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新闻网2018年7月21日讯 11日,市档案馆“奋进的足迹”——遂宁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档案资料展开展,以文件加图片的形式展出这四十年里遂宁发展史上四十个里程碑式的“第一”。
第一个试行计时工资加奖励制度的行业、第一列开进遂宁的火车、第一次取消农业税、第一次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文革后第一次恢复高考……在这四十年里,正是因为有这些“第一”的带动,遂宁这座城市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第一列火车开进遂宁:家门口坐火车不再是梦想
1998年,遂宁火车站投入使用。1月9日凌晨,成都-达川的628次普快列车、达川-成都的627次普快列车相继到达遂宁站,遂宁人在家门口乘坐火车的梦想从此变成现实。
达成铁路是一条横贯川中的“黄金路”。它可分流襄渝线到成都地区的物资运输,并缩短运输路程340千米,同时可缓解宝成线、成渝线的运输压力,形成川西、川中至中南、华东地区的运输捷径。这条铁路对四川工业的合理布局,川中资源的加速开发,以及扩大川中地区的对外开放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促进遂宁人民脱贫致富和川中经济腾飞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40多岁的梁成军是市内机关的一名工作人员。1998年1月9日,他乘坐从成都开往达川的628次普快列车回到家乡遂宁。
“当年,我还在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读书。为了乘坐第一列开进遂宁的火车,我们专门坐车到成都,再经成都绕回遂宁。”梁成军回忆说。
在这以前,梁成军从来没有乘坐过火车。1月8日一早,梁成军从绵阳乘坐汽车到达成都,同学已帮他买好回遂宁的火车票。晚上6点多他们便带着行李来到了火车北站。“火车要晚上10点多才开,但我们都是第一次坐火车,害怕错过了时间,所以早早便去了车站候车。晚饭也没吃,在车站前买了几个包子当晚饭。”
检票、进站、上车……梁成军和同学一路都很紧张。当时成都北站有不同的隧道通往不同的站台,他们根本不知道哪条才是通往要乘坐的车停靠的站台,还是在站台工作人员的指引下,他们才找对了方向。
当天,和梁成军同一个车厢的,还有好几个在遂宁下车的旅客,这当中既有遂宁人,也有外地来遂宁的客人。当火车开进遂宁站时,梁成军的心里无比地自豪。
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知青回了城
高考历来被奉为改变命运的机会,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文革”后第一次恢复高考,更是被当时“上山下乡”的知识分子称为“改变命运的机会”。李建国便是这批大军当中的一员。
李建国出生在文成街。1973年,他到河沙镇当起了知青。在当知青的日子里,他一刻也没放下过自己的学业,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就缩在被窝里看书学习。
随着同批“上山下乡”的同学渐渐回城务工,因出身成份不好的李建国却始终留在河沙镇。1977年10月21日,中国各大媒体公布的恢复高考的消息,给李建国昏暗的人生带来了一线光明,他看到了回城的希望。为筹备第二年高考,每天在地里干活一整天的他,晚上还要看书学习到凌晨两三点,半年时间就将高中三年的课本“啃”了个遍。
1978年4月,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单位要创造条件,支持考生复习。这为李建国准备高考创造了条件,他可以请假不下地劳作而把时间用于准备高考。
1978年高考那一天,李建国穿着母亲特意缝制的白绵衫走进了考场。坐在座位的那一刻,紧张到额头都冒汗,李建国不停地告诫自己“别紧张、别紧张”,最后还是做了五个深呼吸,他的紧张情绪才慢慢得到缓解。时隔四十年,他还记得当年的作文题目,是将《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一文缩写成500至600字短文。
当年,李建国如愿考取了心中理想的大学,大学四年毕业后,分配到机关工作。
“我很感谢高考,是它给了我一次公平的机会,也是改变我命运的机会。如果不是高考,我很可能一辈子也就窝在乡头了。”说起当年,李建国十分感慨。
第一次土地流转:家门口可以打工挣钱了
2003年,市委市政府发出关于认真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工作的通知,推行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这意味着,农民可以把自己的土地出租。
船山区唐家乡东山村是全市较早流转土地的乡村。当年,一个个蔬菜种植大户来到东山村,租借当地农民的土地,建起一个个蔬菜大棚,科学种植蔬菜。
郭大明是东山村五组的村民,作为村里第一批出租土地的农民,对于出租土地他记忆深刻。那一年,他把家里的十来亩菜地一次性全租给了蔬菜大户,而在此之前,这些土地由他家自己耕种,种花生、蔬菜、西瓜……一年在地里不停地忙活,风调雨顺的时节一年收入也还成。郭大明所在的郭家河坝是一个临涪江的小村落,如遇涨水,当地百姓就特别怕淹。“运气最差的就是地里的庄稼刚长熟,到收获时节,还没收,一河水下来,一季的心血全洗白,这便是我们最痛心的事。”
将土地出租出去之后,郭大明便闲了下来。他到租他地的蔬菜大棚去打工,一年下来,也要挣几万块钱,一边在家门口挣钱,一边将家里照顾着。
◎全媒体记者 徐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