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80岁老人的两个40年
12月1日,武胜县飞龙镇卢山村,天下着小雨。肖书碧坐在凳子上,目不转睛地盯着地板上跑来跑去的扫地机器人。上个月,肖书碧迎来80大寿,这台智能扫地机器人,是外孙女送给她的生日礼物。
对于这台机器人,肖书碧觉得很满意。“操作简单,没电了还可以自己跑去‘补电’,地也扫得干净。”肖书碧笑呵呵地说,她自己都没想到,80岁了还能学会用智能电器。
肖书碧经常对家里的年轻人说:我可不是“老顽固”,我心态年轻得很。
拥有年轻心态的肖书碧喜欢接触新事物、喜欢把弄些新玩意儿。今年初,她学会了使用微信,经常在家人群里发搞笑自拍照,逗得一家人哈哈大笑。
肖书碧时常教导后辈,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肖书碧40多岁时,有人给她描述过将来的生活:电灯电话楼上楼下、轿车一路开到家……当时,肖书碧反驳,这种生活怎么可能实现哦,即使有可能,那也是城里人过的日子,农村人,想都不要去想!
而今,那个曾经被描述的“将来的生活”,变成了现实,而且只用了不到40年的时间。看住房,肖书碧住的是一幢三层小洋楼;看交通,轿车都可以开到院坝里;看生活,吃穿不愁衣食无忧;看未来,子孙成才,家族兴旺。
静下心来,回顾过去。1938年至2018年,肖书碧将自己经历过的80年,分成了两个阶段:前40年,吃不饱、穿不暖,三尺布票管一年;后40年,勤劳动、奔小康,改革春风人心暖。
1957年,19岁的肖书碧从邻乡长安乡嫁到飞龙镇,两乡镇之间没有公路连接,接亲的队伍步行了一个小时。“嫁过来的时候,房子都没有住的,祖上留下的三间穿斗房,遮风避雨都成问题。”肖书碧说,那些年,大家都在为温饱而发愁,并没有精力去考虑住房的问题。
在计划经济时代,肖书碧一家八口人,每年只有三尺布票。“三尺布票是什么概念,只能缝一条成年人穿的短裤。”肖书碧说,吃饭要粮票,买油要油票,吃肉要肉票,在那些以“票”为标准的年代,生活拮据程度可想而知。
变化始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改革的春风开始吹拂华夏大地。“我们听说要实行包产到户了,心里可算是乐开了花。”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让肖书碧一家的生活状况迅速发生了变化,靠着党的政策和家里4亩田的收入等,肖书碧第一次住上了新房。
作为地地道道的农民,肖书碧极有远见,4个女儿2个儿子,6个子女均接受了不同程度的教育,其中4个当上了国家公职人员。其他两个南下务工,后各自创业,如今生意做得红火,年收入近百万。
放眼整个白坪—飞龙乡村振兴示范区,大多数农户与肖书碧家一样,迈着欢快的步伐,享受改革带来的红利。
基础设施变好了,农村变公园、农业变产业、农产品变商品、农民变老板;农民种田不上税,还可得补助。
在肖书碧家的客厅里,挂着一幅用竹丝画帘绣成的邓小平头像,这是肖书碧今年初用一个月时间,一针一线绣成的。肖书碧说:“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我人生的第二个40年,感恩小平,感谢这个好时代!”
颇具特色的民宿客栈。图片由武胜县摄协提供
一间屋:百果园里建民宿
40岁的杨成、樊艳夫妇,是白坪—飞龙乡村振兴示范区白坪乡高洞村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敢想、敢闯、敢试、敢干。这“四敢”,是“外来媳妇”总结出的成功经验。
樊艳和杨成于2002年在广东相识,湖北籍打工妹和川东汉子迅速坠入爱河。热恋一段时间,当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樊艳却有些犹豫了。
杨成家所在的高洞村,在当时实属“后进村”,交通不便,致富无路。“第一次跟他回家,被吓了一跳,家里的房子太破了。”樊艳说,当时杨成一家挤在三间石头房子里,抬头可见星空。
其实,在10多年以前,白坪、飞龙、三溪连片的几个乡镇,适婚男青年想要娶妻并不容易。贫穷和偏远,这两个现实条件,让很多女孩子在爱情面前打了退堂鼓。
2003年,武胜县将紧邻广(安)武(胜)路的白坪、飞龙两个乡镇部分行政村统筹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随后,在规划区内,道路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土地大规模调型。
跟随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步伐,杨成一家的生活迎来了变化。也就在这一年,樊艳和杨成结婚了。樊艳记得,结婚当天,他们的新房布置在闲置已久的石头房子里,一张凉板床,一床被子,住了三个晚上。
结婚四年后,杨成夫妻俩有了一定的积蓄。改善住房条件,是这对农村夫妻最先想到的。但是,到底是在老家建房,还是到城里买房,一家人各有各的看法。
杨成的父亲杨德美认为,住了大半辈子农村,如今赚了钱,得进城买套房,当一回“城里人”。
但杨成和樊艳认为,高洞村已从发展现代农业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杨成对于这个“新农村”充满了信心,他认为,家乡这片土地未来可期……
这片土地确实没有让杨成失望。2008年,杨成在产业环线旁修了一幢三层小楼,总面积300多平方米。为了偿还建房的债务,杨成夫妻俩又踏上了南下务工之路。
2012年,杨成收到一个令他振奋的消息,老家白坪乡高洞村与周边飞龙、三溪连片的29个行政村被统一规划为乡村旅游度假区,在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基础上,再次大手笔投入。
杨成看到了乡村旅游这个商机,决定回家创业。一方面,他流转邻居土地80余亩,建起“百果园”;另一方面,将家里的住房提档升级,打造成特色农家乐。
“年轻人,就该敢想敢闯敢试敢干,把握机遇。”杨成说,创业初期,也有人对他的选择表示质疑:在高洞村这个角落里,还想搞旅游,简直异想天开。
旁人的质疑不是没有道理,白坪—飞龙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初期,知名度并不高,鲜有游客。“最初水果卖不出去,只能用车运到周边场镇去卖。”杨成说,刚开始的时候,虽然艰苦,但他坚信,困境只是暂时的,终将迎来转机。
