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湿地入城 生态海口水韵现
海口日报2018年12月18日讯 “近郊饶沃,品物赡博,七水渥野,一江护郭,疏瀹沟洫,渟滀湖泊,环带村邑,襟接阡陌。”《海口赋》中如此描述昔日的海口“水景”。
海口,一座有着373条水体的城市。由于种种原因,海口部分水体水质下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形象和市民生活。
为重塑“水城”神韵,海口在全力推进湿地保护和修复过程中,不仅改善了水质条件,还提升了城市颜值和品质,为市民构筑了幸福美好家园。
也因为此,2018年10月25日,在迪拜举行的《国际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上,海口荣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湿地海口获得国际认可。
湿地介入 提升水体治理效果
湿地,水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大元素,具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在海口32个水体治理过程中,湿地处理系统因其缓冲容量大、生态效果好、工艺简单、投资少、运行费用低、净化水质良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凤翔湿地公园八级梯田里错落搭配的植物、河岸边生根发芽的红树、公园中独具特色的城市小微湿地……
记者从海口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获悉,近年来,我市在大力推进城市内河水环境综合治理过程中,充分运用湿地净化水质作用,在水环境整治上,海口投入巨资用于开展包括海绵城市建设、点面源污染防治、水量保障等工作。截至目前,海口纳入国家考核的21处水体中有20处水体公众满意度和水质均达到要求,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考核目标,并因此受到国办通报表扬。
如今,海口多个水体在治理过程中,以自然修复为主,打破原有“三面光”束缚,通过退堤还河,改造硬质直立断面为草坡入水的复式断面,不仅重塑健康、自然、安全的河岸线,还保障了海口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延续性,使得“水城”神韵再现。
湿地修复 增进城市生态福祉
“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发现两个野生稻自然分布点。”今年11月25日,全球环境基金(GEF)海南湿地保护体系项目宣传专家卢刚表示,五源河开展生态修复后,相继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植物水蕨、原鸡,省级保护动物蓝胸秧鸡和“最美小鸟”蜂虎,这次又多了一位“国家级”成员。
除了五源河,根据相关规划,海口将打造4个国家湿地公园和3个省级湿地公园以及45个湿地保护小区、羊山湿地多用途管理区等,至2025年,湿地总面积达到31918.09公顷,湿地保护率保持在60%以上。
据了解,海口通过“湿地+水体治理”,将美舍河打造成了穿城而过的景观河;通过“湿地+水利工程”,将五源河变成了野生动物的“天堂”;通过“湿地+生态修复”,东西湖重焕昔日“地标”光彩;通过“湿地+土地整治”,潭丰洋近万亩火山熔岩湿地得以保留……
海口在湿地建设中,通过科学规划,根据不同的特点因地制宜,打造出了特色分明的湿地公园,让海口市民游客收获了更多的生态福祉。
湿地体验 丰富生态旅游产品
今年中秋国庆期间,海口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针对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小区推出了6条湿地主题旅游线路,除了让市民深刻感受海口湿地保护修复成效外,还将“湿地+”向休闲农业、文化、餐饮等产业链进行延伸。
利用海口湿地旅游资源丰富的自然禀赋,海口旅游业界深度挖掘湿地资源,将其与其他产品组合开发,推出了“红树林深呼吸”、湿地健康骑行等系列产品,为市民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生态旅游体验。
不仅如此,龙华区龙泉镇涵泳村的千亩荷塘,吸引许多市民游客前往观赏,当地村民依靠荷塘增加收入超过1500万元;琼山区凤翔街道新潭村,因村前千亩大潭种有莲藕,每年吸引2万多名游客体验观光;美兰区三江镇“鹤舞九湖”,是湿地文化与农耕文化结合的乡村生态旅游片区,每年吸引近5万游人到此旅游观光;秀英区永兴镇冯塘绿园,融火山湿地、生态农业、民俗文化为一体,市民游客纷至沓来……
海口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海口将以获评“国际湿地城市”为契机,大力开发“湿地+乡村旅游”线路,优化线路布局,整合滨海湿地、人工湿地和羊山火山熔岩湿地特色资源,打造琼北湿地旅游精品线路,让湿地入城,让海口更美,让游人更多。