赛(1979年慕尼黑),佛罗伦萨维多利奥大奖赛(1979年)和国际JBViotti大赛(1991年)。自1979年以来,三重奏已经在欧洲各国参加了许多艺术节,他们还曾在世界闻名的巴黎奥赛博物馆,伦敦威格摩尔音乐厅,意大利米兰的斯卡拉剧院,慕尼黑的赫拉克勒斯厅,纽约的卡耐基大厅和林肯中心,首尔艺术中心,阿姆斯特丹音乐厅,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大厅,圣彼得堡爱乐大厅演出。
柴可夫斯基三重奏组的所有成员都是世界知名音乐教授,也是世界各地知名国际比赛的评委。他们常被邀请到巴黎和里昂的音乐学院,维也纳大学和维也纳音乐学院,赫尔辛基西贝利斯学院,特拉维夫鲁宾学院和斯图加特音乐学院等机构演出和教学。
4月15日音乐会演出的第一首作品,是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第一号“悲歌”钢琴三重奏》。拉赫玛尼诺夫的痛苦,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在流亡芬兰、瑞典期间,那是一段彷徨无助的日子,他自嘲自己已经成为了“永于世间漂泊之魂”,对于发生在俄罗斯大地上的一切,他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毫无用处”,在这首钢琴三重奏当中,悲怆、哀伤、刻骨铭心的痛苦,这种复杂交织在一起的情感,充满了悲剧性。
第二首作品是阿伦斯基的《d小调第一钢琴三重奏》。阿伦斯基曾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学习作曲。毕业后执教于莫斯科音乐学院。创作受柴可夫斯基影响,富于抒情特色。阿伦斯基的这首三重奏作品舒缓而甜美,呈现出的是一种梦幻般的色彩,这是一首优雅且充满作曲者本人纤细情感的作品。
下半场演出的是肖斯塔科维奇《e小调第二钢琴三重奏》,这首作品在1944年11月9日由肖斯塔科维奇与莫斯科“作曲家俱乐部”的朋友们首演。当时已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期,苏联红军已经开始大规模反攻纳粹德国。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有自己的独特性,具体表现在:棱角分明、紧张度大而哲理性强的旋律,变化多端的节拍、组合丰富的节奏、高强度、马达式的律动,人格化的音色设计,复杂的调式调性。肖斯塔科维奇的室内乐作品,其实有着很浓重的交响乐思维,对比的夸张强烈,节奏的紧张多变,都跟他交响乐创作非常类似。
《e小调第二钢琴三重奏》共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行板转中板。大提琴先以泛音奏法奏悲哀的挽歌,小提琴低六度、钢琴低十三度模仿,彼此缠绕,转入中板后,增加速度,展开主题自由发展;第二乐章:灿烂的行板,谐谑曲,主要主题形态加小步舞曲,指定表情为“沉重地”。中段为圆舞曲形态,钢琴以古典音型伴奏,第三段为再现发展;第三乐章:广板,钢琴以圣咏风格反复多次,小提琴、大提琴奏悲歌式旋律。此乐章类似终乐章序奏,不间断进入终乐章。
第四乐章:小快板,近似回旋曲。小提琴拨奏呈示主要乐念,钢琴隔两个八度奏类似沙漠商队之歌的主题,大提琴在钢琴分散的和弦上奏半音阶快速音群,小提琴奏包括增二度音程东方风格的插句。钢琴回到主部,形成高潮后奏华彩型快速分散和弦音群,小提琴奏第一乐章的挽歌主题,大提琴、钢琴加入后进入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