随着白坪—飞龙乡村旅游度假区的深度开发,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变得游人如织。杨成家种的水果在家门口就被游客买完了,农家乐生意红火,家庭年纯收入超过30万元。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白坪—飞龙乡村旅游度假区升级为乡村振兴示范区。杨成又嗅到了其中的商机,他在自己的百果园里建了四间民宿酒店,游客住在里面,可闻到瓜果飘香。
前段时间,有人问杨成:“你赚了这么多钱,在大城市里买了几套房哦?”杨成的回答是:“我一套都不会买,住在高洞村挺好的,比城里更舒服。”
杨成说,他喜欢高洞村,这是一方纯洁的土地,百姓安居乐业,乡风文明、邻里和睦、环境优美、未来可期,在这方土地上生活,将来大有可为。
村民过上幸福新生活。广安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林摄
一条路:铺筑致富奔康大道
翻开武胜县辖区地图,白坪、飞龙、三溪三个乡镇,地处武胜县东北角,与岳池多个乡镇接壤,遂广高速、广武路、岳武路穿境而过。地图比例尺放大,细看白坪—飞龙乡村振兴示范区内的交通格局,道路网络密密麻麻,就像一张密织的蜘蛛网。
但是,时间倒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武胜县东北角这块土地上,几乎找不到可以行车的道路,仅有一条武胜至岳池的道路,并未过境三溪镇。
那时候,有人开玩笑说,如果要锻炼一个年轻干部,就安排他到三溪镇上班。所谓的锻炼,不仅是因为该镇所处位置“掉边掉角”,最重要的是,这里出行无公路,致富无门路。
人们口中的三溪镇到底有多偏?在导航软件上,三溪镇到武胜县城,驾车距离约20公里,用时不过半小时。
然而,在没有宽阔柏油路的年代,这段路是蜿蜒曲折的小路,人们到县城交公粮、看病就医等,需要翻过数十个小山头,路程近30公里,步行超过8小时。
飞龙镇刁家岩村地处五排水库岸边,83岁村民刁勇明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飞龙镇、三溪镇部分村子的人要去县城,路途可谓坎坷。
“先坐船、再走路,最后走到飞龙镇上去搭车。”刁勇明说,交通闭塞,是制约当地发展的主要原因,里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进不来。村民“坐井观天”,发展举步维艰。
变化始于上世纪90年代。随着广安至武胜的公路(广武路)开通,武胜向东出行通道被打通,依托广武路,周边道路迅速发散开来,广武路就像树干,几年之间,“枝繁叶茂”。
武胜县现代农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田昱昕介绍,2003年至2017年,白坪—飞龙乡村振兴示范区道路基础设施变化最显著,从没有一条硬化路,到家家户户通水泥路,总里程达80公里。示范区内,数十条道路连接广武路、岳武路等国省道。
田昱昕介绍,在未来几年的规划中,白坪—飞龙乡村振兴示范区内的道路还将进一步提档升级,按照“五感五能串五子”的理念,道路不仅仅是出行通道,同时也是产业大道、旅游大道、生态大道、景观大道,沿途串起乡村振兴示范区里的院子、园子、坝子、林子、池子,成为老百姓的致富奔康大道。
白坪—飞龙乡村振兴示范区。
一亩田:农田变农业公园
千里嘉陵,武胜最长。长江第二大支流嘉陵江,挟秦岭风雨而南下,历九曲回肠入长江,流经四川省武胜县境内117公里,聚川东、渝北要津之地利。
武胜是典型的丘陵山地,因为活水的滋润而容光焕发;丘陵山地开发路径,因为注入鲜活的理念而活力四射。
“绣花”二字,是对武胜农业耕作方式的评价。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明白,如何因地制宜,将土地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勤劳朴实的武胜人民造就了“红武胜”这块响亮的牌子,武胜也以种植优质高粱而全国闻名。
早在1958年,也就是60年前,武胜县粮食总产量达到161570吨,比1950年增长65%,粮食产量逐年递增,人均生产粮食330公斤。有了粮食,农民大养生猪、鸡鸭,兴办副业。
当时,武胜县在农业生产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与充分肯定。1958年被评为全国农业生产先进单位,受到国务院的嘉奖,周恩来总理亲自颁奖。
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让武胜农业再次迎来蝶变。“多劳多得,交足国家和集体的,剩余都是自己的。”白坪乡高洞村78岁的农民杨德兴说,这样的分配方式,再次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杨德兴举例说,以高洞村为例,在人民公社化时期,每亩田产稻谷250多公斤,每亩地产高粱200多公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后,农业产量几乎翻了一番。
这片土地因改革而产生的变化持续深刻。1995年,国家首次提出“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2005年,国务院出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持续深化土地改革,让生活在白坪—飞龙这片土地上的农民瞧见了新的希望。
原本因人员大量外流而荒芜的土地,一场大规模的流转经营,重新焕发生机。2万亩甜橙、2万亩粮油基地、1.5万亩蔬菜、5000亩花卉……在这片土地上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
从农田到农业公园,变化之处,不仅是道路、产业、环境,更实在的是装进老百姓兜里的收入。2017年,白坪—飞龙乡村振兴示范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1.8万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30%。(武胜 记者站 陈本刚 夏俊林 广安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林)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张启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