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深圳要闻>

改革之力|从“4分钱改革”到“三天一制度创新”

条评论立即评论

改革之力|从“4分钱改革”到“三天一制度创新”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作为改革的“试验田”,深圳从蛇口“4分钱改革”,到前海“平均3天推出一项制度创新成果”,成立经济特区38年来,深圳共创造1000多项“全国第一”。

今年10月,深圳市“开办企业一窗通”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开办企业环节减少,在深圳开办企业最多只需4个工作日。

这是深圳营商环境改革一项新实践。作为改革的“试验田”,深圳从蛇口“4分钱改革”,到前海“平均3天推出一项制度创新成果”,成立经济特区38年来,深圳共创造1000多项“全国第一”。

“先行先试是国家赋予经济特区的先天品格。”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说,深圳经济特区为中国改革开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在深化改革进程中依然处于领先地位。

改革生活力

创业密度全国第一

改革激生发展活力。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如何探索由传统计划经济迈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圳在全国率先做出了试验性探索。

“4分钱改革”是个标志性事件。1979年,蛇口新建一个600米长的顺岸码头。工程起初开展得并不顺利,一二十米远的距离,工人每人每天8小时只运二三十车泥。缓慢的进度让时任交通部驻香港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袁庚非常着急。为了提高效率,1979年10月,码头工程率先实行定额超产奖励制度,工人每日工作定额为运送55车泥,完成定额每车奖励2分钱,超过定额的每车奖励4分钱。奖励办法执行后,工人热情高涨,最多一人一天可运泥131车,领取4.14元奖金。

这一制度改革拉开了蛇口全面改革的序幕。从1979年到1984年,蛇口开启新一轮试验:敲响了土地拍卖“第一槌”,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建立了第一个出口工业区……短短5年间,蛇口创造了24项全国第一。

而近年来,深圳又在全国率先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首次破冰商事制度改革、率先推行法检人员职业化改革……一系列改革举措激发出深圳新的活力。

“80后”创客代晋没想到他会成为深圳首张“多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的获得者。他在深圳市市场和质量监管委网站注册登记,由网站后台审核通过。“很方便,整个过程不到10分钟!”代晋手持一张营业执照,无需再去申办组织机构代码证等其他4个证件。

随着商事制度等改革事项的推进,深圳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成为创新创业者的“梦工场”。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深圳市已注册商事主体307万户,其中企业194户,商事主体的数量、创业的密度均居全国第一。

改革出效益

迈入高质量发展通道

改革提升发展质量。尤其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提质量、上水平,必须面对诸多改革“硬骨头”。实践中,深圳继续充当了改革“排头兵”角色。

今年8月初,深圳市委出台《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要在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带动作用上率先突破、做得更好。

这是新时期深圳就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决定》提出部署七大工程24项具体举措,主要包括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科研项目管理体制、优化市场导向的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完善价值导向的科技创新评价机制等。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三来一补”加工,到如今的深圳智造,深圳产业发展的结构和内涵发生了质变。在这背后,深圳促进科技创新的一系列制度改革和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金融创新等方面有机结合,深圳一直在积极努力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深圳市科创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今年1月出台的《深圳市关于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若干措施》同样备受外界关注。深圳对标新加坡、香港等城市,以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为参照,推出20项改革措施126个政策点,努力营造服务效率高、管理规范、市场最具活力、综合成本最佳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深圳一系列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数据显示,2017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的4.35%,PCT国际专利的申请量连续四年居全国第一。而今年前三季度,深圳GDP初步预计为1.75亿元,增长8.1%,实现发展质量更高、效率更优、动力更强。

改革惠民生

打造普惠发展之城

改革惠及民生。和发展经济相比,深圳在民生领域的改革同样大手笔。如针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批进度慢问题,深圳市政府今年7月召开新闻发布会,提出确立“深圳90”改革目标,正式公布《深圳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施工许可管理规定》和《深圳市社会投资建设项目报建登记实施办法》两个文件,通过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将原来的审批时限压缩了2/3。

住房问题关乎每个市民。今年8月,深圳市发布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相关配套政策,承诺到2035年新增建设筹集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总量不少于100万套。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深圳率先准确而坚定地踏上了这一改革新征程。

历史遗留违建是深圳快速发展留下的“顽疾”之一。今年7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城市化历史遗留产业类和公共配套类违法建筑的处理办法》开始征求社会意见。这一办法拟对深圳农村城市化历史违建实施安全纳管,并以此为前提,依法拆除一批、没收一批、处理确认一批,以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深圳关乎民生的改革,还包括在全国率先推行公立医院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推出200个“不见面审批”服务事项、高校毕业生入户“秒批”,以及罗湖棚改、教改,以及盐田、大鹏探索实践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

按照《深圳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7-2030年)》,深圳接下来的改革将以普惠共享为导向,促进社会事业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建设更高质量标准的普惠发展之城。

数读

深圳先行先试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8年来,共创造1000多项“全国第一”。

●1979年蛇口码头工程率先实行定额超产奖励制度。

●1981年深圳市物业管理公司成立,成为中国内地第一家物业管理企业。

●1983年新中国第一张股票“深宝安”发行,深圳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诞生。

●1985年 《深圳经济特区暂住人员户口管理暂行规定》出台,深圳在中国内地率先实行暂住证制度。

●1987年中国首次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在深圳进行,经过国内外44家企业的激烈角逐,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公司(深房集团前身)以525万元的价格成交。

●1988年 《深圳经济特区住房制度改革方案》出台,“房屋是商品”观念由深圳走向全国。

●1990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并进行试营业。

●1991年深圳天景花园业主委员会成立,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业主委员会。

●1992年深圳在全国率先探索最低工资制度,当年深圳最低工资标准为245元/月。

●1997年深圳建立人才大市场,开劳动力商品化之先河。

●2001年 《深圳市土地交易市场管理规定》颁布实施,这是中国内地第一部土地交易的地方性法规。

●2003年 《深圳经济特区人体器官移植捐献条例》出台,开创了中国内地人体器官捐献立法的先河。

●2006年 《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出台,成为全国第一个保护改革创新的专项法规。

●2009年国务院批准《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

●2014年深圳市成为全国第一个电子招标投标试点城市。

●2017年11月 《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开始施行,包括“68条”人才新政。

●2018年1月深圳市印发《关于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若干措施》,推出20项改革措施126个政策点,努力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记者张东方)

[责任编辑: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