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深圳要闻>

中秋节 那些鲜为人知的深圳民俗

条评论立即评论

中秋节 那些鲜为人知的深圳民俗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又是一年中秋月圆时。中秋佳节即将来临,深圳往昔有哪些您不知道的远去的中秋传统民俗?今日都市又流传着哪些温馨浪漫的团圆故事传奇?

原标题:中秋节 那些鲜为人知的深圳民俗

深圳新闻网讯 又是一年中秋月圆时。中秋佳节即将来临,深圳往昔有哪些您不知道的远去的中秋传统民俗?今日都市又流传着哪些温馨浪漫的团圆故事传奇?即日起,晶报将开辟专栏,讲述那些远去的中秋传统民俗,发掘社区新风新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安有“追月”习俗

农历八月十五处在仲秋,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所以称“八月节”,深圳客家人称作“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深圳市本土文化艺术研究会原会长。民俗学者廖虹雷向晶报记者介绍,深圳和全国各地一样在八月十五过中秋,但是,旧时的新安(深圳市的古称)和广东好些地方曾经有过八月十六“追月”的习俗——据说,八月十五晚家人团圆赏月后,余兴未尽,次日再和好友相聚,月下吟诗作赋,欣赏花灯,久而久之,形成追月之说。

“像过中秋,一般我们是八月十五过中秋,但在过去是过十六。”廖虹雷解释称,八月十四是迎月、十五是伴月、十六是追月。正所谓“十五月亮十六圆”,从宋朝开始就已有追月的习俗。他认为,传统的习俗每一年都差不了多少,因为这是几百年积累下来的、约定俗成的一种生活方式,万变不离其宗。但是,“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一样的习俗。深圳背靠广州,一座极具历史传统文化的城市;前面是香港,一座时尚的现代化城市。经典与时尚给深圳带来了中西文化的碰撞,让这里成为一个“咸淡水交界”的地方——咸水即为广府,淡水即为客家。所以大家吃的都不一样——靠海吃海、靠山吃山,做的月饼不一样,叫法不一样,土特产也不一样。

如今,广东这一风俗早已淡去,唯独深圳的邻居——香港仍旧盛行。香港政府早年立法确定假日制度,规定八月十五上班,第二天(八月十六)才放公众假期一天,理由是方便市民(八月十五晚)尽情赏月欢度,避免次日疲劳返工。廖虹雷笑称,这样立法实施假期的立意颇具人情味。八月十五过节那天下班,回到家里都八九点了,又累又饿,无心赏月;第二天放假了,心情放松,兴致盎然,在八月十六日夜好好赏月一番,正契合旧时的习俗——“追月”。

为了恢复传统,廖虹雷也曾在坪山坑梓成功组织了一场追月活动,获得许多人的关注和参与。他渴望,类似的民俗活动能有人继续组织下去,让民俗得以传承。

中秋最爱吮田螺

廖虹雷介绍,古往的这个时候,往往人们就要为中秋忙活起来了——离中秋节还有七八天时间,人们就着手准备拜月赏月的物品。石岩、龙华、布吉一带的农家到果园采摘柿子回来,挑选个大匀称漂亮的柿子,用香火“藏”熟成红柿;公明、松岗和西乡、南头的收获芋头、菠萝、菱角待用;横岗、龙岗、坪山的农家到田里“扯花生”或在自家“自留园”里摘柚子和青榄等,一方面自用,一方面挑到墟集上售卖。旧时省港澳地区的人拜神,最喜欢选用石岩镇出产的红柿,因为该柿子红色熟透而蒂仍是绿色的,象征绿色生命旺盛。节前一两天,还有许多人家里用新收成的糯米舂成米粉,掺上白糖与水做成白糖饼,俗称“月光饼”,用作拜月光和祭祖的专用品。有些地方更在“八月十四”来一个预食酒肉的“迎月”小聚会。

中秋是日,人们挑选吉时在家里拜祭祖先。龙岗、横岗、坪山、坪地、坑梓一带乡村有清明不拜山而在中秋节扫墓拜祭先人的习俗。据说,这几个镇村的客家人沿袭原迁徙地的遗风,认为清明节雨水多,崎岖路滑,加上春耕大忙,青黄不接,家贫而无好东西祭祖;而中秋则为收获季节,五谷三牲,物阜丰硕,此时秋高气爽,是祭祖扫墓,感恩思源,祭祀先祖祈求福佑的好时机。其他地区客家人和广府人多数在家祠或村里宗祠,用蒸熟的一只鸡、一块上肉、糕点、水果、茶酒与香烛祭祀,祭毕,一家人相聚一起热热闹闹地吃团圆饭。这顿团圆饭被深圳民间看作一年之中仅次于春节的“年夜饭”。“纵使有归宁(已嫁,但回娘家探亲)的女子,也必定于此日返其夫家团聚”。还有,父母、兄弟凡出门在外的,“千远水路”都会赶回来团圆。上世纪80年代,从全国各地涌进深圳的百万建设者也在中秋和春节这两大节日纷纷赶回家里和亲人相聚。自古“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亦不肯虚度此夜”。

吃过晚饭,人们虔诚祭月、拜月、赏月,甚至玩月、走月和跳月。吃月饼,祝团圆,舞草龙,玩灯笼,“耍辘仔(柚子)”,“烧瓦塔”,还有放孔明灯等民俗活动,几乎通宵达旦。月光下,尽情表达人们对“花好、月圆、人长寿”的美好向往。

此外,深圳讲粤语的村落过中秋有吃田螺的习惯。民间认为,中秋前后田螺腹内无小螺,肉质特别肥美,是食田螺的最佳时节,可以明目。本地客家人中秋又有吃新芋仔传统。廖虹雷感慨,如今深圳已没有良田,也没有捡田螺的乡野情趣,要回味一番旧习遗风,只能到市场购买内地运来的田螺,自行炒熟解馋了。

中秋爱听木鱼歌

鲜为人知的是,宝安西片区几百年来曾延续着这样一个习俗:中秋听木鱼歌。无论是大户人家还是普通居民,都会围坐在庭院里品月饼,一个盲艺人拿着二胡或三弦琴坐在中央,自弹自唱一个多小时。那时候,松岗、沙井、公明这几个片区的盲人几乎都以唱木鱼歌为生,因此当地人也把木鱼歌俗称为“盲佬歌”,那时很多人都不识字,很多居民是从木鱼歌的传唱中知道乾隆下江南等民间故事,而像春节、中秋这样的大节日,村里的男女老幼最期盼的就是听“盲佬”唱木鱼歌。因为听众多,老艺人还要忙着赶场。

时代的发展让木鱼歌这个曾经在中秋节格外火爆的节目,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十年前,宝安区会唱木鱼歌的艺人老的老,过世的过世,十年前仅剩下松岗街道63的岁黄永佳老人,成为当时宝安惟一仍能完整唱出木鱼歌的盲艺人。当时,晶报曾独家采访了黄永佳老人,这位塘下涌社区二村的原村民当时曾开心表示,从1983年开始,政府就定期给他发放生活补助,自己生活无忧无虑,再也不用走村串巷卖唱了。

昨日,晶报记者力图再次走访黄永佳老人,社区工作人员遗憾地告诉记者,住在燕罗街道的老人已离世几年了。据了解,黄永佳老人在世时,曾有喜欢听木鱼歌的人找上门来,希望能将木鱼歌灌录成磁带,老人曾对着录音机录了一盒磁带,如今已成绝唱。

[责任编辑:施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